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初二物理教材第四章《蒸发》一节中 ,液体蒸发吸热 ,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是在胳膊上擦一些酒精 ,随着酒精的蒸发 ,会感到擦酒精处凉 ,原因是酒精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这个实验的缺陷是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酒精温度低于人体温度时 ) ,往往学生造成直观感受不清 ,原理理解不透。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和学生已有的小学自然知识 ,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 ,此实验操作方便 ,简单直观 ,原理清楚 ,效果明显 ,材料易得 ,制作简单 ,在实验教学中受到师生好评。1 实验器材铁架台 (带铁圈 )、…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蒸发》一节中关于蒸发吸热的实验:在胳膊上擦一些酒精,随着酒精的蒸发,会感觉到擦酒精处凉,是因为酒精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这个实验过程中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酒精温度低于人体温度等),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蒸发吸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此实验改进如下:1 器材小木板1块(5×26cm),红水温度计1支,125mL广口瓶1个,8号橡胶塞1个(带孔),铁架台1个,白纸1张,0.5cm长乳胶管两段,垫木1块。2 制作a.在距木板两端约6cm处各钻两个小孔,两小孔之间相距约0.5cm(固定温度计用)。b.…  相似文献   

3.
你体验过吗?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发抖,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身上的水,蒸发吸热的缘故,当风一吹,水蒸发更快,吸收你身上的热更多,这就使你打颤发抖.你也可在手背上滴上一滴酒精(或乙醚),随着酒精的蒸发你会感到手背  相似文献   

4.
把一个锥形烧瓶和一个微小压强计用皮塞、玻璃管和皮管连结成如图的装置,再把一块浸透酒精的纱布复盖在烧瓶外壁,则瓶外酒精蒸发吸热使瓶内空气降温降压,压强计左管水面上升,右管水面下降。这个实验简单明白地显示液体蒸发致冷的效应,为人们所熟知。利用同样的装置,如果让酒精在瓶内蒸发,结果将怎样呢? 取一块纱布卷叠三四层,成为灯芯样的疏松细长条,用胶布固定在皮塞下底面玻璃管口旁;浸透酒精后,迅速把它悬入烧瓶并塞  相似文献   

5.
液体蒸发致冷演示实验的改进阳新县三中柳炳军(435200)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77页作了如下叙述:“液体蒸发时还产生一种现象,就是液体的温度降低,这可以从下述的实验看出。拿两支温度计,用棉花把一支温度计的泡包上,并用温度跟室温相同的酒精把棉花浸湿。这...  相似文献   

6.
“蒸发和沸腾”是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中“汽化和液化”中的第一课时。教材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蒸发现象出发,通过在手背上涂酒精所产生的感觉来体验蒸发现象,教材没有再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因为小学科学中已对此做过定性的研究。在此,教材的重点是观察水的沸腾。虽然沸腾现象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其发生的全过程学生未必很清楚。  相似文献   

7.
陈克徐 《物理教师》2011,32(7):33+35-33,35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和现象进行实验,比“正规实验”更让学生感到富有亲切感、新奇感和熟悉感,从而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本文利用传感器技术对蒸发致冷问题进行了探究,现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关于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的实验 ,做法都是先用一支温度计测出刚打开瓶塞的乙醚 (或酒精 )的温度 ,得出它与室温相同。再在温度计玻璃泡上包上醮有乙醚 (或酒精 )的棉花 ,让学生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下降 ,而得出“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这一结论。这个结论得出后 ,学生不禁要问 :既然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 ,那么在用温度计测刚打开瓶塞的乙醚的温度时 ,瓶口已打开 ,乙醚已开始蒸发了 ,温度计的示数为什么又没有下降呢 ?而对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图 1  为了能科学、合理的得出“液体蒸发时温…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 ,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的过程 ,叫做蒸发 ,液体蒸发的特点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静悄悄地发生。液体蒸发时 ,从液体中逸出的是速度 (能量 )较大的分子 ,在液体中的分子的平均速度必然减小 ,它就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 ,这就是液体蒸发的致冷效应。液体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是从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汽化的过程 ,叫做沸腾。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 ?液体沸腾时吸不吸收热量 ?液体沸腾时翻腾滚滚的水花是怎样产生的 ?为此 ,我们在课堂上做了如下两个演示实验。实验一 :将未盛满水的烧瓶敞口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到 95℃左右 …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材自然第七册《蒸发》一课 ,学生对于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蒸发很容易理解 ,但对于我们周围一些蒸发现象的本质却认识不清。例如 :书本要求解释刚从游泳池出来时 ,身上为什么感到冷嗖嗖的。上课时 ,学生硬是说水中与空气中温度不一样造成的 ,尽管老师反复强调 ,希望学生能说出是蒸发要吸收周围的热 ,蒸发有冷却作用造成的 ,就是得不到满意的答案。针对这个问题 ,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 ,让学生亲自做 ,让他们在实验中既能感受到 ,又能用眼看到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实验一 :每个同学取一个棉球蘸点 95 %的酒精分别擦在手心、…  相似文献   

