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后殖民文学批评家霍米·巴巴提出“间质空间”的理论,认为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在这一策略性空间内交汇、冲突,最终达成协商,为后殖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后殖民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萨尔曼·拉什迪的姐妹篇童话作品《哈鲁恩与故事海》《卢卡与生命之火》中,主人公被置身于西方主流文化与东方文化交错、对抗的“间质空间”,经历了迷茫、冲突、协商,最终认同自身混杂性文化身份的抵达,象征着后殖民作家对文化身份定位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
汉赋是大汉“一代之文学”,也是汉代文学一大宝藏。它对汉代散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史记》也有它的投影。司马迁偏爱辞赋,尤关注大赋的成就。《史记》与汉大赋都是西汉盛世社会思潮——“宣汉”的鸿篇巨制,是大气磅礴的时代回声,同时,均表现了文学自觉意识的艺术特征。一文一赋,两支奇葩。汉赋以显“物”为己任,《史记》则“以人物为中心”昭示了文学自觉意识的突进。  相似文献   

3.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自己一系列文学杰作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思潮.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托尔斯泰擅于进行深刻细腻的心理刻划,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的辩证法”,这就是他长于表现连续的、充满复杂矛盾的心理过程本身.在托氏的作品中有一系列进行精神探索,主张“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主人公,即所谓“托尔斯泰男主人公”.这些主人公都带有作家本人的思想和政治活动的痕迹,好像作家的影子,这些身世各异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基本相同的世界观——基督教人道主义,而且他们构成了一根思想的链条,连续地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作家本人进行思想探索的全过程.因此,分析一下这些主人公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托尔斯泰创作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并从中看到作家那种“追根究底”探索人生出路的良苦用心.反之,亦可从这些人物的精神境界中,摸索托尔斯泰创作思想的全部力量和全部实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发表的自传体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体现了作家的心理类型和作家早期的思想探索,主人公贵族少爷尼古连柯一方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文学的崛起,是中外“文化地壳”冲撞运动的人文胜景之一。与之相应,挺立在中外“文化地壳”结合部的文学巨人,作为这胜景的杰出创造者,自然也不会滑过乐于“探胜”的有心人的注意。而要想深入、全面地观照、研究这种文学胜景与文学巨人,则必须具有一种跨文化的眼光或“世界文学”的观念。《郭沫若与中外作家比较论》(傅正乾著,陕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下略为《比较论》)的著者,显然对此有着非常明晰的意识。在其灵动而情挚的《后记》中,著者郑重地指出了这一点:“把郭沫若置于波澜壮阔的世界文学的历史舞台上,同那些曾经给他以深刻影响的世界著名作家加以纵横的比较研究,则是十分必要的。”并表明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正是基于这样的识见,著者才会矢志努力,在一种带有广义性的比较文学范畴中,辛勤笔耕,为拓展郭沫若研究的视野,推进郭沫若研究的深入,作出自己新的贡献。可以说,这种视野开阔、立意高标的学术追  相似文献   

5.
云南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大体经历了3代作家既是历时性而又共时态的变化.五、六十年代即已在文坛上卓有建树的那一批作家是建国后云南的第一代作家,他们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意识为特征,为新中国的云南文学谱写了优秀的篇章.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成名的一批作家是第二代作家,他们的创作心理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状态,民族特色地域意识没有成为作品的意识结构.八十年代中期后,新崛起了第三代作家,有意识地背叛民族特色地域意识,强调主体情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理论阐释上存在缺憾,是否具有“世界的”意义,关键不在于是否“民族的”,而在于是否具有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至多只是一种可能,不是走向世界文学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6.
《肉体伤害》是素有"加拿大文学女王"之称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表达了白人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作者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7.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8.
心理分析在近年的文学研究界是颇为风行的方法,但较为系统、较有份量的批评专著尚不多见。由陕西师大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李继凯著《新文学的心理分析》颇值一读。该书分“综论篇”、“比较篇”、“透视篇”,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创作、从作家到读者,以心理分析为角度对新文学作了全面的把握,得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结论。在对“五四”文学进行考察时,作者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认为这才是“五四”文学的“超时代”的价值所在。就是说,“五四”文学给渐将衰颓下去的国人生命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人们开始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存在。而这正是社会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从生命活力的演化来考察社会的进展,的确能够简洁而富有想象力地抓住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主要特征,并折射出这种社会历史的演进趋向。  相似文献   

