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西汉由弱到强,更由盛转衰,寻找其变化原因多种,其中一最重要原因是其官制设置与变化的合理与否,自古以来,许多人称赞汉唐盛世。进而赞美西汉官制的总体合理;当然亦有不少人,甚至当时人也指出其官制的局部不合理和弊端。文章亦就西汉官制所处时期及六次改革观察,大略陈述、评论其合理的地方、合理的时候,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时候,以及坏乱地步:略说西汉官制在当时的积极及消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汉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寻找其变化原因多种,其中一最重要原因是其官制设置与变改的合理与否.自古以来,许多人称赞汉唐盛世,进而赞美西汉官制的总体合理;当然亦有不少人,甚至当时人指出其官制的局部不合理和弊端.笔者已著文论说部分古人对西汉官制的评说;西汉的官制改革,闸述了其合理的地方,合理的时候,不合的地方,不合理的时候,以及坏乱地步,略说了其积极及消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本文所谈是近人对西汉官制这些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3.
对西汉前期官制改革的认识 1、西汉初的官制改革西汉建国初时的官制,班固说是“秦兼并天下……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西晋司马彪则说是“汉之初兴……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对二者意见如何认识,我趋向司马彪说法。汉初,刘邦创建西汉,来不及建立自己完备的官制,故有袭秦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列卿,地方上设郡县,表面看是“因循而不革”。但据史实从总体上看“因循而不革”是个不准确的结论。相反却是从中央官制到地方官制有因有革。因不少,变亦很大。其变革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为改官名。秦有丞相,高祖初设亦名丞相。十  相似文献   

4.
<正>官制历来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头戏,地方官制则是官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两千年的古代社会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行政体制,它要求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同时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而地方官制设置的是否合理,运转的是否正常,不仅是国家行政机制得以运行的保证,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政治、社会的安定。因此,"亲民之官"的县官群体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官员一直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国家通过官员来管理人民、帮助人民,人民则通过官吏来向国家反映自己的诉求。因而,合理的官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设一套好的官制,才能使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官制,尤其是楚国的官制。文章着重探讨楚国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楚国官制对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立于二千多年前的西汉,为什么有由弱到强,由盛转衰的明显变化?究其原因有种种,其中与官制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西汉统治者曾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的发展和强化统治的需要,几次调整、变革自己的政策,以及各种制度,其中官制变苴的次数尤多。《史记》、《汉书》、《后汉书》、《通典》、《通考》等书都从不同角度记叙和考证了西汉官制变革的状况。但是,他们都没有对各次变革的利与弊做出全面的、准确的评说,致使今人对西汉历次官制改革在各方而产生的影响,仍得不  相似文献   

7.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东三省秉承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精神,开始官制改革,黑龙江省开始对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进行改革。这次官制改革影响深远,特别是行政官制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对黑龙江的行政管理,而且揭开了黑龙江行政区域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里进行了官制改革。然而,科举选官制度的骤然停废,使许多举贡生监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中;仿效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原则所进行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满汉矛盾;地方官制改革则扩大了地方和中央的离心力。清政府进行的官制改革不仅没有能够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增加了社会动荡因素,最终导致其统治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大量流民的存在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传统说法认为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大批自耕农破产,从而产生大量流民,引起社会动荡;西汉政府在抑制兼并和应对流民方面的做法是积极而有效的。本文认为这些认识是片面的、表象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土地兼并不会直接导致大量流民产生,现实中有较为合理的流民吸纳机制;政府抑制兼并、控制流民的措施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0.
本主题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官职、官制的产生和作用;二是古代选官制中的人才选拔和官吏来源的五条途径;三是科举制历经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一、古代官职、官制的产生和作用官职、官制是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的一部分,中国官制产生于夏商时期。中国古代的官职、官制逐渐形成中央与地方两套制。其形成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二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三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四是有利于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多次的民族融合,但同时也埋下了君主专制和阻碍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祸根。二…  相似文献   

11.
突厥官制问题,是突厥史研究领域里一个疑难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文献中有关突厥宫制的记载多语焉不详且不切实。近现代一些中外学者对突厥史的研究,曾取得一些开拓性的成果,但对其官制问题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本文拟从可汗制度、官号和官制特点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来系统考察突厥官制,以求教于史学界同行。  相似文献   

12.
对汉武帝官制改革的认识西汉最有价值、也是最大的一次官制改革,要数武帝时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政治和物质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是:汉初统治者经过种种斗争,终于实现了真正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获得较大发展,创造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武帝继位时及在位期间面临的任务要解决的诸方面新老问题,  相似文献   

13.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重视对外通商,主张设关征税.太平天国根据自身官制特点,建立了独特的中央地方两级制海关机构及合理的征税制度.太平天国海关征收的关税表现为一种"外部关税"的假象,其实质是"内部关税".  相似文献   

15.
出使匈奴和西城的西汉使者在接待礼仪上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且到了城外,对方国家一般都为使者配备翻译,以便于使者的外交活动.一般而吉,匈奴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要比西域诸国低;而距离西汉边境较远的西城诸国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又要低于较近国家.其原因当与西汉王朝与匈奴、西域关系的不同及对西城诸固的影响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全面推广"教官制"对提升院校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如何在任职教育院校全面推广"教官制"是一个十分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从研究分析当前影响全面推广"教官制"的问题和原因入手,着重从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官来院校执教;完善培训机制,对教官实施培训;延长施教时间,挖掘教官潜力;加大保障力度,使教官安心工作等四个方面探讨提出了在任职教育院校全面推广"教官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始建国元年(9),新莽变革官制,置有九卿,其中六卿,据《汉书》所载,是以《尚书·尧典》为底本,更换前汉官称而来,即所谓"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从出土汉简来看,《汉书》就此事的记载是不全面的。新莽羲和其实是由西汉大司农和汉末所置羲和合并而来,它既掌钱谷,也负责颁下诏令。而新莽秩宗本由西汉太常与宗正组成,新莽典乐与西汉大鸿胪的职掌亦颇有不同。整体来看,这次调整实际上不仅涉及到名号,而且涉及到职掌与僚属,其变动是整体性的。相比西汉大司农、秩宗等六官,新莽六卿基本属于新事物。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 ,转运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其主要原因之一 ,是西汉政府的放任政策 ,为转运贸易的发展从法律上开了方便之门 ;之二 ,西汉时 ,交通及运输工具的进步 ,大大地促进了转运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西汉、三国职官汉初承袭秦制,后来才有所更改。(一)中央官制(仍行三公九卿制,后来又出现六部之萌芽)(1)三公先是相国、太尉、御史大  相似文献   

20.
《西汉财政官制史稿》一书,于1989年4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该书是我校历史科副教授罗庆康多年来研究秦汉史方面的成果。正如朱绍侯教授在该书《序》中所说,在秦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