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社会基础的基本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伦理四方面。作为东晋南朝社会主体的世家大族集团(即士族),为维护其特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官吏的选举、庄园经济的经营、世代家学传统、宗教信仰、编定家谱、以及限定通婚范围等方式,严格区分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使东晋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门阀等级社会。  相似文献   

2.
唐末以降,中古士族大姓持续衰落,丧失了其原有的优越地位。士族大姓的没落,表现为政治与社会影响力的下降,五代时期的士族大姓在仕宦与婚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士族大姓的入仕途径、为官品秩大多已与庶族无异,中古以来维系士族圈子的门第婚姻也不再流行,五代士族大姓的婚姻风尚重官品而不重阀阅,与唐代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8-21
清河崔氏在唐代定著清河大房、清河小房和青州房三房,与赵郡李氏一样,清河崔氏每一房的世宦发展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高级官员和中低级官员比例差异较大。门阀士族的家产境遇及门荫制选举地位的演变,是影响门阀士族世宦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门荫制是影响门阀世宦的直接因素,进士科只为门阀士族的衰落提供了一个历史可能。  相似文献   

5.
唐前期,尤其是武德、贞观时期,所有中高级官吏的子孙几乎是清一色地从门荫人仕。在这个时期的选官实践中,门荫制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是门荫制度的兴盛时期。开元以后,门荫制度开始走向衰落,但衰落不能理解为门前制度本身有什么大的变化,而是指有荫资的衣冠子弟开始轻视门荫入仕,随着时间的推移,衣冠子弟对门荫的轻视也越来越强烈,直至最后完全摈弃这一入仕途径。唐代中后期时,公卿贵族子孙之所以轻视门荫人仕,这与科举制受到社会的推崇是密切相关的。《唐语林》卷st补遗》曰:“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解报多拜清紧…  相似文献   

6.
在门阀政治占统治地位的东晋时期,掀起了一个门阀士族积极学习的高潮。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间,涌现出大量的知名艺术家,在不同学术和文艺领域卓有造诣,他们重视家庭教育,重视艺术文化的传承。前辈注意培养后代,后代也认真地学习前辈的艺术传统,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学传统。推究其因,东晋时期社会的暂时稳定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九品中正制对品、学的要求,都从客观上要求士族积极地学习,提高才学水准和品德修养,拥有文化优势,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门第观念的强化和家族利益的需要又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和传承家学,从而区别于寒门士族并得以维护家族门第长盛不衰。正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及独特的家学的传承家学家风造成了各家族文化的绚丽多姿,决定了各家族命运的盛衰。  相似文献   

7.
唐代以科举取士,或云此举打击了豪门士族,致使唐代士族衰微。本文以为士族大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仍影响着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科举制度提供了“政治士族”与“文学士族”结合的条件,提供了传统士人由“政士”到“文士”角色的转换。文学也成为唐代士族凸显家族荣誉、社会地位和身份优越的主要标识。繁荣的唐代士族文学是繁荣的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考察唐传奇的时代背景和其他传奇作者的影射习惯以及元稹的生平和崔莺莺的姓氏,我们有理由相信《莺莺传》可能是一部具有现实暗寓的作品,崔莺莺的家世境遇和她的姓氏可能是对唐代山东士族衰落的社会政治地位的真实写照。这种衰落主要是由于唐代的政治斗争中山东士族、关陇士族、新兴进士阶层和宦官集团等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变化,山东士族虽然享有很好的社会声望,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集团,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打击下,自中唐以后彻底走向了没落。考察元稹的家世和仕途经历,发现他与山东士族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而这一点也表现在张生对崔莺莺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地主阶级分为士族和庶族两个阶层,士族包含门阀地主和寺院地主,庶族包含豪族地主和富商地主,通过对这几个地主阶层的分析可以得知: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不断加强、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品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唐诗繁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庶世之争”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笔者认为,“庶世之争”,庶族地主地位凸现与进身是唐诗繁荣的根本动力;庶族进身的科举制度是唐代诗歌繁荣的直接原因。任何固其复杂而否认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是片面而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1.
南朝萧齐时中书省所属官吏主要有中书监、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三者在地位和权力上都有很大差别,且随时代的发展而有变迁,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同时,这种地位与权力的变化还反映了当时士族衰落、寒人兴起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南朝时代,江南田庄的发展,虽然上承东汉魏晋,但已不同于汉魏,也不同于同时代的北朝.它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庶族的兴起、门阀的衰落、宗族的解体以及商业的发展等相适应.一南朝时代江南的田庄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六朝时期江南最早得到开发的是三吴  相似文献   

