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美尔认为货币由手段上升到目的,导致人类文化终极追求和意义的失落,引起了人们生命感觉的萎缩及精神的缺失。西美尔描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危机,他提出的“距离”的救赎方式对当下生存有着审美的超越意义,结合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的设想,这种乌托邦精神的审美尝试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名作《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一篇充满深层次象征和隐喻的短篇小说.它通过对自然和死亡独特的描写,表达了净化与救赎的主题思想;这一主题在作品中既表现为自然拯救,又表现为死亡救赎;大自然以其自身的纯洁与恒远、死亡以其特殊的形态和形而上的意义对人的生命和灵魂进行净化和救赎;在自然拯救和死亡救赎的双重作用下,主人公哈里历经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生命美学的理论,对但丁及其《神曲》进行审美观照。从绝望的政治人生、无望的爱情人生和人真正生命的存在三个视角,对蕴藏于《神曲》中人神对流的苦难意识进行了阐释,揭示了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代西方人超越苦难,走向审美人生的灵魂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4.
宗教在汤因比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其文明形态史观流露出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强烈的宗教意识渗透于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体系.他在文明史观中所涉及到的宗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所不同.他把宗教当作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并以其作为拯救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最高手段.  相似文献   

5.
T.S.艾略特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兼文学理论批评家。长诗《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诗人以"荒原"的意象象征衰败堕落的现代西方社会,以贯穿全诗的再生意象揭示《荒原》的救赎主题及其宗教思想,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通过解析艾略特长诗《荒原》中蕴含的救赎思想,挖掘其诗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唐代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从表面看,其师徒四人的翻山越岭,好像是一种现实的游历,但实际上他们遇见的妖魔鬼怪不是实存的,而是虚幻的"心魔",他们的西天取经本质上就是一种在宗教世界里超越现实、达到理想的精神游走.通过一路的"心之修炼"(悟空、悟能、悟净),达到成圣、成仙与成佛"三教合一"的境界,从而完成精神自由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白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她是一位生命本真的诚挚诉说者,文学是她本人和女性实现自我救赎与超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被称作"行走的布鲁斯",凸显了美国黑人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本文立足于"行走"和"蓝调",分析了威尔逊系列剧中人物苦难而不屈的梦想之旅的模式,强调了剧作家以南方情结、黑人文化救赎和面向未来三条途径超越苦难的生存策略以及剧作家超越种族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