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法治国家要求国民对法律具有信徒般虔诚的崇信,而法律信仰的培育、形成,有赖于国家对国民进行持久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要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农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抑制着法律信仰在农村的培育。通过对农民法律信仰缺失深层原因的分析,提出培育农民法律信仰的基本路径,旨在诠释培育农民法律信仰是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建设法治国家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法治观念的国民。对此,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律教育应及早进行.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应将国民法治素质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法律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加强学校中的法律教育,提高国民的法治素质,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充裕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法律精神是国家的主流精神之一。在法治国家里,社会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是国家精神家园的坚实屏障。虽然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法律可否被信仰之争,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法律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革命,建设法治国家已是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精神与中国精神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相通性,应当把对法律的信仰寓于民情的权威之中,以此来塑造国人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5.
董蕙敏 《文教资料》2014,(16):129-130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定型阶段,只有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意识和信仰。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法律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信仰是其应有之义。鉴于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匮乏,更突显目前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匮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法律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法律信仰.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找出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和学校的重要职责.学校要通过多种措施来促进大学生信仰法律、崇尚法治.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意蕴就是社会成员内在性的法律信仰.公众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树立个人乃至全社会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实现现代法治的关键.由于中国传统无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贱讼、耻讼的心理,造成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薄,法治信仰的缺失.面对此严峻的形势,只有切实实施法律,才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对一个致力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社会若失去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即便制定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立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以形式珲性的法律为法律信仰的生成提供支点,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才能实现法律信仰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为各少数民族快速健康发展培养的精英,其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法治观念、法律信仰直接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和质量。然而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却面临着理工类、文科类大学,学校内部分专业、分科目教学等表层显性困境和民族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冲突,法律信仰教育与传统法律文化不足等深层隐性矛盾。只有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宗旨,把法律信仰教育融入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法律信仰教育体制机制,才能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精神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不但要注重立法的健全和完善、简洁和通俗,同时更要注意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使法对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需求得以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法律支配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我国法治建设的途径:一、制定良好的法律;二、树立法律的权威;三、实行违宪审查;四、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3.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它从根本法的角度制约公权对人权的侵害。而超期羁押问题,就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越出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对公民人权的严重侵犯。为了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尊重和保障人权必须转变执法观念,树立人权保障意识;完善立法,建立人权保障的长效机制;严格执法,强化监督。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然而法治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社会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公民法律意识是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难点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该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是"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公民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依法治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就成为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先导。  相似文献   

16.
浅析精神卫生法出台的必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在每年的精神病患者人数都在迅速增长。而且他们对社会的治安,公民的权利保障都有很大的影响。卫生部早在1985年就开始起草精神卫生法,目前已起草完成,专家呼吁要在2006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出台精神卫生法既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又是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必要要求。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市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实践。但是,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的依法治市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法治意识淡薄、执法水平不高、法治监督乏力、依法治市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难点和问题。依法治市应采取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加大监督力度、构建有关机制、开展专项治理等措施,克服这些难点和问题,推动依法治市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法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诚信原则不仅贯穿于私法领域,其在行政法上也逐渐得到认可。我国在行政许可法中规定了信赖保护原则,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也将诚信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要求。在本文中,笔者为我国诚信行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对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如同车之两轮,岛之双翼,二者结合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理论上要搞清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实践中要建立时贷需要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观念,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