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北京市西城二七剧场路的北段,有一幢并不显高,但又引人注目的十分别致的乳白色建筑,这就是北京市城建档案馆。 它是由两个七层的库房塔楼与周围二三层的裙接联成一体的建筑。看上去,高低错落有致,四面八方都显得那么有特色,有层次,立面也颇为丰富,完全打破了一般民用建筑通常的那种火柴盒式的呆板格局。用白色马赛克外装修的库房塔楼,采用了横向带窗,避免了库塔的沉重感,显得比较轻巧。从个性上看,又体现了与下面办公裙楼在使用性质上的不同,其顶层做了高大窗的处理,有个虚实对比。整体看,  相似文献   

2.
蔡闯  李蕾 《新闻与写作》2006,(12):25-26
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汪良一直摆弄着一部新型手机.不时接个电话。只要上班,他就忙。“我不加班,也不在周末安排事儿,”他说,“当然了,只能足‘尽量’而已。”  相似文献   

3.
因为怀疑孙子的死与附近铅锌矿污染河水有关.一位55岁的老人开始在河水流经的地区进行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调查在他看来,有两个东西对他最重要.一是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另一个是,“如果有人打了我,我可能笑一笑,但你不能欺负我。”[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5.
贺延光 《青年记者》2007,(11):40-43
2005年4月19日我到上海出差,3件事赶到了一起:陈逸飞葬礼、国际车展、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部分的复评。期间,接毛浩电话,说连战访大陆.可能媒体要放开些.让报一摄影记者名单给国台办。我说.我去吧。  相似文献   

6.
沉默     
梁实秋 《出版参考》2006,(11):14-14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地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  相似文献   

7.
常虹 《记者摇篮》2004,(12):39-39
批评报道因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往往采访对象由于怕“家丑”外扬。而千方百计地阻挠采访。或是一问三不知,或是推三阻四。而作为新闻单位的记者在采访时受其工作特点的限制.不可能像公、检、法、司那样去依法采取非常手段调查取证,这样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那么在写批评报道中.怎样才能打开突破口.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完全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好批评报道呢?我认为以下三点能够对采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奇缘此生     
民国九年.我考取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该校肄业二年,在此期间得识熊秉三先生.转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后.便无交往。但有两事令我永不忘怀熊氏的是:(一)民国十六年北伐军兴.南京正危急时。忽接熊氏电报.嘱立即北上,如无路费。即汇来。(二)民国二十一年沪战爆发。我在上海,当战事危急时,又接熊氏电报,要我北上就香山慈幼院教职.再度未允所请。  相似文献   

9.
“李铎”这个名字是他头天晚上临时从字典里找出来的,他认为“铎”这个字,一是声音响亮,有分量;二是意义深,有唤醒民众之意。为什么要临时改名呢?原来是李铎担心考不上军政大学让人笑话,所以就换个名字去报名。以后,“李铎”这个名字伴随他走过了几十年不平凡的岁月,见证了他另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他最初的名字李青槐反而没有多少人知道了。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我到北京给李铎送样书,他和夫人竟亲自到月台上来接我,中午又设宴为我洗尘。恰好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文清因采访李铎在座,李铎不经意地告诉她早上接人去了,当文清问接谁时,李铎一指我:“他呀。”文清顿时瞪大了眼睛,她万万想不到一代书法名家竟会亲自到车站接一个小编辑!  相似文献   

10.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我照镜子,老公凑过来,我突然就发现镜子里的自已变得好看了。我把他推过去,又拉过来,终于试验出这个美丽奇迹是因为身边多了个陪衬人。他先是断然否定,逐渐默认,最后发展到他一旦得罪我.就说:要么我陪你照镜予吧。  相似文献   

12.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我应聘到一家广播电台做主持人。一天晚上,我负责为一个老主持人导播,接热线电话。我接的电话是一个年轻男子打来的,他说他很绝望,想自杀。当时老主持人说:“你等一会儿,我点根烟。”他点着了烟,打开话筒问:“你抽什么牌子的烟?”之后20分钟,他们聊了烟和酒的话题,20分钟之后,年轻男子说:“我要睡觉了。”  相似文献   

14.
苦肉计     
我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但记住 了一句格言:“人家把你从前门轰出来,再从后窗跳进去。” 那回去采访刘源,非常想“再从后窗跳进去”。当然,我不可能真的动“跳后窗”的脑筋,具体的做法是等,等在门口,以“跳后窗”那般的执著,我一口气整整等了两星期。 长话短说。我想采访刘源。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人代会上(1988年3月),农民代表们“揭竿而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年仅37岁的他推上了“副省长”的岗位。他是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他是中国最年轻的省部级领导,突如其来的当选使他成了一颗万众瞩目的政坛新星。 得知消息后5…  相似文献   

15.
卡扎菲的几个儿子各有各的精彩。他最可能的继承人、三儿子萨伊夫暂时还接不了班,只能专心做好父亲的私人“国务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去年党的生日这一天.重报集团资料室来了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名叫王茂华.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中系,曾就职于国内某电脑公司,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就是我们对他的全部了解。在资料室工作15个月以来,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第一.他工作的时候总是用小跑;第二,接受任务只有一句简短的肯定答复“好的”。看起来他似乎没有抱怨或要求之类的烦恼.我想,他应该是在承受压力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享受着成长。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8,(4):47
爱得华.菲舍尔在1983年2月的.《圣母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斐济的麻风病人的故事。那个病人的双手已经扭曲,但他仍然成了一个国际闻名的艺术家。他说:“我把我的病看成是上天赐给的礼物.如果不是因为它.我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面对外国客户谈判的时候.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美国人的沟通比较直接,他直接问你公司赚多少钱。多少钱卖给他,沟通方式非常直接;第二个,他沟通的方式虽然直接.可是他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底价全部都拿出来;第三个.美国人喜欢单独跟外国人谈,他们谈生意的时候,不一定是一个团队.他可能单枪匹马来跟你谈;  相似文献   

19.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在军校结识了他,他长得普普通通.不显山,不露水,平头圆脸,单眼皮,小眼睛,标准个,一开口自带三分笑意……相处几年,对他的身世以及拼搏历程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采访他时,竟跑了宿舍——办公室——训练场三个地点。他,就是北京军区某机械化集团军新闻干事杨吉庆,他说.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只相信三句格言——  相似文献   

20.
周成功 《声屏世界》2011,(11):68-68
“小悦悦”走了,留给人们的除了无尽的反思外,还有就是对媒体行为的拷问。“18名路人”之一的陈先生被媒体挖出来后,受到了非常待遇。他表示,时常有记者毫无征兆地闯进他的五金店。没有任何寒暄。直接把话筒递过来进行质问。尽管自己再三强调:“我真的没有看到.要是看到我会救的……天气又黑,又下大雨.又没有灯……”。记者没有相信他的话,还是一波接一波地突袭他的小店进行采访。经过媒体的大肆报道.有民众给陈先生发去短信威胁:“要他们的档口做不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