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小品,顾名思义,乃小的艺术品之简称,在文学、书画以及戏剧中的定义理解各不相同,然而都是指向小而精的作品。《世说新语·文学》中提道:"‘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这段话说明了在中国古代,小品最初指的是佛经的简略版本。而后演变为小品文,变成一种文  相似文献   

2.
谭家健《〈穀梁传〉叙事比论》以记得事详便是优点,似乎记得事详就等于文学性强,这是偏见,文学性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和影响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绝不能仅仅以记得事详或写的字多为唯一判断标准。《春秋穀梁传》之宋楚泓之战、晋杀阳处父、楚屈完对齐桓公、柏举之战、殽之战之文学性明显优于《左传》之记载。  相似文献   

3.
谭家健《〈毂梁传〉叙事比论》以记得事详便是优点,似乎记得事详就等于文学性强。这是偏见.文学性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和影响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绝不能仅仅以记得事详或写的字多为唯一判断标准。《春秋彀梁传》之宋楚泓之战、晋杀阳处父、楚屈完对齐桓公、柏举之战、觳之战之文学性明显优于《左传》之记载。  相似文献   

4.
再论《集韵》与《礼部韵略》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献学的角度论证了《礼部韵略》和《集韵》的关系,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礼部韵略》和《集韵》是两部韵书。《礼部韵略》是从《集韵》未定稿简缩并稍作修订而成的。《礼部韵略》与今传本《集韵》(即定稿《集韵》)的不同,大多反映了《集韵》未定稿跟《集韵》定稿的差异。具体说来,就收字、字序、小韵韵序、大多数反切和大多数释义来看,《礼部韵略》是《集韵》未定稿的简缩;就少数反切和少量释义而言,《礼部韵略》又有所改订。即《礼部韵略》的主体内容从《集韵》未定稿简缩而来,但在成书时又有小的改作。《集韵》的转移小韵是有始有终的人为举措,今传本《集韵》转移小韵的分布格局是《集韵》未定稿和《集韵》定稿两次小韵转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宋代开始,就己经有人怀疑传世的《顺宗实录》出自韩愈手笔。清人沈钦韩则认为韩愈所修的《顺宗实录》即宋人所称的详本早已亡逸,今传本即宋人所称略本为韦处厚所撰。本文根据唐代史料和韩愈本人的文集,详细考察了《顺宗实录》的撰修、删削经过以及后代流传的情况,断定详本为韩愈原修本,略本为路随删削本,详、略二本都是韩愈手笔。并以《通鉴考异》等书为线索,在《册府元龟》中勾稽出已经亡逸的详本佚文若干条,以显示详本的原貌及其被删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刘淇《助字辨略》的引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特色和不足两个方面对《助字辨略》的引据情况作了分析,其特色有:一、捃拾众书助字而不限于经传,详赡博洽而不流于芜杂。二、依据丰富语料,得出科学结论。三、列举大量异文材料,比勘训释虚词用法。四、收集方言语词,以方言求义。五、采摭众人之成说,以证虚词之用法。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助字辨略》的引据特色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7.
阳货之名,见于《论语》,然《左传》作阳虎,《孟子》则阳虎、阳货并见,至于诸子所引述、《史记》《汉书》所征录,皆作阳虎,与《论》《孟》异焉。历来注家多以“名虎字货”解之,其义晦而未明。据考证,货、虎古音相近,盖古人以音定字,往往二字通用,故古籍时而阳货、时而阳虎,而以“阳虎字货”者非也。  相似文献   

8.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相似文献   

9.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家传《春秋》侧重点各有不同,宋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宋叶梦得《春秋传序》也说:“《左传》传事不传经,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实;《公羊》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既是历史著作,必定重在记述历史事实,讲究叙述历史事件和描写历史人物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句中的"辞"字、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句中的"盈"字和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句中的"是"字皆有殊谊。正确诠释这几个字的词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二十略》,是郑樵《通志》的精华所在。校点《通志二十略》,是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项目,历经十来年的努力完成了校点工作,校勘出2386条讹误,其中有原文严重脱漏和年代错乱等,也存在着误解与疑难问题。出版后,学者们在肯定校点本大醇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小疵,这些小疵当中,有的是必须改正者,也有应作商榷说明者。  相似文献   

12.
《清史大纲》作为《清代通史》的简编于1944年出版,其后为准确地反映著作内容并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先后经历了两次更名和一次改编。在编纂上,《清史大纲》详近略远,详于政治而略于经济文化,并以"民族革命"作为以一贯之的基本线索。在学术价值上,《清史大纲》是抗战前后较有影响的一本史学著作,虽然存在较多缺陷,但其近代史分期方法、强烈的现实意识等对当前的史学研究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为西汉时司马迁所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也是上古汉语词汇的重要文献资料,研究其词汇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入”字在《史记世家》中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语法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苏洵的《六国论》中,作者为了说明燕赵二国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典型代表,先称赞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然后又很遗憾地写道“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叹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对“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解释为“招致”.笔者以为此解颇有不妥,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反驳.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彭门纪乱》的作者,古书多载为唐人郑樵,仅《通志·艺文略》作孙樵。以孙樵的身份,确有撰作此书之可能。《新唐书》、《资治通鉴》记徐州庞勋之事始末甚详,材料即采据此书,说明其记载比较可信,史料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张岱(公元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仕。他继“公安”、“竞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然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者。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是其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这篇山水小品,仅一百多字,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笔墨精炼高超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8.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 ,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 ,而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本文认为 ,《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 ,中间略、笔墨淡 ,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 ,略能窥其事赡。这种手法不仅是该诗的一大特色 ,而且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郑樵的《六书略》是持"凡许氏是者从之,非者违之"的态度研究《说文》等古书撰写而成的,它收尽天下之字并对其逐字进行分析。郑樵对所收汉字进行具体形义解释的文字内容以《说文》为宗,以《尔雅》《方言》《集韵》等众多古书籍材料为依托。本文全面系统地梳理《六书略》字形释义对古书的引用状况,从文本角度客观地看待郑樵对文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孙秀芹 《山东教育》2008,(12):33-34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安排了一组科学小品文,包括《我是什么》《回声》《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的变化真大》几篇文章。笔者听过许多老师讲类似的课文时,大多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讲解课,或者是科学知识探究课,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而有一位教师执教《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