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人性假定是研究法及法现象的人性基础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而人性善恶观又是法的人性假定的主要内容。中西法律传统中法理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人的根本认识有差异,同时中西法律传统中对人性善恶的假定中又存在某些相似或共同之处,所以从人性善恶观对中西法律传统的影响出发,可以发现和认识中西法律传统的某些异同。  相似文献   

2.
当代心理学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和文化思维方式的局限,东西方传统心理学思想对人性并未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本文在批判地反思传统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解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对人性的新的理解,并试图以此为根据构建一个新的心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传统德育的人性论基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理论是德育的基础理论和根本依据之一,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形成中西方传统德育在德育目标设定、德育内容选择和德育实践方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尼采有一部哲学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在书中他一方面肯定人性中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另一方面又对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尤其对西方文化传统下形成的这种弱点和缺点,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尼采寄希望于“自由精灵”,也就是能超越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而自由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5.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人性管理思想,在对人性假设理论的研究中不容忽视。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人性假设理论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和行为依据,教育管理者应科学运用。  相似文献   

6.
无论在中西方,人性问题都是法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异常发达,它起源于先秦诸家关于人性的争论,深入研究先秦传统人性观,同时借助西方人性理论加以对比,有助于客观地剖析人性理论对整个中国古代法律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性关乎人的本质及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其他学科的根基所在。对人性的探究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形成了诸多流派,但多囿于善恶二元道德评价体系之中。比较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性学说侧重对人性本体的研究,最终发展为独特的"体用不二"人性哲学体系;西方人性学说侧重于相论的研究,而对人性本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跳出传统的人性二元框架的束缚,从"体"、"相"、"用"三界说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系统考察,乃是研究人性的崭新路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性哲学体系,亦即人性动态一元论,能有效的弥补东西方人性学说的不足,更合乎人性本身和指引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非常擅于对人性进行探索。他对人性的揭示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二战的反思,戈尔丁小说《品彻·马丁》是其剖析人性恶的力作。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本文通过解析《品彻·马丁》中主人公的人性观,探索总结世态人情中人性的复杂性,由此让读者深刻认识人性,深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  相似文献   

9.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家族在百年历史中的浮沉变迁,以民间的视角对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观照,对人性进行审视和剖析,从而达到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重新思考,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民间关怀和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先富"思想改变了建国初的平均主义思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先富"思想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内涵,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体现了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可变性,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人性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先富"思想的重大创新,正确诠释了新时期人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与劳伦斯的哲学思想都颇具超验主义的色彩。二人的作品都以呼唤自然人性为主题,通过对人性受压抑、被异化现象的描写,批判和揭露了"没落社会"的弊端,并从社会生活、传统宗教等方面,对东西社会世俗的道德传统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2.
《雷瓶儿》以人性的种种弱点凸显一种现代社会的伦理强力观念:叹惜传统人性伦理体系的崩盘和呼唤久违的人性复归,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缺憾之美,将人性的弱点视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活力元素。作者理性地将对人性的观察与反省融入人物刻画之中,以一种诗情来过滤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将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贯注在字里行间,打造出一个具有轻喜剧色彩的艺术世界,于平静的审视中释放情感的热量和进行道德的评判。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传统伦理的“性本善”的德性主义人性论,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主流观念。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德治主义管理模式,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族心理产生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儒家德治主义的主张虽然已不能直接用于现代社会,但儒家德治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仍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人性论研究大多局限于抽象的善恶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理论学科,以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旨,它的人学理论以人的劳动为切入点,以人的社会性为结论。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性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比较分析,将有助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全面看待中国传统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人性问题是中国伦理学史上一个古老而重要的问题.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伦理学家,都曾对这个问题作过探讨,并且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观点和理论。它们在实质上都没育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范围,而就总体而言,它们毕竟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认识的提高,在内容和深度方面有所丰富和发展。但是,理论界往往热衷于对古代人性思想的阐述,却忽视对近代人性思想的研究。我以为与中国古代相比,近代关于人性的见解更具有时代的特色: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人性思想,另一方面又积极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性思想;既不是中国古代人性思想的一般继续和推演,也不是外国人性思想的简单抄袭,而是中西人性思想的交汇,从根本上说是合中外古今人性思想而熔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孟子人性观是先验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点混淆了问题的发生学意义和本质意义。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论观点来看,孟子人性观既不是先验人性观,也没有孤立于经验领域而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超越实在领域的、关于现实的人的超越人性观。  相似文献   

17.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同的人性假设,决定了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性的假设存在几个基本的悖论,即非善即恶、儿童成人化、个性泛化、总体上的“人性善”和具体教育过程中的“人性恶”的悖论。这几个悖论使得中国传统教育损益参半,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教育的相对稳定发展,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的发展。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当注意克服悖论带来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人性自由"是19世纪以来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伴随世纪之交苏俄政权更替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以来作家们对"人性自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以其异于传统文学的言说方式重新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同时也为俄罗斯人找到了一条不依赖于宗教皈依而又通向"人性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制度既具有强制性,又有一定的伦理性,它与一定的习俗、道德传统密切相连,并与人的现实性即人的需要和本性密不可分。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制度及其正当性的不同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不同,西方主导文化所持的人性恶论和理性主义,使得西方的制度伦理呈现出独特的景象。从总体来看,人性恶思想在西方制度伦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理性的假设和认识则经历了从承认理性的存在到肯定完全理性,再到坚持有限理性等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20.
人性理论是德育的基础理论和根本依据之一,中西方传统化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形成中西方传统理论德育在德育目标设定、德育内容选择和德育实践方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