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有关网络抗争性行动的学术成果数量繁多,但少有学者自觉从网民的情感结构和情感动员这一情感社会学视角切入关注这些网络事件的背后动因及转化过程。本文旨在对网络行动中情感动员这一研究视域进行简要梳理,勾勒情感因素在网络抗争行动图谱中的缘起脉络,情感动员的明确意涵、作用方式和情感在参与动员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同时笔者也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初步检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分析案例,探讨网民在挑战官方政策合法性的过程中,如何采用话语转译与意义勾连两种话语和行动策略,进行情感动员、资源动员与"政治机遇"扩大。这对于管理部门深入理解网络集体行动的多元逻辑、正确面对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网络情感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璐  欧孟花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0):120-130
[目的/意义]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网络情感网络图谱,以可视化的方式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情感状态和分布,探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情感传播路径,并结合舆情话题综合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情感演化态势。[方法/过程]以"魏则西事件"为例,通过微博转发关系构建微博用户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标识各用户的利益相关者类型,并计算用户的情感类型及情感强度嵌入社会网络中构建出社会网络情感图谱。[结果/结论]普通群众的情绪更强烈且易受意见领袖影响,在事件爆发期和蔓延期,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普通群众的情感影响较大,在衰退期,政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参与增加且情感影响变大。随着舆情的演化,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主导情感也随着变化,自媒体和企业在情感传播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凡 《东南传播》2021,(2):88-91
本文对国外社会动员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媒介动员理论的兴起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脉络梳理及特点总结,以期能对该理论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侧重于发生在社交平台上的动员事件,且研究主题十分宽泛,小到日常互动交流,大到政治事件,都有所涉及;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则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1世纪初至2010年,学者的研究以传统的大众媒体为主,2010年以后,研究重点开始转向网络社交媒体;在研究主题上,国内学者以温和的"共意性动员事件"为主,且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建党百年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媒介事件理论的社交媒体时代适用性.通过对发布内容的情感动员策略分析,发现诉诸情绪感染和诉诸身份认同的情感动员策略更能激发网民的关注,对调动网民情感具有明显的效果,有利于传播社会共识性价值,实现社...  相似文献   

7.
郭小安 《现代传播》2015,(3):123-130
从网络自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点来看,网络舆情的联想叠加能使议题序列化、集中化呈现,不断衍生出新的热点,延长事件的兴奋周期。联想叠加模式主要围绕"时空"和"符号"两个维度展开,时空是形式,符号是内容。从形式看,网民主要采取纵向、横向、纵横向同时挖掘三种形式;从内容看,网民往往运用文本和符号资源,借助敏感词和情感的交叠,引发强大的动员效应,这是网络公共事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逻辑。网络舆情热点联想叠加的素材往往围绕敏感词和情感动员展开,是网民借势造势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进行特殊的利益表达、社会监督甚至政治抗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动员研究作为对集合行为,恐怖主义,选举政治等公共参与活动在网络实践中的理论回应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本文通过对网络动员的含义及其特点的诠释,结合近年来重大网络动员事件,分析作为Web2.0时代新趋势的社会化媒体的网络动员特点,即逐步掌握主动权,动员模式草根化,动员主体平民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社会心理学的"陌生人"视角,分析了网络陌生人的人际不确定性和情感正向性特征,讨论了陌生人复杂互动如何导致社会化媒体内舆论领袖和议题涌现,并实现情感和信息的极化与放大;再通过"不确定性"的理论视角,讨论这种陌生人复杂互动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间共振、潮涌,导致社会化媒体传播和动员能力的突生性和意外效果,进而生成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翟明杰 《东南传播》2018,(7):106-109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是影响社会事件的事态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舆论的形成期、爆发期和消退期三个阶段入手,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通过分析舆论主体的认知、情感和动机因素,揭示出舆论主体的宣泄性、从众性和极化性,从而为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融合主题与情感特征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璐  吴林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5):120-129
[目的/意义]微博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媒介。面向突发事件的微博主题和情感挖掘对掌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识别与预测潜在问题及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尝试提出一种融合主题与情感特征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演化分析方法。[方法/过程]以寨卡事件为例,通过划分微博舆情演化的生命周期,基于word2vec技术分别提取该事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微博主题,采用基于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引入情感词、表情符号等多情绪源,对不同主题下的评论情感做细粒度划分,并计算情感强度,最终实现微博主题与情感的协同分析。[结果/结论]所提出的微博舆情演化分析方法能够揭示面向特定事件的微博在突发事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题特征、情感类型与强度,剖析网络舆情主题与情感特征的协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7):52-58
本研究通过2002-2015年间191个"网络民粹事件"的媒介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测量了不同的情感动员策略使用与效果,发现了情感动员策略与行为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悲伤情绪与"网络民粹主义事件"中出现正面行为的趋势一致,愤怒情绪与出现负面行为结果的趋势一致。191个典型案例中,出现正面行为后果的次数多于负面的行为后果,这说明对于"网络民粹主义事件"的研判,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差异化管理,从而避免转化为危害更大的冲突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俞鸿 《东南传播》2010,(1):74-75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媒体特性已被民间组织或个人用作发起动员载体和手段之一。网络虚拟动员以网站发起、社区发帖等形式聚集大众舆论和群体意识以达到社会控制的作用。而网络虚拟动员能够存在并且发挥作用是以政治动员机制不断削弱、社会动员机制得到强化作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于以往传统政治动员中以政府机构、执政党等为动员主体。民间发起的网络虚拟动员的主体主要为社会个体成员,动员不带有强制性,那么网络虚拟动员要演变为现实行动、促成社会变迁则主观上取决于利益相关者能从中获得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情感利益等。  相似文献   

