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现代新园林景观注重生态,同时也注重新的艺术的借鉴和融入,来满足现代居民的发展的审美需要.本设计旨在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满足现代居民新审美的需要,创造一个个性化,艺术化的新园林景观环境.设计根据地形环境和地域特点,通过对时间的思考,让时间与园林空间结合,用发散思维,从中心核心景观向两边发散到各个组团景观,各个组团与入户之间又处理成各个特色的入户景观,形成了一个集休闲与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活动空间.设计运用了一些新的艺术手法和新技术材料,使整个设计富有轻松感、时代感.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指的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及内涵的景观类型,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乡村山水、地貌、农田布局等构成了乡村景观独有的框架;溪流、池塘、自然植被等是乡村固有的景观元素。乡村社会经济状况及功能需求决定着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的差别,其园林景观建设中应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协调园林景观与大地景观,实现大地园林化,突出乡村景观的田园特色。  相似文献   

3.
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学校特定的环境特点,从尊重生态原则、自然规律、人文历史和师生行为心理出发,突破以形式构图原理和人为意念为主导的校园设计方法,对学校景观形态设计的原则、校园环境、景观形态和师生行为诸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重构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的基本内容,为学校规划设计者提供帮助,创造适合师生行为需求的、顺理成章的校园环境景观形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内涵和作用的研究,通过探索城市景观水景设计,研究水景的生态、文化、景观等功能,以提高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理念,以福建为例,对其城市园林景观进行了设计,结果表明,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提出城市公园设计对于地域性、自然性、多样性、整体性、动态性、可持续发展等各种原则都要严格遵循,所制定的园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方案是针对景观廊道、节点、印象而进行的,在与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后总结城市公园组成元素及设计方法,包括空间结构优化设计、空间形态设计、环境要素的生态设计。提出人工-自然复合系统(Artificial-Natural Complex System, ANCS)、生态浮岛法两种高效景观水处理技术,对基地内水质进行净化。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村的留守儿童户外空间设计为例,分析了乡村户外活动环境和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在乡村景观的背景下,提出了注重地域性、强调引导性、增加趣味性、突出生态性、提高观赏性的留守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结合案例,从总体布局、景观节点和植物设计3个方面对设计策略进行体现.研究可为留守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层住宅在我国有必要发展,设计时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审美需要和人们行为心理以及风俗习惯,将单体融于小区城市大环境协调,符合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越发普及.本文就景观园林常用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山水绘画、诗词歌赋以及国学哲学思想三个元素在景观园林中的具体运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曾晖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1):148-149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审美心理与一般的心理活动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即都需要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倾向四方面的心理要素参入。因此,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和审美人格四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环境舒适优美的公共园林景观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优秀的公共园林景观雕塑往往是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亮点,能吸引游人观光与欣赏.本文通过芜湖市雕塑公园景观雕塑案例的解读,具体阐述城市景观雕塑在雕塑公园中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六朝文学研究中,主流文体由赋向诗的转变问题历来受到关注。本文以“山水”题材为切入点,通过对题材与体裁、时代文风变易之关系的辨析,论述了山水题材在六朝时期由赋入诗的基本过程,并分析了赋体对于早期山水诗在结构、用字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中辞藻繁缛、结构程式化等现象的成因也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西咸"都市圈空间形态范围,重点从都市圈生态景观区域、景观轴、景观节点等方面探讨"西咸"都市圈的区域生态景观类型结构,指出"西咸"都市圈生态景观整合的构思与研究价值。旨在对"西咸"城市一体化发展及"西咸"都市圈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景观生态过程与非点源污染--小流域的农田景观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景观生态结构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入手,分析小流域农田景观结构及其变化对非点源污染发生发展的影响,从有助于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角度,对不同的农田景观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浅谈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生态学为景观及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它是在追求"秩序"和生态适应性的经典规划和生态规划方法论之上的又一次思维转变.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及对大地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这就需要建筑景观设计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借助丰富的色彩搭配、抽象的艺术造型等来展现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文化素养,从而不断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所以建筑景观设计不仅仅要做好基本的建筑景观设计工作,同时还需结合城市居民的情感需求和地方资源,深入挖掘景观设计背后的艺术内涵和特点,通过构图、造型布置、色彩搭配以及艺术理念的融入来打造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建筑景观,从而引发更多城市居民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校新校区景观类型及设计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概述了当今在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中的三种主要类型,即:绿色景观、水体景观和硬质景观,并从不同角度分析阐述了这三种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联系、设计原则以及对新校区整体环境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求真”是徐悲鸿风景油画的内在创作观。这与他的学画经历和受教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选景与造型上的真实;其二,艺术创作出发点上的真感;其三,真意与真情;其四,真诚。徐悲鸿风景油画的“求真”创作观利弊互见。  相似文献   

18.
景观生态学现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景观格局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格局特征可以在三个层次上分析,相应地景观格局指数亦可分为三个水平,即缀块水平指数、缀块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就某些典型景观指数的求法进行一系列整理说明,旨在描述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形成和控制景观空间格局的因子和机制,更深刻把握景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MSS及TM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数据,提取太白山自然保护区1979、1988、2000、2006年景观格局信息,并利用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等指数,分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近30年来的景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从景观类型上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各景观类型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存在明显差异;从不同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上看,各景观类型在不同的年份受到的干扰不同;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的梯度变化特征明显,在时间上表现为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Indigenist scholars have been attending to the research process in ways that highlight the move toward inquiry, the beginnings of the research journey. The energies that animate imagination and inquiry need to be respected and accounted for. If we recognize that place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landscape contain the primordial elements for the Indigenous mind, then it follows that respectful Indigenous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engage with the landscape as the beginning point for inquiry. Centering place and place-ness as containing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 Indigenous methodology is also a way to excavate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colonization on Indigenous landscapes and communities. Much Indigenous thought radiates from an invocation of a sentient topography, a land that is aware of human presence. This writing considers what a methodology of place, specifically in the Coast Salish territory, might consist 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