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们的学生对作文大都是十分畏惧,认为“作文猛于虎也”,不想去也不愿去面对,不得不面对时,也仅仅是对老师的敷衍,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缺乏写作材料来源,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没有了源头的活水.哪来的“清如许的水渠”,想写好作文自然是难上加难。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苟子也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可见,古人就已经很重视积累了,要写好作文,积累写作素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米”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做到“锅”中有米可“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之前,首先得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一、在农村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平常小事,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不仅如此,大自然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花草树木、虫鱼…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作文 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脑中没有内容,在写作时往往不知道如何 “堆砌”,因此许多学生也会感叹作文不会写。而作为小学语文 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多积累素材,通过多积累素材,这样写出来 的作文才会不会是流水账,才会是有感染力的。本文就结合当 下学生写作的现状,深入研讨其相关的教学措施,希望能为小 学作文教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提倡写日记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多读之外,必须多写多练。而要写,首先必须有“物”。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巧妇会一筹莫展;同样,学生作文必须要有材料,没有材料,即使高手,也难以成文。然而生活阅历之浅薄,写作素材之贫乏,正是学生作文的主要矛盾。 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实际上是对大中学校作文教学的一次广泛调查。一篇得满分的文章说:“目前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平直,缺乏写作素材,而学校又用功课把学生卡得死死的。这样,同学们脑子里空空如也,难怪叙好事总是写过推车,举事例总搬出陈景润和那六麻袋草稿纸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苏联  相似文献   

5.
耿洪波 《现代语文》2013,(12):146-147
有道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故此,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假如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写出丰富多彩的作文。所以,我们要拓展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空间,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不仅学会作文——想写、乐写,会写,还写得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学生自身生活积累语言的产物。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善于用眼睛挖掘写作素材;要持之以恒地勤记勤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生活中寻找“新鲜”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7.
古人有“文章最忌随人后”,文章要写得别出心裁,就得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言人之未言。新的教学大纲也规定学生写作要“有创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作文创新呢?一、认真观察,积累素材作文最让人头疼的是解决材料问题,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生活单一,社会生活面狭窄,又因学习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做到“读书破万卷”。因而作文时常感到“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谈。这时,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思维,灵活借助教材,就可“下笔如有神”。如2001年江苏一考生将高考作文“诚信”与《阿Q正传》联系在一起,构思新颖。2002年山东一考生写的《刺秦…  相似文献   

8.
写文章首先要解决“写什么”即写作内容的问题,而内容的核心就是素材。在考场写作中,许多同学面对写作素材的选择显得无所适从,似“乱花渐欲迷人眼”。写作时占有材料应“多”,以十当一;而选择材料应“严”,以一当十。考场作文的大忌是雷同,如果你别出心裁地采撷出新颖的写作素材,还愁阅卷老师的眼前不亮吗?  相似文献   

9.
1.积累写作素材。素材是尚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文也是这样,要有雄厚、优美的材料。有了它,才“不致枉费写作的劳力”。《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积  相似文献   

10.
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是衡量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效地解决好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没什么可写”和“不知如何写”两大突出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搜集,大量占有材料,学会找“米”下锅.也就说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而材料就来自平时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张坤 《初中生》2008,(11):14-17
张老师:大家都知道,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要积累一定的素材,要学会找“米”下锅,这样在作文时才能左右逢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  相似文献   

12.
徐翠菊 《现代语文》2007,(5):118-118
很多学生一提写作文就会头疼,说是没东西好写,其实也就是缺乏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要症结在于学生平时缺少素材的积累。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积累素材抓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相似文献   

1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多样、灵活、富有趣味的指导手段,从激发学生热爱作文的欲望着手,树立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增强他们作文的情趣。 一、引导观察,注重积累,让学生作文成为“有米之炊” 学生最苦恼的常常是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写作找不到作文素材主要是他们不会观察、不善于积累,因此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让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耐心指导让他们学会观察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最困难、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没有内容可写,这也是作文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说假话、空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没内容写的原因有二:一是缺少生活,二是不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因此采取多渠道开源引水,积累写作素材是作  相似文献   

15.
熊永红 《语文天地》2013,(12):52-53
很多学生怕作文,写出的习作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追根究底还是缺乏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问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些准备工夫。”丰富的素材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相似文献   

16.
<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运用在写作中就是说,要写出作文来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素材。素材从哪里来?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指导中总是教学生要多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而忽视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为学生读、写、说等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多范例,同时教材还是一个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素材,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那样写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7.
丁峰 《语文天地》2015,(5):57-58
当下很多中学生写出的作文既没有个性化思想的展示,也没有真实情感的表达,素材也尽是些老掉牙的“陈芝麻、乱谷子”。究其原因,关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太少。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少一直是困扰他们作文创作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师想方设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要讨论。一、写作素材积累方面存在的问题1.生活局限小,缺少写作素材积累  相似文献   

18.
张强 《华章》2011,(16)
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而这些材料必须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积累.因此,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  相似文献   

19.
写作文一直是好多学生最头疼的事,他们越害怕作文就越不爱写作文,越不爱写作文就越害怕写作文。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写作底子薄弱,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少。仅仅凭着自己那么一点儿少得可怜的写作素材,用起来捉襟见肘,怎么能写好作文呢?更谈不上写作的灵感。要写好作文,必须要培育写作灵感,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0.
李克仲 《考试周刊》2012,(60):40-40
作文语言与素材的积累就好像是泉源与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断。所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的积累。学生有了写作素材,作文时才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