14.
陈亚玲 《东南传播》2014,(9):101-10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号召网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可以说,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赋权功能激发了网民的公民热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个体权利自觉,促使网民积极投入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去。其中,公益慈善组织是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益力量。而网络赋予了民间慈善机构一种新的发展空间与动员平台。本文以"免费午餐"为例,探讨公益慈善中媒体动员、公益动员及情感动员三种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梳理网络舆情的研究进展,有助于厘清网络舆情研究的知识基础、传导规律、预警机制和治理策略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主题演化路径。[方法/过程] 首先分析网络舆情的理论知识基础,然后结合现有研究,按照内容递进的规律将网络舆情研究分为影响因素、传导路径、预警机制以及引导治理策略四个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舆情进行主题关联关系分析和演化路径探索。[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生命周期理论、认知定势理论、沉默的螺旋、群体极化理论、蝴蝶效应理论和治理理论常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知识基础,网络媒介环境、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触发性事件、有效动员和社会控制力量六个因素被视为网络舆情演化的重要影响要素,且网络舆情、舆情事件、社交媒体、利益相关者、大数据和信息传播等六个主题与其他研究内容关系较为密切,在主题演化路径中发挥着重要桥接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影响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急需情感动员来推动疫情防控体系的建立。而新媒体影像中那些感人与振奋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激活和表征了疫情中的温情与正义。新媒体影像透过叙事主题、人物、音效和情节四种情感叙事策略发挥了其强大的情感动员能力,促成了网络社区内的情绪共振和认同建构,最终实现应急防控这一共意动员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进入了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是因为网络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地方便和快捷,时至今日,网络除了信息交通共享的作用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动员力和影响力。此外,当今社会网络舆论新闻事件的传播对于社会大众的心理和情绪变化都会造成很大的干扰,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就以网络舆论传播理论下热点新闻事件中的群体心理为研究课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  相似文献   

18.
刘丽 《新闻通讯》2014,(2):18-20
“帮汪峰上头条”的微博引发了网络与现实中的全民关注与参与。“帮汪峰上头条”事件的传播过程反映出随着近年来微博舆论动员的新特点,动员对象从线上走向线下、动员策略开始与传统媒体进行联动等。这些变化使得微博社会动员的话题目益带有社会普遍意义,也使得其动员策略日益多元而具有大众化倾向。在这种新形势面前,传统媒体应当坚守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5年发生在合肥街头的七起"作秀式求捐"事件为考察对象,试图分析当事人本身及新闻媒体将事件发展为舆论热点的过程,并对这种运作过程背后的媒体动员行为进行分析,对媒体现行的职业素养、传播伦理进行考量,以期为媒介新闻生产、舆论建构、社会动员和救助体系的联动寻找更加具有可行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倩  庞慧敏 《编辑之友》2021,(5):106-112
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动员在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抗日战争中作用卓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街头诗为代表的文学传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情感动员作用,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出发,在根据地的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中,街头诗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时空、文化、政治方面的媒介偏向是决定其情感动员效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集体认同—情感对话一意义共享的情感动员逻辑,实现了多媒介联动式传播与情感动员网络的构建;依托社会组织,嵌入根据地的己群社会关系,在圈层式传播中进行情感动员;从政治动员下沉到文化自觉,建构了集体协作式的革命情感传播路径.街头诗媒介的情感动员在全民族抗战的目标指引下,转化为政治的共意动员,实现了对根据地军民群众的精神教育和审美教化,促进了反思性、成长性的国民身份转向与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