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学最具开创性的代表人物,“体用不二”是其最有特色的思想。“体用不二”的宇宙论解释,既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有中国特色的本体论学说,又为本体大用提供了哲学宇宙论前提,因而这一解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熊十力以“体用不二”论立宗 ,并批判了佛学和西方哲学中割裂体用的趣向。但如何真正确立“现象”以及“现象”的多样性 ,似乎是熊十力哲学应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体"是熊十力哲学的最高范畴,他通过出佛原儒、会通中西的方式创立"新唯识论"体系,而其骨架是体用论。学界对于熊氏的研究多停留于静态、粗线条地研究其哲学思想,或者是单一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来思考熊十力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很少深入探索其历程,且对其"新唯识论"的理论突破和创造之研究仍需深化。鉴于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问题意识及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历程和内容,进而来窥探熊十力在回应中西学术论争和存在形上迷失的哲学特色和体系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哲学在天道观上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心物之辩和理气之辩而展开的。在新唯识论的体系中,熊十力阐发了以本心、仁体为核心的本体论和以翕辟成变为主要内容的宇宙论,从体和用两个层次上证成了精神之维的能动性。立足于其唯心论的本体—宇宙论的形而上学,熊十力以体用说理气,为理气之辩开出了新境。  相似文献   

5.
传统儒学的缺陷在于道德世界和物质世界杂糅不分,熊十力哲学区分了本体界、现象界和道德界。他以体用不二为宗旨,建立了本体论;以翕辟成变说明心的现象和物的现象。建立了宇宙论;以本心和习心的区别开出了道德界。熊氏认为本心即是本体,见心即是见体,以明心见性的方式使本体界、现象界、道德界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6.
熊十力先生的所谓"体用不二"主要是指宇宙本体与人的道德良知之间具有同质性;他的"体用有分"的命题则是指本体能够恒常地保持其自性,而物质现象却是生灭无常的。然而,在论述"体用有分"的过程中,熊先生误将良知的发用这种精神现象与生灭无常的物质现象相混同,不作区分地视两种用均与体有分,这恰与其"体用不二"之说自相矛盾。熊先生的这一矛盾在他的弟子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中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7.
天人是张载哲学的基本概念,二者的合一不二以及如何合一又是张载全部探索的重心所在。体用关系又是张载哲学的方法论,在张载哲学中。体用不二不仅是他批判佛老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其解决天人问题的基本方法。天与人是人所面对的两大领域,二者的合一则必须通过各自体用两界的划分来实现;而天人合一任务的实现,又离不开对体用不二原则的贯彻。  相似文献   

8.
儒家为熊十力所肯定和发扬的是义理化的《周易》之生生、创进的宇宙观与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肯定及其经世精神,他诠释确立了一个毫无“宗教迷情”的儒家学统;道家给熊十力以玄远理境的启迪和生命层面的助益;佛家使熊十力受到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其哲学体系的来源和哲学创作的思想宝库,他对禅宗有亲切的生命认同;西学是熊十力进行哲学创作的参照系,他强烈认同并积极回应了东渐之西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的“道”,学术界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成果卓然,但其“体用不二”的本体构建模式,并未引起应有重视。对此问题的发掘,有助于我们澄清中国传统哲学“体用不二”本体构建模式的源泉,重估先秦道家在传统哲学中的地位,由此把握传统哲学的精髓。一、“体用不二”本体观的剖析及其起源“体用”为中国哲学史上极重要的一对范畴,古代哲学在构建其哲学体系时,常以“有体有用”、“明体达用”、“体用不二”立宗。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哲  相似文献   

10.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初稿渐生疑虑,并于最终决定修改此稿.由熊十力本人改定的前半部与主要由马一浮改定的后半部一样不再延续"以变易为体"的思路,而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思路,即从非现成性本体论转向现成性本体论.这次转变实为熊十力自1923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体范畴的绝对性决定了它的惟一性,因此它是逻辑自明的,既不需要也不能够被追问。作为本体论预设,“对象化”不具有自身的合法性,它只能作为实践展开的结果,被历史地建构起来。“对象化本体论”不能取代实践本体论成为恰当的本体论形态。“实践”作为“大全”,并不导致“自我封闭”,而是为内在的开放性提供了绝对前提。马克思哲学所特有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只能植根于实践的本体论奠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指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体用不二”是其推衍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在其"新唯识论"思考中,将对真实存在的探求展开为"破相显性"、"即用显体"与"作用见性"三个逻辑环节,从而将传统体用哲学展开为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熊氏对于主体、实体与现象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有益的阐释。但他最终却走向了"摄用归体"的歧途,乖离了现实而突出单纯的超越性绝对实体。  相似文献   

14.
面对"科学时代的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詹姆斯以彻底的经验主义作为本体论基础,将宗教经验纳入到经验的可辩护范围,并通过对宗教经验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发展出了其实用主义的宗教哲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宗教信仰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辩护。  相似文献   

15.
曹钦 《政治思想史》2015,(2):21-34,198,199
与当代众多政治哲学家不同,佩蒂特的政治理论是明确地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赞同个人主义与整体论,反对集体主义与原子论。在他看来,尽管个体的存在必然预设了更大社会的存在,但那些个体的行为并不必然是由某种更高的力量所预先决定的。从这种本体论出发,佩蒂特进一步提出了其独特的自由理论。由于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恰当意义上的自由必须是一种社会价值。因此,带有原子论色彩的"无干涉"自由观就需要被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本体论?为什么要研究本体论?如何研究本体论?这是本体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在中文语境里,本体论就是本体论,不等于英文的"ontology",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存在论"或"是论".之所以要研究本体论,是因为本体论虽然是一个历史概念,但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本体论,但不等于不可以有自己的本体论;哲学本体论不能代替自然科学对世界的解释,不过在涉及科学的深层次问题时,哲学本体论的"假设"或"承诺"并非完全多余;哲学是人学,本体论归根结底是为人的生存作论证的.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本体论,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本体论,是现代本体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问题作为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典哲学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其内涵之丰富、范围之广泛、思辨之抽象、玄想之辽远,是其他学问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它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为复杂最令人困惑当然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哲学问题。从历史上来考察,我们可以把本体论分为古代本体论、中世纪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它曾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之久,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是哲学家们热烈争论的问题。因此研究本体论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体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最能体现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一直是历代哲学家广泛探讨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之中。“体用”范畴在传统哲学中经历了长期的争辩、发展,在近代哲学中,“体用”范畴逐渐从本体论向价值观嬗变,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对鸦片战争至维新变法60年间传统文化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境识"概念是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基础概念,也是自古至今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持续探讨的问题之一。在"境识"这对范畴发展过程中,熊十力从大乘唯识学入手,认为各种存在的"物象"的本体在心,为体之用,进而"境识"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体用"问题。随着现代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及新成果的出现,使得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哲学史上的"境识"关系问题。将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对这个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些交叉,可以拉近哲学与科学、生活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单子论、前定和谐学说、神正论体系是莱布尼茨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在其研究生涯的晚期注意到莱布尼茨哲学的内在价值,并较为具体地分析了莱布尼茨哲学中单子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分析,西田几多郎将莱布尼茨的本体论哲学和宗教哲学改造为具有东方色彩的创造哲学。本文以西田晚期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予定調和を手引きとして宗教哲学へ》为线索,以西田几多郎的重构过程为基础,阐释其晚期哲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