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2005年实验区的英语学业考试既是一次选拔性的考试,又是检验新课程实验成果的考试。因此,2005年实验区的命题如何将对以后实验区的新课程改革产生导向性的影响,也将对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产生导向性的影响。一、试题结构全卷分两部分,共十大题,每道大题后都附有非常详尽的答题要求说明。(一)第一卷客观题(共七大题,共80分),考查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听力部分由四大题组成。第一至第三题的听句子、听对话和听短文是传统的听力题型,编排从句子到对话,再到篇章,疏密有致,从知识到能力,具有一定的梯度,难易编排的坡度合理。第四题听选信息是新…  相似文献   

2.
2007年是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第一轮新课改鸣金和新高考击鼓之年。实验区的高考是对新课改成果的检验,必将对新课改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由于其导向性,也必将引起刚刚进入或即将进入新课改地区的高度关注。随着全国新课程《考试大纲》和四省区《考试说明》的公布,2007年新课程高考的趋势日渐明朗,下面以山东为例,谈谈新课程高考的几点趋势。  相似文献   

3.
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历史考试方案基本出台了,综观这些地区的历史中考,大体呈现以下特点: 1.考试形式的变化 (1)在新课程实验区,考试形式主要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开卷考试可以携带规定的资料,比如经审查通过的教科书。闭卷考试可以分成单科考试,  相似文献   

4.
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参加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中考。2005年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的学业考试较2004年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将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历史与社会合成“文科”,出一套文科综合卷。为了使今年的文科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顺利地进行,教育部发布了《2005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文科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指导》。  相似文献   

5.
郑刚 《天津教育》2009,(10):47-48
2003年秋季,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天津市大港区在六年级(本区初中的起始年级)正式启动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拉开了天津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序幕。2005年秋季,全市进入初中课程改革。2008年,天津市组织了首届初中毕业生的学业考试与考查,较前几年相比,呈现出考试内容多元、考试形式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1新课程下中考数学考试评价的特点 我国从2001年部分课改实验区开始实施新课程到逐步推广及全国,至今已五年,综观课改实验区数学试题,我们发现考试评价在考试目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下面结合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对中考数学考试评价的特点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2007年开始,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个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率先进入新课程高考(以下简称新高考),2009年福建省也将进入新高考,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港、澳、台除外)全部进入新高考。作为先行者,四省区的新高考将对后续进入的省份产生极大影响,必然引起大家关注并且认真地探究。本文通过对新高考数学卷综合评析,和大家探讨本省新课改数学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8.
《理科爱好者》2004,(16):1-1
新课程的评价广受关注,新课程的中考牵动人心,为此我社专门约请了走在新课程改革前列的国家和省级课改实验区的四川省教科所、成都市教科所、郫县教研室、双流教研室、成都金牛教培中心、成都高新区教研室、成都武侯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等单位的特、高级教师、教育专家和有关命题人员经过反复研讨后编写了这本初中新课程物理系统复习专辑,供2005届九年级学生新课程中考物理复习使用。专辑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物理学科学业考试命题指导》的精神,同时兼顾人教社、  相似文献   

9.
高中新课程从2004年开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实验,2005年江苏,2006年天津、安徽、福建、浙江、辽宁,2007年北京、湖南、陕西、吉林、黑龙江,2008年江西、河南、山西、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进入实验,加上单独实验的上海,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也为高考改革带来了机遇。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课程的各科《考试大纲》。从2007年开始,山东等四个首批实验区实行新课程高考,2008年江苏实行新课程高考。2009年,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新课程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中招”)在河南省进入课程改革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是课程改革实验区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随着近年来河南省新课程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的顺利实施,以及实验区的范围越来越大,中招命题和考试作为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和教师按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尤其是到2008年全省将全部实行新课程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一标多本”背景下新课程高级中学招生学业考试的命题研究势必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下面我们以物理学科为例,就其命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进入关键的第四年,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相继进入高中新课改实验区。首批实验区海南等4省已经完成了一个教学周期的教改实验,并举行了新课改后首次高校招生考试。实验结果初步表明,高中新课程方案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成功实现了对接,课改方案所蕴含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特点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到2010年,全国高中将全部实行新课程方案。要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学分制管理、学生评价、校本教研等根本性教学制度。  相似文献   

12.
新闻背景:2004年新课程中考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历经三年的新课程学习,17个国家级实验区的首批初中毕业生参加了单独命题的学业考试。2005年,将有500多个实验区(除西藏、上海外)参加新的中考。那么,新的中考到底新在哪里,它的突破点又在哪里?本刊记者针对此问题,从学业考试的角度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车宏生教授。  相似文献   

13.
张力 《天津教育》2009,(3):45-47
2009年,天津市作为新课程实验区将举行“新高考”。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本着“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原则,编制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课改实验区,2004年6月,深圳市南山区举行了新课程实验以来的第一次中考,同年9月,广东省第一批“新课程生”顺利升入高中。南山区中考的实验成果对于2005年全省中考改革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后,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个省区成为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实验区,2007年4个省区的首届课改高中毕业生参加了新课程高考。新课程高考的各科试卷不仅受到首批实验老师的密切注视,同时也受到了课改实验区的其他老师以及即将进入实验区的老师的广泛关注。在2007年高考中,广东和海南设置的是化学单科考试,山东和宁夏设置的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文拟通过对其中广东和海南两份课程标准化学卷的分析,揭示其命题特点,以期获得对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益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也将进入新课程实验。在新课程实验区,由于高中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所以,广大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但同时也有一个共同的担心:使用新课程以后,将来高考怎么办?如果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改革,  相似文献   

17.
选修课:追求、困惑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得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出台之际。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时间表大致是这样安排的:2004年是4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实验,2005年进行实验的应该有10个省(市、自治区),2006年进行实验的可以达到18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则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但高中新课程推进的实际进程则慢了许多,预计到今年9月,进入实验区的省(市、自治区)才占全国的一半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聚焦琼南民族地区数学新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作为第一批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省级实验区之一,已经参加了首次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新课程高考在4个省级实验区分别采用4种不同的考试方式,海南省高考的特点之一是把3年高中会考的成绩按10%的比重计入高考成绩,这体现了对学生的评价更加注重过程性,而不是以一考定终生。初中生也在2007年第一次参加了新课程改  相似文献   

19.
省教育厅公布了《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我省课改实验区约4万名学生将面临新的学业考试和招生录取。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秋季,江苏省普通高中开始实施国家新课程方案,2008年高考将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的考试模式。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2007年高考,是最后一届的老模式考试,我们大家好像处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路向何方。实际上,只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江苏历史高考卷,特别是2006年的高考卷,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搞好高考历史教学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