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思想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他特别强调,对于民族建国来说,有两个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是法律,即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二是道德,即建立一个公共的伦理道德。前者是法的共同体。后者是道德的共同体。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包含这两方面的民族共同体。要完成民族建国的目标,法治习惯和集体道德都不可或缺,所以,张君劢把法律视为与道德并重的“民族建国之最高原则”之一。但是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的德法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为寻找德与法合一的途径,张君劢最终还是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他所论述的文化重建理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法治习惯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达到,这成为张君劢同时也是整个传统儒学面临的问题。虽然张君劢努力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他倡导建立新文化来为民主法制的生长培植土壤,并且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但其“德法合一”论始终未脱离儒家道德本位,致使这种结合仍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并未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从中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思想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他特别强调,对于民族建国来说,有两个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是法律,即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二是道德,即建立一个公共的伦理道德.前者是法的共同体,后者是道德的共同体.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包含这两方面的民族共同体.要完成民族建国的目标,法治习惯和集体道德都不可或缺,所以,张君劢把法律视为与道德并重的"民族建国之最高原则"之一.但是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的德法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为寻找德与法合一的途径,张君劢最终还是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他所论述的文化重建理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法治习惯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达到,这成为张君劢同时也是整个传统儒学面临的问题.虽然张君劢努力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他倡导建立新文化来为民主法制的生长培植土壤,并且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但其"德法合一"论始终未脱离儒家道德本位,致使这种结合仍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并未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从中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说既包含有道德的、历史的尺度,同时,又溶入了美学的尺度。从道德的、历史的角度看,“钗黛合一”是一种错误主张;但若从美学角度分析,这一观点有着相当的正确性、深刻性。因此说,“钗黛合一”说应当是一种美学评价,尽管,这并非俞平伯的本意。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陶行知的大量教育著述中,以一己之见提炼出他德育思想中的德育原则:劳力劳心合一、知情意合一、教训合一,以期在学界商榷,或援引活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资德育.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陶行知的大量教育著述中,以一己之见提炼出他德育思想中的德育原则:劳力劳心合一、知情意合一、教训合一,以期在学界商榷,或援引活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资德育。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局限于专业素养、知识面等硬性要求,而是更看重内在品质和道德,即"知德合一"。这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体现的培养"有用的好人"观念一致,"有用"即是指有知识和能力;"好"即是指品德高尚。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现状,以"知德合一"为教育指导方向,探究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其经济伦理思想非常丰富,体现为义利合一的功利观、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观、以节用为核心的消费观、尚贤使能的人才观和志功统一的道德评价观,这些思想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前的西方分权理论表现为混合政体理论,其本质是阶级分权,平衡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孟德斯鸠对分权的贡献是把自由与分权相联系,并具体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方案。三权分立只是现代国家分权模式的一种,它一般适用于内忧外患较少的国家。要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与制衡,局部权力混合交叉是必要的。议会制国家事实上是议行合一。分权除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外,还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课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要求课程也必须以做为中心,而我们现有的课程却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化课程。通过对教学做合一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对传统的课程观和课程设计观进行扬弃,构建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课程观和课程设计观;并研究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课程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以设计出符合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0.
老子认为,人格的最理想状态是与道合一。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自然无为的生活准则、清虚静泰的精神状态、质朴节俭的生活方式、柔顺不争的处世态度、慈爱和善的道德情操。老子提出的实现理想人格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无为和虚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少年儿童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传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品德的养成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公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好坏。而面对当下存在着的道德课程设置单一、道德认同缺失、家庭道德教育缺位、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调动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进而达到行知合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传统教材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传统教材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它只提供教与学的材料,所以不适合教学做合一。通过研究教学做合一教材的内涵及特性,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使用的教学做材料,它以做为中心,具有教材内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体系工作任务过程化、教材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教学做合一教材的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理论。其中"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展现了一个创新的教育思想,即要把教育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将教育融入生活,从教中学,从做中学,呼吁学生多加关注社会问题,多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与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引导型"教师角色,为我国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僵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主要特点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行十分困难,造成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呈现"合而不作"、"合而无作"的状态,"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研究主要包括:"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前提和依据,"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特征、理论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依据,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而形成的自己的理论思考:(1)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思考;(2)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对"教学做合一"的观点;(3)总结如何做到小班教学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化理论为实践。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记录了“校企合一”互动课堂中的学习情景片段,以简析“校企合一”的内涵,探讨和总结“校企合一”互动课堂的组成要素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法治乃为依法治理社稷 ,德治亦曰以德治理国家。而国家则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有领土、有居民、有权力、有机构……。为使国家稳定、清明、繁荣、百姓乐业 ,我们应充分认识法与德即道德的同异关系 ,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首先 ,法与掌握政权阶级的道德产生基础和服务目的相同。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能存在着掌握政权阶级的法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久的现象 ,且在有阶级的社会中 ,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道德 ,然而占统治地位的只能是掌握政权阶级的道德。法与掌握政权阶级的道德都是该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是该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们都是通过维…  相似文献   

18.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对今天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仍然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体育教学中“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价值和“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旨在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对今天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仍然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体育教学中"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价值和"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旨在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的“诚明合一”论既继承了宋明诸儒思想的有益成果.又对其作了创造性的发展,解救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诚信危机.需要我们挖掘王夫之”诚明合一”论的思想资源.继承其中合理的因素。王夫之“诚明合一”论对我们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