11.
将LNG储罐稳态蒸发率研究内容引入实验教学,开发了基于ANSYS的LNG储罐稳态蒸发率仿真实验。利用ANSYS进行仿真实验,可获得LNG储罐稳态温度场分布以及不同环境温度、不同保温层厚度、不同保温层导热系数下的稳态漏热量及蒸发率,便于学生理解LNG蒸发规律。通过该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仿真实验,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仿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读过贵刊1999年第10期的《瓶“吞”蛋后又“吐”蛋》文章后,我反复几次演示了这个实验。结果,这个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烧瓶的瓶颈长而小,燃烧着的酒精棉花团放入瓶中,还未到底就熄灭了,在瓶口放上鹌鹑蛋,一点反应都没有。第二,重新点燃棉花团放入瓶中,由于先前燃烧产生的CO2气体下沉,以及酒精蒸发产生的气体,使得瓶内的气体压强大于燃烧着的棉花团附近的气体压强,致使放入瓶口的棉花团喷射而出,相当危险。于是,我通过思考,对实验作了改进。方法是: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气体传感器实验中待测物质从液态到气态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损耗与污染,以及实验中温度不稳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液气转换功能的传感器恒温实验系统的设计方案。该实验系统由密封气室、液气转换模块、恒温模块及控制电路模块组成。密封气室及液气转换模块实现了在密闭环境内待测物质从液态到气态的转换,恒温模块和控制电路模块确保了目标温度的相对稳定。以具有液气转换功能的MQ3酒精传感器恒温实验系统的实现为例,对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预热蒸发片后5s内实现了酒精从液态到气态的转换;在加热与制冷实验中密封气室的温度与预设温度的误差绝对值小于0.5℃;MQ3酒精传感器灵敏度为4.962 3V/(mg·mL-1),且24h内相对变化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14.
万宝瑞 《物理教师》2002,23(6):63-63
以前曾看到几份初中物理辅导材料 ,其中汽化部分内容均有这样的题目 :判断“蒸发需吸热”说法的正误材料给出的“正确”答案均是“蒸发需吸热” .有的老师在总结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沸腾的相同点时说“都吸热” .还有的老师在总结蒸发特点时就说 ,“蒸发需吸热” .有的教材有这样的描述 :“酒精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液体蒸发时吸热 ,可起到降温致冷作用 .”有人就理解为“吸热是蒸发必要的条件” .以上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究其原因是有的教师对液体蒸发的微观机理不清楚 ,所以有必要将蒸发的微观机理弄清楚…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上开发演示小实验 ,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原理清晰 ,操作方便 ,生动有趣 ,效果明显。对激发学生兴趣 ,掌握知识 ,启迪思维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实验 1 演示蒸发现象。器材 :水、酒精。方法 :用手的食指、中指分别在水、酒精中浸湿取出 ,把指头迅速按压在黑板上并移动 ,再离开。然后让同学们观察现象 :酒精很快消失 ,黑板变干 ,水要缓慢些。由此说明 :①液体都能蒸发 ;②条件相同时 ,酒精比水蒸发更快。  图 1  实验 2 演示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器材 :废日光灯管灯丝、2 5V的小灯泡…  相似文献   

16.
以前物理课本中曾介绍过利用乙醚蒸发时的致冷作用使水滴结冰的实验。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此实验很难成功,而且乙醚蒸汽进入抽气机后很易损坏抽气机的内部。我对此实验作了改进,把抽气改成了打气,把空气打入乙醚。利用这样的方法,不需要抽气机。利用打气筒、皮老虎等都可以做实验,实验器材比原来容易解决。而且在实验中这些器材碰不到乙醚,不会受到损坏。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法效果相当好,由于打气比抽气可使空气的流速更快,把气打入乙醚相当于增大了乙醚的蒸发表面积,因此乙醚蒸发速度相当快。我在六月底做了一次  相似文献   

17.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补充一些实验,或对教材中的某些不太理想的实验进行改进,来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初中物理第一册有关“蒸发”和“沸腾”的内容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实验说明蒸发和沸腾在什么状态下能够进行  相似文献   

18.
高广 《物理教师》2003,24(8):55-55
近读本刊2003年第2期刊登的《泥茶壶致冷原因的研究》一文(以下简称《泥》文),觉得这是研究性学习较好的一例,笔者也愿对此问题谈点自己的意见。 《泥》文认为致冷的原因是由壶四壁毛细小孔蒸发的水汽比塑料壶多得多,因而降温要比塑料壶的低,甚至低于室温。为检验是否是该原因所致,可将泥茶壶套入塑料袋内,留开壶盖缝、壶口(即将壶身覆膜)。这样再和塑料壶相同情况下比较,或者将泥茶壶用石蜡打擦,堵塞壶身四壁毛细小孔,再和塑料壶同情况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新旧人教版教材均沿用了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这一实验,向学生介绍吸热反应,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文章介绍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吸热反应实验改进方法,使用十水碳酸钠与硝酸铵晶体作为替代致冷剂进行实验,液化苯酚作为显影剂,在避免教材中介绍的实验方法对环境和实验者造成危害的同时,保持了原有实验的趣味性与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丁稳双 《中学生物学》2007,23(11):40-40
酒精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之一,它在生物实验中有多种作用,而不同浓度的酒精其作用也有所不同。现列举不同浓度的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