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军事武术发展的战略初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武术是在我军部队中广泛开展的、为提高我军指战员的作战技能和心理素质、有别于民间传统武术的实用格斗技术。为使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外国军队了解中国武术的精华。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尽己所能把中国武术最实用、最强大的一支——军事武术推向外国军队、推向世界。这不仅是军事武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配合中国武术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项工作。本就中国军事武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多方探讨,为军事武术走向世界提出方向性的构想和路线方法,从而规范我们的思路,达到军事武术走向世界之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武术现代化,进而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共存,人文精神的体现成为其适应现代化社会,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有利于武术传统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 ,博大精深 ,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成为一项被我国和世界人民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1 武术以健身为根本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战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冷兵器时代 ,生存的首要条件是健体 ,健康的体魄是制敌取胜和猎取凶禽猛兽的先决条件 ;即使是热兵器流行的当代 ,由于武术可促进人体的循环、呼吸等生理系统发生某些积极性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所以 ,历代武术家们都非常重视武术的健身功能。这在武术理论中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早在东汉人写的《汉书》中就有“习手…  相似文献   

4.
武术专项运动员常见损伤部位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然而,武术训练中常见的各种损伤却时有发生,我们通过对长沙市154名武术专项运动员常见损伤部位以及损伤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找到一般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刍议中华武术对世界的馈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从体育社会学和体育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华武术对世界体育所作的贡献进行了粗略的论述,并对武术如何更好地推向世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历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看武术国际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历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基本情况、各国家和地区比赛成绩、名次的统计分析,力求揭示武术运动国际化的发展特征,透视当今世界武坛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并进一步阐述了世界武术运动技术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和现场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第十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散打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在世界武术散打比赛中仍占据主要位置;有外聘中国教练的国家散打水平发展迅速;散打奖牌的分布地区不均衡,亚洲水平明显高于欧美;部分国家及地区训练条件及执教水平有限。为推广与普及武术散打项目,建议:中国队在训练中,加强素质体能训练,以适应武术散打项目的对抗性特征及各国家队身体素质优势的冲击;加大对散打发展较为缓慢国家的经济、技术支持与援助。  相似文献   

8.
0 前言中国武术从地摊上的杂耍发展成遍及世界五大洲的健身活动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随着她向世界的发展 ,要跻身于奥运殿堂的愿望日益强烈。翻开中外交流的史卷你会惊异地发现武术的许多器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以民间的方式传到了日本 ,三四百年前又传到了欧洲 ,但武术这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要在全世界发展成为使各国人民都能接受的国际性的竞赛项目 ,还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 武术促进世界的文化交流武术是第八届全运会中 2 8个项目中唯一一项非奥运会项目 ,通过这一点 ,充分表明了武术在我国体…  相似文献   

9.
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王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149-151,17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在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发展理论支持下 ,针对武术发展在世纪末出现的不同思潮与倾向 ,论述了武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辨证关系。指出 :我们发展武术的最终目的是全面地向世界传播一种文化 ,不论采用何种形式 ,都必须实现这种民族文化的“一方面具有民族特性 ,另一方面具有世界体育文化共性”为出发点 ,来设计我们发展武术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科学的定位武术、分析武术发展的历史动因、对比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探索武术怎样发展等问题,从理论上探究了武术走向世界的渠道与途径。旨在推进中国武术更好地融入世界体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下武术本质问题的长期论争,通过运用词源学、逻辑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对现行本质研究的主要症结进行分析,在拒斥形而上学的本质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如何用实践论的哲学范式消解论争,并在此范式下提出武术本质的3个基本命题.认为:武术的本质是以人的需要为存在的存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践存在及塑造“人”和“自我超越”的存在.只有以人的需要为存在的存在为先决存在,武术才可以以传统文化的实践性存在为存在,只有武术以实践的存在而存在,才可以以塑造人和自我超越的存在为存在.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各方面都开始与世界接轨,武术也不例外.但是在武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比赛中作弊、暗箱操作、裁判不公等.这些都是武术发展中的巨大障碍,是极其背离武术精神的.武术教学中应着重加强武德教育,突出武德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论述武术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一种文化后, 对武术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武术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运动,更多的是 一种文化的存在,是整体意义上的武术。武术运动,只是一种体育理念下的竞技体 育竞赛的武术形式,技术层面的关注和追求更多于文化层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解构传统入手,在深度考察武术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认识和把握。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是标识传统武术的通识准则,但是,同时还应兼顾传统武术的两大特质——一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活动领域明确,一是拳种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来辨别和理解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是武术的一种出场形态而不是唯一形态,它内蕴武术传统,但是它不能囊括所有的武术传统。武术传统才是真正维系武术发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从武术与跆拳道的对比探寻武术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其发展承载了国人太多的期待。而现阶段武术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普及程度仍不及跆拳道。需要探求其内部深层次原因,剖析两者的异同,找出既适合中国特色,又为国际社会接受的武术发展道路是目前我国武术研究亟待解决的任务。从武术与跆拳道的文化性、实战性、竞技性的比较总结出二者的差异和共性;分析了制约武术发展的原因;论述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关系;提出了武术改革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公众传媒的武术期刊,在现代意义上的武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中,有其特定的位置,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本文对武术期刊在武学研究中的任务与作用做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7.
口述史的材料引发了武术界人士对象形术的关注,进而引起人们对中国武术象形现象的再度思考。中国武术门派繁多,但都带有一定程度的象形性,其以内家拳中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为典型。中国武术的仿生对象涵盖多种生物和自然现象,并且与养生学、舞蹈、巫术有着紧密的血缘联系。武术师法自然的传统不仅可以体现中国古代人体仿生行为的独特性,还展示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性,具有反观自身、模仿自然、促进万物进化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然而,这个传承悠久的武术至今没有一个能被人们完全接受信服的定义。因此,在前人对"武术"概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概念的分析,并结合武术内容,然后得出最能贴切表达"武术"内涵的概念,从而使人们从根本上了解、继承和发扬武术这一优秀国粹。  相似文献   

19.
武术的文化自新与21世纪武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美丽图景,如何能够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占有更大的版图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思考.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发展中的文化瓶颈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武术的文化自新,从文化安全、文化创新的角度对文化自新进行了阐释,并最终得出结论:文化自新是21世纪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想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优秀的武术教育才可能促进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存在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建国以来我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武术发展的趋势做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