9.
云南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立体性”.“五四”期间,产生了“城市与现代”的文学,“边地与民族”文学处于自在状态,形成云南文学两个传统的立体景观.三十年代经艾芜之手,将“现代”意识注入了“边地与民族”文学,两个传统进行了一次综合.四十年代一批中原文化精英流落云南,将“城市与现代”的文学推向了一个辉煌境界.五十年代“城市与现代”衰落,“边地与民族”经冯牧等文艺家用延安革命文艺思想改造,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八十年代起,中断了三十多年的“城市与现代”被新崛起的云南第三代作家重新延续.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是奥地利现代作家。他的小说,思想内容怪涎离奇,艺术形式新颖别致,在艺术风格上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传统小说迥然有异。在文学领域中,他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为后来现代派文学开了先河,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短篇小说《变形记》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自从卡夫卡的《变形记》问世以后,有关艺术形象的‘变形’有了新的开拓。”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中,《变形记》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主体意识第一次深刻而隐秘地揭示人的异化现象。《变形记》所展示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作品是作者心态的凝聚和情感的深化,透过“甲虫”的表层,暗涵着内隐的、无形的深层结构。这个复杂的结构系统蕴涵着特殊的审美情感趣味、伦理道德规范,主体自我意识。(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11.
藏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奇特内容带给广大读者全新的文化感受。汉族作家写的藏地小说是藏族文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文章以杨志军的新小说《西藏的战争》为探讨模本,从藏地小说的人物形象、虚实、时空观念、叙述角度以及精神文化层面,分析藏地小说的独特美学价值,揭示汉族作家对藏地文化的向往和推崇,为我们展现了藏族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在蒋光慈的革命现代性主题小说中,《丽莎的哀怨》作为感性叙述的“典范”与另类叙事的脚本,它的文本情绪是忧郁的,这意味着一种哀怨之结和重要过渡,标示着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文本显现和叙事焦点的转移,突显了中国普罗文学发难理论与作家自我认同的矛盾纠葛。  相似文献   

13.
川 端康成虽然不是美学家 ,但他却是一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热情地追求美、执着地展示美的作家。当我们走入川端的文学世界 ,就会感到美的韵味、美的情调、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仿佛春风一般扑面而来。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不灭的美》、《日本文学之美》、《日本美之展示》等一组富有美学意蕴的文章中 ,通过剖析日本古典物语名著和歌俳句 ,深入探索日本民族的艺术观和日本文学之特征 ,行文中透视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十分欣赏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关于“民族的义务”发表的见解 ,他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引用了泰戈…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左翼文学“发生”过程中,既有对域外左翼文学理论资源的接受,也有对本土传统“革命”精神的吸纳,前者激活了左翼作家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文化冲动,后者彰显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对民族国家的终极关怀。这些都与当时左翼文艺理论者的文化想象和自我认同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老舍、张恨水、金庸等作家作品的解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武侠退隐”现象进行了研究;作家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有了不同的认识与反思;这一现象可以区分为文化反思、政治驱动以及历史解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具有生态文学内蕴的文学作品早在18世纪中期件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诞生。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文学”达到了生态文学的创作高度。19世纪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成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作品。20世纪前苏联“自然哲理小说”对生态文学做出了更深的开拓。生态文学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运动兴起。直到此时,它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生态文学。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是一位双语作家,他用英文创作了很多作品,《唐人街》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部作品应属于移民文学的范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通过一个美国华工家庭的奋斗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这部作品中隐约透露着一种悲剧意识,这是林语堂独特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包阳炀 《阅读》2023,(ZA):24-29
<正>作家名片巴金(1904—2005),本名李尧棠,中国现代作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1923年,巴金离开家乡成都,到上海求学。自那以后,他一生常在路上,并写下四本“旅行的书”,分别是《海行杂记》《旅途随笔》《旅途通讯》《旅途杂记》。从这四本书中可以看到,巴金从上海坐游船前往法国,而后又在南方(香港、广东、福建等地)旅行会友;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辗转全国各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无论是一直主导文学批评走向的主流英美文学还是其他有影响力的外国文学,“命运共同体”一直是作家们关注的方向。本文从叙事批评的角度解读英国当代作家罗丝·特里梅因的三部作品《回家的路》《色彩》和《古斯塔夫奏鸣曲》。虽然这三部作品涉及不同的故事主题,但都以历史的角度审视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前途的关照。  相似文献   

20.
李慧 《阅读》2007,(4):6-8
同学们,提起童话,我们自然就会想起丹麦作家安徒生,想起《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我们还会想起德国作家格林兄弟,想起《白雪公主》《青蛙王子》《小红帽》……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童话从脚底下的泥土地里,终于冒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童话人物——稻草人,中国文学的园地里,终于诞生了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叶圣陶。这位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童话第一人”,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成为我国第一部童话集。在暖暖的春风里,在融融的春日下,让我们放飞心灵,一起来读一读《稻草人》吧,那朴素自然的风格,那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叶圣陶童话既有安徒生式的诗情画意,又有本土文化的质朴纯真,定会让我们得到爱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