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华池寨是北宋西北缘边堡寨中地位特殊的一座堡寨,与此同时,华池寨紧邻同名的一座市镇——华池镇;关于华池寨与华池镇的关系,相关研究已有初步进展,但仍需作进一步补考,新材料证明了北宋后期华池镇通管华池寨这一特殊模式的存在。关于华池寨的流变问题,尚未有学者研究,相关史料显示,华池寨自北宋之后功能再次发生变动,北宋时期的华池寨至明清时期发展为华池镇,北宋时期的华池镇(库多汗古城)则再次废弃,自北宋至清代前期,华池寨经历了由华池县到华池镇再到华池寨最终又成为华池镇的变迁过程,华池寨完成了由宋夏缘边堡寨向明清市镇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史料与地理总志的记载中,关于弓门寨的记载有歧义,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宋代史料记载中的弓门堡与小弓门寨以及弓门寨并不是一座堡寨;通过对《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与宋代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弓川寨与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实为一个堡寨。弓门寨为北宋初期于西北缘边区域所进筑的一座堡寨,弓门寨的进筑对于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弓门寨扼守了北宋前期重要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黄石河路与秦州通过小陇山分水岭过大震关至陇州的大震关路,由于北宋中后期西部疆界向西开始扩展,原有的蕃部问题不再突出与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了弓门寨地位的下降,到宋仁宗之后弓门寨几乎不见于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环庆路的蕃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环庆路的蕃族黄正林北宋时期环庆路统领庆州、环州、分州、宁州、乾州,后来废乾州,置定边军,已而复置醴州,①其地理范围包括今甘肃东部的庆阳地区全部、陕西咸阳地区北部和陕北部分地区,环庆路是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北宋时期把居住在西北边疆内的各民族统称之...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宋夏双方在今陕北地区修筑堡寨,长期对峙。北宋河东麟府路与陕西郧延路之间的交通,时断时通。宋哲宗时,孙览和林希先后出任河东经略使,复取佳芦川,于元符二年(1099)进筑八城二寨,再次打通了麟府与郧延的联系。所谓的河东八寨,应当为大和寨、大和堡、宁河寨、宁河堡、弥川寨、弥川堡、通秦寨、通秦堡。加上当年修筑的宁边寨(端正平)和乌龙寨,合称河东八城二寨。  相似文献   

5.
堡寨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种军事防御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军事政策而建立。永泰堡是明朝在河西走廊东端松山新边墙附近修筑的以防御为主的堡寨之一,曾一度为明庭和蒙古地方势力对峙的前线。清朝平定西北蒙古势力叛乱以后,永泰堡逐渐向村堡转变,由军事防御的堡寨逐渐变为普通的村落形态。永泰堡的发展变迁不仅折射出此类堡寨村庄化的发展轨迹,也反映出西北一些地域的脱边历程。  相似文献   

6.
北宋建国以来周边一直存在少数民族政权,到中晚期,西夏犯边,致使西北地区堡寨兴筑.本文通过钻研史料丛历史学的视角分析北宋中晚期特别是宋夏战争期间的西北地区堡寨的形成,作用,特点以及功能的转化.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堡寨做宏观上的介绍,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宋夏战争中熙河之役期间兴起的堡寨.第三部分分析了堡寨多修筑在险要之地的特点和拥有防御和驻扎等多重的功能.第四部分阐释了堡寨由军事功能逐步转化成具有商业特点的贸易据点的过程.最后得出堡寨在北宋中晚起的政治军事领域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自北宋中叶宋夏正式交战,北宋西北边境诸州军的战略地位陡然上升,其中尤以位于延路北端的延州为重。作为宋夏交通线上的枢纽,延州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担着重要职责:在战争时期,北宋政府于此积极修筑堡寨、发展屯田,使之成为军事要塞和后勤补给地;在和平时期,该地不仅是宋夏交聘往来的指定地点,亦是宋夏争夺周边少数民族支持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乐都境内三座堡寨的介绍,结合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推测为明清时期李、赵、祁三土司的驻地;由此探讨了土司制度在“治兵保塞”、“平定逆乱”,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沟通与联系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作为长城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堡寨所发挥的军事作用和土司与堡寨的最终衰落过程。  相似文献   