13.
用大历史眼光看 ,牛李党争并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派别在政见和简单的人事关系上的冲突。它根源于魏晋南朝以降的士庶对立 ,经唐代以诗赋取士的杠杆 ,士庶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双方便透过党争的形式展开决定各自命运前程的斗争。牛党是新兴地主阶层的代表 ,李党是保守的旧士族的代表。两党在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使李党以至整个士族阶层在党争中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4.
《氏族志》是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让高士廉等人所修的一部全国士族家谱,对此当如何看?范老认为,“唐功臣很多不是士族出身,《氏族志》规定他们的等级,使取得士族地位”。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观点也是如此,“通过这次修《氏族志》,一部分作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身份,而没落的门阀旧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只有关陇士族能大体保持过去的地位。所以总的说,这次修《氏族志》对旧门阀士族不利,对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范老与朱编《中国古代史》的这一观点,是目前对《氏族志》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我提点不同意见,并望得到史学界前辈的指教。  相似文献   

15.
南朝寒门、寒人虽巳在政治上崛起,但入政后。普遍表现出种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首先是入仕发迹的“侥幸”心理;其次是“自视犹不敢与世族较”的自卑心理;再次是贪婪粗鄙的“暴发户”心理。这些心理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南朝社会门阀观念仍然十分强大,使入政的寒门、寒人无法摆脱其影响,只得将自己定位在“士庶之别”的社会习惯观念之中。同时南朝士族虽巳衰落,但其势力足以遏制来自外界力量的撞击,加之寒门、寒人本身在出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难以形成政治心理上的群体整合,自然比较士族来说要幼稚多了。  相似文献   

16.
对唐代主要江南文学家族的分布与构成以及其家学源流进行深入清理、辨析。唐代江南文学中心的形成,与江南文学家族兴盛有密切关系,而深厚家学渊源又是文学家族形成的重要文化动因。江南文学家族多有相应家学背景,又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家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家族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灵活的文化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钟嵘身世考     
为什么要考钟嵘身世?因为文论界有这样一个通行观点,即:钟嵘对一百二十多位诗人的品评,与他自己的门第出身有很大关系。从士族,还是从庶族寒门的立场出发,将决定他对诗人的取舍褒贬,影响他的批评眼光和批评标准。因此,要深入理解他品评的内涵,必须知人论世。正如刘勰的士、庶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认真讨论一样,对钟嵘这一地位同样重要的批评家来说,考察他的门第,弄清他的士、庶族出身问题,无疑是一  相似文献   

18.
钟嵘的身世与《诗品》的品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士庶天隔”的南朝社会中,钟嵘出身于士族还是出身于寒素,这是研究钟嵘身世的关键问题。过去研究者常援引《南史·钟嵘传》中“嵘虽位末名卑”(顾暠语)这句话,倾向于判定他出身于寒素。新近有人认为他是甲族和庶族之间的“士人”,“处于上下的夹攻之中。”其“社会地位亦去后门不远,仅仅略高于寒素一筹。”因而  相似文献   

19.
我国隋唐以后,废除了以推荐为主的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垄断,改行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从较大范围内选拔官吏,使得处于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得以晋身,在其前期未始没有一些进步意义。但宋代以后,科举考试都用儒学经义;渐渐显出它禁锢思想的弊端,明清两代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是《四书》的文句,文章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于是科举制度成为知识分子的牢笼。明清两代虽然也有不少有才学的知识份子,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但是,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一篇有价值有影响的八股文章。因此,揭露八股取士的科举制的弊端,抨击其罪恶,都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家族地位以及扩大家族的影响力,婚姻中实行严格的身份内婚制。而南朝时由于改朝换代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士族通婚的对象逐渐扩大,封闭的婚姻圈被打破,士族所具有的特权也随之逐步丧失,士族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