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婷 《中国德育》2014,(17):14-18
正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为了拯救生态危机,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在国内,杨学良于1992年最早提出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1994年,鲁洁教授发表《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揭开了国内生态德育研究的序幕。至今,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梳理这些年我国生态德育研究情况,可以了解生态德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德育有多少功能——与鲁洁教授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日,相继读到了南京师大教育系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1994.6上发表的《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功能》,以及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上发表的《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两文。在这两文中鲁洁教授提出了德育除一般人们公认的“发展功能”之外的另两个功能——个体享用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始读两文感到言之有理,理在确实应该开展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白,为了自身享用、为了自然界与人类更好的和睦相处,应自觉地按道德规范办事,强化道德自律性。但反复读此两文,就觉得有诸多问题尚需与鲁洁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评鲁洁教授的德育功能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洁教授是我敬佩的老朋友.从她的学术著作中我得益匪浅。近几年来鲁洁教授对德育功能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1992年《教育研究》第8期的《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1993年《教育研究》第5期的《试论德育功能的转变》,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2期的《试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1994年《教育研究》第6斯的《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功能》等。这些文章发表后,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4期发表了刘尧的《德育有多少功  相似文献   

4.
《中国德育》2007,2(11):F0002-F0002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是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创地,以鲁洁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构建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理论,提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活德育心理机制,探索了“生命教育”的新理念,其标志性成果有:《道德教育的现代视域》(鲁洁著)、《规训与教化》(金生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汪凤炎著)、《生命与教育》(冯建军著)。  相似文献   

5.
书名:《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作者:鲁洁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10月作者简介: 鲁洁,1930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顾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有学者在《东岳论丛》发表题为《论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的文章,认为“功利主义冲击了传统道德中的消极因素,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克服假大空的东西,形成务实而不务虚的品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也认为功利主义道德对中国市场经济具有积极的范导作用。同年,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第6期发表文章《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引起了对德育功能的广泛争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06,1(4):55-55
《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要成果,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主编,国内著名德育理论专家鲁洁、王逢贤、班华担任学术顾问。本丛书是朱小蔓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长期从事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试图在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着力阐发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建构中国特色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其基  相似文献   

8.
漫议与鲁洁教授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洁教授就德育的功能问题发表了系列文章,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德育的功能,形成了较系统的德育功能观。这本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学术进展过程,但在她提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后,有一些人不免疑虑,刘尧同志出来与鲁洁教授商榷,并引起了不太小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德育》2006,1(5):67-67
《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要成果,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德育理论专家朱小蔓教授主编,著名教育学家、德育理论专家鲁洁、王逢贤、班华为学术顾问。本丛书是作者们长期从事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建设和道德教育研究及教学成果的结晶。本丛书试图在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论反思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阐发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建构中国特色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丁纯 《教育文化论坛》2022,14(1):119-124
鲁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德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德育学科的奠基人。鲁洁认为,德育目标是将人带入德育视域,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鲁洁关于德育本质及德育功能性的阐述,对当下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她提出的德育“享用性、超越性、生态性、经济性、生活性”观点,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同样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20年12月25日,敬爱的鲁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鲁洁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成就奖、当代教育名家等荣誉称号或奖项。鲁洁先生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她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她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部优秀高校教材,主持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研制,担任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总主编。她领衔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鲁洁先生走了,但她的学术思想和高贵人品将永远留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4期刊出了刘尧同志的《德育有多少功能——与鲁洁教授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刘文)。该文对德育功能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如其标题“德育有多少功能”所内涵的不能无限和无条件地罗列德育功能的观点,以及文中论述的不可将道德和德育概念无限泛化的观点都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是细读刘文,又觉得有一些地方刘尧同志本身亦存在不少问题,现将本人对刘文一些观点的不同看法公之于众.以求教于刘尧同志、鲁洁教  相似文献   

13.
鲁洁教授发表于《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上的文章《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对德育享用功能的分析和严密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想从道德行为研究的角度进一步与鲁洁教授商榷。 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一般地说,主体出需要产生欲望,当主体的欲望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对象建立了心理联系时转化为动机。主体需要一旦转化为动机,  相似文献   

14.
纪四清 《中国德育》2013,(12):50-51
2002年秋,著名德育专家鲁洁教授带着《品德与生活》的课题走进上元小学。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学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及内容,"德育大课堂"应运而生。"德育大课堂"是以品德课程为基点,根据课程目标和孩子的发展需要,整合多种德育资源,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活动。正如鲁洁教授所说:  相似文献   

15.
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德育生态性功能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与全球道德教育相接轨、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开发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关注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生态人格、进行课程开发、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生态体验场和推展个人“美德袋”评价。  相似文献   

16.
檀传宝 《教育研究》2021,42(4):153-159
2020年12月25日,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先生与世长辞.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当时以这样一副挽联祭奠老人家:“超越思维求教育真谛岂顾引千万议论;道德文章树育人楷模何止领一代风骚”.挽联褒扬了鲁洁先生以超越论德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主张以及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的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体验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理论,21世纪初,生态体验德育得到高度重视,被纳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并被写入《改革开放30年教育重大理论成果》。我国研究生态体验德育较深入、最有权威的是刘惊铎教授。他认为:导引者设定一定的生态情境,让体验者置身其中,亲自感受、领悟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运行规律,最终经历、形成自己的内心感动,这种状态和过程即生态体验德育。笔者把本文的生态体验德育内涵概括为:在一定的生态关系和生态情境  相似文献   

18.
生活论是鲁洁先生对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生活论转向是基于对人以及道德理解的转向的基础之上的。对其进行哲学谱系的探源之后发现,生活德育有其实践哲学(经验论)的基础。鲁洁先生撰文自我质疑,打开了形而上学(唯理论)的另一扇窗户,展现出了两种哲学背后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生活德育所提出的道德是源于生活这一哲学问题和为了生活这一伦理学问题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惊铎教授提出"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的观点。其在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提到,所有的道德教育都是以体验为基础的。生态体验模式的基点是三重生态因子圆融互摄,通过把某些资源调入现场、设计亲验活动、进行开放式对话、提升道德理论等,呈现适合学生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几年来,河北省沧州市水月寺小学将生态体验理论融入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一、德育模式的改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首先改变  相似文献   

20.
书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全新打造"有效德育丛书",首推檀传宝教授编著之作。檀传宝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在其《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定价:36.00元)一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