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新媒体的步步紧逼,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似乎日渐式微,曾经占领了话语权高地的黑盒子如今要面对市场被分割、受众被分流、影响力减弱的局面。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媒体如何改变和整合去构建话语主导性,成为一个迫切且必要的课题。本文将以凤凰卫视和湖南卫视为案例,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引导舆论三个方面来说明电视媒体应该如何重塑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民众对媒介的选择性的逐渐增多,异军突起的互联网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三网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三网融合对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其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包括视频内容播出方式的变化、电视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优势、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等等.传统电视媒体面对这样一个大趋势的到来,该如何顺应需要,不断开创电视事业发展新局面,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推动电视传播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电视遭遇灾难,电视媒体如何作为?怎样发挥第一传媒的第一影响力?如何通过电视媒介新闻传播影响甚至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7月5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参加"当电视遭遇灾难--中国电视媒体突发事件应对高层论坛"的中国电视业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众多顶尖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王萍 《青年记者》2017,(11):55-56
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新媒体拥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主观选择性强、传受双方互动性强等特点.同时,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载体,新媒体迅速冲击着传统电视行业在传播中的领导地位.传统电视媒体该如何面对新媒体行业带来的冲击,更好地与新媒体共同生存,成了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①作为国内优秀电视台,浙江卫视于2008年对频道进行了全新改版,通过努力,成功打响了“中国蓝”的品牌.  相似文献   

5.
在线视频共享网站的"YouTube效应",挑战了传统电视的"CNN效应",更造成社会、政治及文化改变,也改写了影像与全球网民的关系。面对新媒体视频传播的"YouTube效应",传统电视媒体也要看到自己内容制作精良、品牌的社会影响等客观存在的优势,增加电视传播的互动环节,吸纳鲜活的民间影像,增强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体影响力是指通过电视媒体所传播的大量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从而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产生对传播主体有利的力量.现阶段,随着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既存在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面对媒介环境变迁带来的电视传播形态的改变,主要由收视率和满意度为主构成的传统评价体系既不能完全反映电视内容传播的全貌,也不能全面反映电视内容的真实影响力.为了弥补当前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2007年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课题组正式提出了"网络影响力"的概念,企图对电视内容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效果进行重新评估.本文将在梳理电视节目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并发布2008年度最具网络影响力的中国电视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因特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异军突起,与报纸、广播、电视形成对峙之势。在当今网络传播时代,广播电视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坚持创优之路,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创优顾名思义就是创作优秀的节目,创优是求新的结果,是超越、超越自我、超越对手。纵观近年来河南  相似文献   

9.
闫成胜 《传媒》2015,(10):42-44
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地区的传播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97年5月28日-6月3日,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丹访问南非米拉德媒体集团(简称MIH),双方签署了通过其直播卫星电视平台(DSTV)转播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的合作协议.6月30日,MIH向南非及非洲、欧洲等广大地区转播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实况,引起了非洲观众的强烈反响,就此拉开中国电视媒体直接对非洲传播的序幕.中央电视台在对非洲传播方面,努力拓宽播出渠道,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各项举措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以下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对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传播的特点、成效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络的蓬勃兴起分流和蚕食着电视媒体的传播资源、受众资源乃至广告资源,但也为电视媒体的创新拓展提供了崭新的增长路径及空间。在这一媒体融合的时代,中国13亿电视观众和近6亿网民协同互动,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电视媒体传播双受众市场。本期编辑部精选由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CMMR)主办的"2013年第九届中国电视覆盖传播趋势高峰论坛"与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共同探讨在信息、技术、渠道高速发展的今天,应当如何构建电视媒体传播的双受众市场?  相似文献   

11.
李瑞  李文晋 《新闻前哨》2014,(10):39-40
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的挑战,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新闻栏目,应顺应大趋势,利用新的传播平台,不断探索和开发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新的合作途径.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自身的优势,赢得多元化的发展机遇。一、新形势下电视媒体面临的挑战新的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不断涌现,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这种传播生态的变化,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报纸编辑像现在一样难做,经历了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冲击后,报纸编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已经失去了“媒体”定义的时代.从“多媒体”到“自媒体”、“社交媒体”,再到“泛媒体”,从传播技术、传播理念、接收方式的变化,到传者与受者角色的融合,传媒业的这些新现象,已经复杂到了研究者很难用传统的语言去描述和定义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为王时代,新媒体的强势来袭重构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催逼电视媒体顺势实现自身发展与突围.电视媒体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得涅槃重生,把电视台打造成一个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这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构意义重大.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原创类电视节目,不仅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为其他各级电视媒体在提高媒介影响力和深化媒介传播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广告客户越来越了解媒体,越来越了解媒体的市场细分、传播特性;媒体从业人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超越他们,会很危险.  相似文献   

15.
《声屏世界》2013,(4):128-129
回顾2012年,中国电视媒体收视市场表现究竟如何?中国电视媒体发生的那些热点大事件或承前启后,或突破格局,或返璞归真,不同事件背后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启示如何?2013年电视媒体发展趋势如何?电视媒体突破点在哪里?电视是否还是品牌传播的主流平台?昌荣传播市场与媒体研究中心通过科学性的分析,站在传媒前端,为传媒和企业把脉电视媒体市场环境,前瞻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6.
韩云 《青年记者》2017,(7):26-27
“执大象,天下往.”面对媒体融合的大势,河南广电审时度势,2014年10月整合旗下4家传统媒体单位和8个媒体公司,组建成立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这个新型集团公司拥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网络电视台、IPTV、手机报、手机电台、手机电视、电话广播、手机客户端、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14类媒体业态和38个媒体传播平台.大象融媒成立2年多来,成为河南媒体业界率先尝试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程力 《传媒观察》2006,(10):50-51
传统电视,是针对数字电视、移动电视、互动电视、网络电视而言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媒介市场已形成极其巨大的规模,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的力量足以改变受众对信息的消费习惯。因此面对其他新媒体给电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电视节目不断加速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国外主要媒体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从而更好地为传播国家形象服务.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媒体,长期以来高度关注中国,其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本文梳理并分析了1963年之后各个时期NHK制作播出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尝试探索如何通过电视媒体更好地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发布被传统媒体垄断,通过控制传播权,非主流化的舆论无法找到传播平台,在“沉默螺旋理论”的作用之下,就可以实现舆论引导。进入网络时代,传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的传播介质、传播方式使得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关联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也在不断改变着传媒界的力量对比,舆论环境愈发复杂,舆论格局深刻转型。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电视媒体或主动、或被动地寻求媒介融合转型,开启了融媒体道路的实践探索。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面临哪些困境、又该如何构建?  相似文献   

20.
刘亚红 《新闻传播》2009,(11):36-36
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传媒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媒体的经营模式、传播理念不断改变,在电视媒体竞争中,娱乐,开始成为电视媒体赢得收视率的重要途径。娱乐化浪潮在中国电视媒体愈演愈烈,电视新闻娱乐化也成为趋势,但是电视新闻娱乐化引起了许多非议,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值得探讨的理论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