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性善论是黄道周孝道思想的形上基础,他认为至纯至善的天地之性流行于人而成为人之性,坚持性善一元论,反对宋儒的二元之性;他认为“敬”是孝道的情感依据,道德之目以敬为本;黄道周将孝道的实践形态分为事亲以敬和事君以忠两个层面:事亲要“敬身”、“敬养”和“严父配天”;事君则移孝作忠并且要敢于诤谏.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劝”、“勉”意思非常相近,都是鼓励、勉励的意思。其差别是:“劝”的反义词是“惩”、“沮”、“戒”,作及物动词时,表示积极鼓励别人做好事。如《左传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劝有功也。”“劝有功”就是鼓励有功者更加努力。《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劝事君者”就是激励事奉君主的人更加尽心尽力。又如《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既称事,所以劝百  相似文献   

4.
一诚信具有内在的德性价值,是自我修养和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修身立世的根本道德品质。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看来,假若一个人没有信用,就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在社会中失去了立足之地。他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中庸》第二十章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而天之道,诚也。“知天”也就是领悟“诚”。这就是强调修身的关键在于诚信,唯有“诚其意”,才能真正达到修身的崇高境界。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已被公认为中…  相似文献   

5.
谭虎 《江西教育》2002,(17):11-11
在我国,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列,尊师重教的传统源远流长。五千年中华文明,铸就了“师道尊严”这熠熠生辉的四个大字。余生也晚,待到成为师范大学一名学子亦即未来教师的时候,“师道尊严”已被大张挞伐。教师的称号与“臭老九”、“封资修”划了等号,斯文扫地的现象举目皆是。教师似乎成为罪恶的渊薮,个个都是“假道学”、“伪君子”、“两面派”、“教唆犯”;而起而口诛笔伐的,竟大都是老师的学生。自幼在乡间形成的对教师的崇拜之情被猛然轰毁,心头百般不解,充满了失落与哀伤。直至拨乱反正,教师才洗清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6.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翻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  相似文献   

7.
说起师道尊严,粗通文墨的中国人莫不略知一二。比较文雅的说法,如“天,地,君,亲,师”,师道的神圣性等同于天之道、地之德、君之威、亲之恩,违逆师道的结果只能是神人共愤。比较通俗的说法,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之不同于师付,原因正在于师道植根于中国初级社会并得到后来日益强化的家长制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生成"与"入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学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直言之,即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入侵”者,教师也;被“入侵”者,学生也。“入侵”的方式,明的如考试,用分数来保障教师的入侵权;暗的如所谓的“引导”,表面上师生的问答、讨论十分热闹,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等其“尽入囊中”,教师袋口一拎,教学任务宣告完成,真可谓是“请君入瓮”。“入侵”的前提是教师深信学生与…  相似文献   

9.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佳节里,学一学荀子高屋建瓴的教师论,很有兴味,也很有意义.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影响十分深远.荀子在《礼论》中写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荀子以礼为纲的社会秩序构想中,“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其中的核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天地君亲师成为并立于广大民众的心目中最为崇高的神祗,高居于神坛之上.对这一传统的形成,荀子的学说无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师道杂议     
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的观念,远在荀子之时就已出现。明清之际,一般人家厅堂中部立有“天地君亲师”这样一个牌位。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了,民间渐而将“天地君亲师”改为“天地国亲师”。在中国古代普通民众心目中,天、地皆是虚位,君或国也是虚而远之的对象,故五大尊中,最为百姓看重的是“师”。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内容博大精深、结构严紧、层次井然、句式参差历落、音韵自然协调、形式特异的旷古奇文。篇名“天问”,顾名思义就是向天发问的意思。这就是《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古代历史上,“和亲”被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而存在,它发展完善于汉唐时期。汉代“和亲”的特点表现在:划疆立界、前后期态度的不同及借“和亲”之名行互市之实;唐代“和亲”较汉代,则有新的特点:盛况空前、“和亲”的对象开放性、目的的多样性及“和亲”公主本人直接地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汉唐“和亲”的影响深远:经济上,促进了丝绸之路的拓展;政治上,促进了大一统、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文化上,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佳节里,学一学荀子高屋建瓴的教师论,很有兴味,也很有意义。 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影响十分深远。荀子在《礼论》中写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荀子以礼为纲的社会秩序构想中,“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其中的核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天地君亲师成为并立于广大民众的心目中最为崇高的神祗,高居于神坛之上。对这一传统的形成,荀子的学说无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 师是人类道 德、文化等 传承发展的 主桥梁,社 会也总是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 要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德 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一 职业有时完全神化了,古代就 被排在"天、地、君、亲"之 列,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和 引路人,也是家长和其他老师 学习和关注的榜样。很多事 情,别人能做教师不能做;很 多话语,别人能说,教师不能 说。教师这一职业,总是在某 种光环的笼罩下,教师的一言  相似文献   

15.
1.“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相似文献   

16.
郭盈 《今日教育》2014,(4):57-57
春秋《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礼记·学记》则是对“教师”最早的论述,全面阐释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充分印证了古代统治者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未列,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谢客也,为君之言失失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  相似文献   

18.
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汉时为汝南郡属;唐、宋为蔡洲;明清时期为汝宁府。郡、州、府治大都在今汝南。古时这里的人民自称“天中百姓”,唐代大书法家颜真聊在囚蔡期间亲为“天中山”题写碑文。今天,国家指定此地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示范区,并在此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这些都与“天中”有关,因此,关于“天中”,特别是关于“天中文化”就有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①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②而反③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  相似文献   

20.
一、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率军进攻楚国,楚成王派使者责问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牛马牝牡相诱而相逐谓之风。”这是沿用了孔颖达的观点。其实,孔颖达的疏解与杜预的原注并不切合,“风”本身并没有与马牛牝牡相诱的意思。杜预原注曰:“牛马风逸,盖未界之微事,故以取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