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赖德鹏 《大众科技》2021,23(10):49-51
动力电池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所以车企要在动力电池技术上不断研发创新,缔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飞速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和能量管理系统控制策略密不可分.文章从满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驱动性能出发,阐述能量管理系统控制策略需要根据汽车动力系统的特性及即时工况,能够在驱动电机、低压电器之间合理的分配,以获车辆较优的经济性能、较佳的驾驶性能.  相似文献   

2.
郑威 《科技风》2022,(2):1-3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可有效改善传统燃油汽车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零污染、零排放,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基于此,文章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切入点,从气体介质、液体介质、相变介质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技术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对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的特点、主要功能和可能的收益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所面临的旧电池技术性能和经济性问题;然后,在总结现有应用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应用领域和规模的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的应用前景;最后,从效益与风险评估、政策与准入机制、示范应用、产业链整合、典型借鉴等方面提出发展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废旧动力电池在未来的回收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在EPR制度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的有效途径和回收网络构成要素,以及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利用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回收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2020年北京市退役动力电池量将超过5 000吨。2019年京津冀地区确定了18个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同期,北京58家汽车生产/梯次利用企业在官方网站公布了263个回收服务网点信息。回收模式方面,国外在产业联盟回收模式、生产者自主回收模式和第三方回收模式等方面已有成熟案例。研究表明,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短期内以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回收为主,市场成熟后,产业联盟和第三方回收模式将更具优势。经济性方面,北京市场上动力电池以三元电池为主,可通过湿法回收再生金属获取价值,811型三元电池回收将亏损535.4元/t,622型三元电池回收收益为517.7元/t。当电池收购成本低于7 000元/t时,两类三元电池回收均可实现盈利。  相似文献   

6.
吴文钊  吴剑 《中国科技信息》2011,(13):6+5+4+3+2+1+14-I0008
我们与众不同的观点。有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我们不看好镍氢电池,纵使是短期也是如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比日本、美国等先发国家较迟,但我国不必重复它们"从镍氢到锂电"的技术发展路径。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已较为成熟,等到我国新能源汽车需求大量释放,动力电池领域或许早已是锂电的天下,镍氢电池有可能面临未上规模即遭淘汰的风险。此外,我们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相关产业链作了较为详细的需求预测,我们发现国内正极材料领域已潜藏一定的产能过剩风险,未来行业竞争将异常激烈。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旨在利用专利文献分析中国动力电池机构的技术竞争力,为企业提前进行专利布局和预警提供情报支持和参考。[方法/过程]基于incoPat数据库的专利数据,构建包括技术规模、技术质量和技术价值三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的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无量纲处理方法,深度分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机构的技术竞争力。[结果/结论]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技术竞争力排名前百的机构中,企业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且很多企业技术竞争力值相对较高,高校数量排在其次,科研院所数量则相对较少。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竞争力强的机构主要聚集在广东、北京和安徽三个省市。从动态分析来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极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企业可结合机构技术竞争力、地域分布和动态变化选取合作伙伴,也可对同区域技术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提前采取专利预警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针对退役的动力电池模组的梯次利用,提出了一种避免拆解、重组的应用方案,将其应用于通信基站后备电源系统,既方便了退役电池的再次利用,又降低了后备电源系统成本。为电池的梯次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如付诸现实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促进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直接能量来源,对整车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使用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以热失控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安全事故频发,严重限制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因此,深入研究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并优化相应的热管理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现象出发,系统总结热失控的演化过程,阐明机械、热、电及内短路导致电池热失控的机制。基于此,本文全面总结目前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研究思路,并对未来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的策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精细化梯次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案,建立了具有共识机制的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存储链。梯次利用场景包括电动汽车服役场景、能源互联网储能场景、废弃电池提炼等多级场景。该方案实现了去中心化、提高了数据安全和经济性,显著降低了梯级间的交易成本和检测成本,增加了电池的剩余价值。模拟测算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显著提高动力电池利用率,预估我国2030年电动汽车1亿辆保有量,约产生3879亿经济效益,相比目前两种梯次利用方案的2313亿、1351亿,增值约147.7%,53.4%。  相似文献   

11.
<正>汽车强国,离不开产业配套。作为核心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堪称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强,则新能源汽车强;动力电池弱,则新能源汽车弱。事实上,在“双碳”目标驱动的产业变革中,动力电池已成为关键一环。在2023年6月9日举办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就指出,“动力电池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一”。吴锋认为,动力电池生产过程的节能降碳,  相似文献   

12.
董超  刘玉国  宋微 《现代情报》2014,34(6):132-138
动力电池是指可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动设备及工具提供动力,并具有高能量和高功率的蓄电池。目前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随着汽车的大量增加,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城市尾气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随之而来的,对于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究也得到广泛的重视,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分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对动力电池的技术领域选择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78-78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国产动力电池处于低端的突出瓶颈是核心工艺和成套装备。动力电池装备涉及动力电池数十道生产工序、七大模块,中高端设备目前以进口为主,自动化成套装备更是国内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最具挑战性环节。  相似文献   

14.
赖德鹏  陈忠恺 《大众科技》2021,23(9):132-134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中的混合式教学应用而生.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新形态、混合式学习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为依据,以高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探究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与效果,以促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动力电池凭借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的重要地位,将在未来电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获得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的应用和机油电网,电动汽车充电器对电网的影响不容小视,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电动汽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本文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双向充电器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动力电池的研究变得尤其重要。基于动力电池产业链,通过专利视角分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从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中的关键材料出发,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隔膜及电解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发展正极材料是大幅度提升动力电池比能量的首选,其将朝着高电压、高容量的方向发展;发展硅基负极材料成为行业共识。接着结合动力电池产业链中下游的关键技术,对动力电池匹配与优化、电池制造工艺及电池回收与梯级利用给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未来的良好发展,以管理视角从发展与应用现状、充电设施产业和电池回收处理3个方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当前电池产业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并对我国动力电池的发展进行展望,最后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动力电池产业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新能源车企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而锂离子电池作为重要的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被广泛使用。由于锂离子电池易燃,因此如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EPR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率低而导致处理率低、回报率低的产业发展瓶颈,在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设计EPR制度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模式,提出保障该模式运行的相关政策,对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中国科技纵横》2011,(5):13-13,15
苗圩:新能源汽车须在动力电池等方面突破 3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上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的特征,同时也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基本路径。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