9.
路制是北宋王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北宋王朝分路,以转运司为主,除此而外,尚有因军事而设之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志(指《宋史》地理志)所云路者,以转运司所辖言之。若庆历元年分陕西沿边为秦风、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八年河北置大名、高阳关,真定,定州四路,熙宁五年陕西又置熙河路,此特为军事而设,……故不在十八路、二十三路之数。”〈1〉因军事而设之路,情况相当复杂,兴废不常,且非全国性制度,而转运使之路则是北宋的一项长期的全国性的地方区划,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仅限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北宋与西夏的战事。他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沟交错、地势险要等特点,采取了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以达到以守为攻的备边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北宋淮安镇位于今甘肃省华池县怀安乡所在地附近,是北宋庆州最北部的一座要镇,是唐怀安县废置而成,时间不晚于开宝六年(973年)。淮安镇地处极边,是庆州北路乃至北宋西北防御系统的重要一环,担负着镇抚蕃部,攻防西夏,应援鄜延、泾原诸路等边防任务。随着宋夏关系的演变和淮安镇自身的发展,盐酒交换等经济活动逐渐繁荣。纵向考察其承担的角色及其地位,它是为镇蕃边镇、边防军镇、盐酒商镇。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后,藩道体系的出现,对唐宋地方行政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州两级防御使使职系统皆为藩道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宋前期,伴随着道—路行政层级的更替及其权力体系的变革,藩道防御使逐渐退出地方军事舞台,而州防御使则在阶官化的过程中成为武臣寄禄官。道州两级防御使职权演变的过程,体现着宋代统治者解决唐季五代以降地方割据问题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3.
北宋的西北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宋西北五路的汉族人口、五路及河湟吐蕃人口、党项西夏人口、西州回鹘、喀喇汗国及西辽等政权下的人口进行了估算,就北宋西北人口的特点及历史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西夏边疆防御体系是随着封建国家政权的建立而逐渐确立起来的。沿边堡寨的设置,或因政治、经济的原因,或因要塞所致,是自成防御体系的,其防务情况经常受皇帝或枢密院派遣的边防特使的巡查。兵源的抽调、粮饷的供给、武器的配发均有一套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两夏的边防制度更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22,(1):77-83
明代河西走廊处在甘肃镇的管控之下,甘肃镇为了更好地管控河西走廊及进行军事防御,将其划分为五路进行区域防御,凉州路即是其中一路。管控区域以凉州卫、永昌卫、镇番卫及古浪所的地域为主,不仅在此置军屯守,更在凉州路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包括边墙(长城)、卫所城堡、军事堡寨等。文章将这些军事设施的修建、完善过程做一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忘情八角寨     
来到崀山,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那紫气萦绕的紫霞仙境,气势巍峨的骆驼群峰,风光迥异的夷江胜景……多么神奇迷人啊!然而,最使我赞叹不绝的,还是八角寨风光。八角寨坐落湘桂边陲,位于崀山风景名胜区最南端。它是我国最典型的丹霞地貌,被人赞誉为“丹霞之魂”。那天,我们循路进山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于凿于盛唐,在归义军曹延恭当政期间重修前室窟(?),并重绘前室壁画。修补时该窟后室龛顶已部分脱落,在龛内立四龛柱、并重绘龛顶大团花图案。立柱的时间,或为重修前室窟檐时,或为以后加固龛顶时。在龛内南后柱上,有一则墨书汉文题记: “环庆□德寨归义人范润、裴阿朵巡礼此寺,上报四恩,有三法界众生,同成佛道。辛己七月十三日范润记。”这条汉文题记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环庆□德寨”,它联系到宋与西夏双方的战争等问题;一是“辛巳”年应为何年。刘玉权同志在1982年兰州大学编辑的《敦煌学辑刊》第二辑上,发表了《西夏时期的瓜、沙二州》一文,文中对这条题记的地点“环庆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太湖流域不同类型的市镇在经济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从中表现出多种发展趋向。就市镇商业而言,北宋时总体水平尚相当有限,南宋时逐渐走向繁荣,发展形态也趋于成熟。就市镇手工业而言,行业种类繁多,专业化特点日趋明显,经营方式方主要有个体生产和作坊生产两种。就市镇的市场形态而言,由草市和镇构成了农村初级市场和中心市场两级市场体系,进而与城市市场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河北是北宋的根本之地,既是宋辽对峙的前线,也是其祖陵所在。朝廷在这一地区种植防御林、兴修塘泊、开挖地道、进行屯田,形成了对辽朝的一道防线。这些工程配套互补,不同程度地起到了抵御辽朝南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王朝为了抵御北方突厥南下,在并州以北地区广置军镇,又置河东节度使统辖诸军镇,形成了以军镇为基础的三重防线防御体系,三重防线的兵力布防随着唐王朝防御策略的变化而变化。开元到天宝年间,唐王朝对河东节度使各个军镇兵力进行调整,外线兵力增加,防御重心北移。在防御重心北移过程中,这一地区形成了并州、云中两个权力中心,造成了安史之乱中两军在河东地区的南北拉锯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