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曾文渊同志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流派》(《文汇报》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三日)一文中公开提出“山药蛋派”这一流派并初步分析了它的特点,肯定了它的创作倾向。接着李国涛同志在《且说“山药旦派”》一文中对“山药蛋派”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且提出了这一流派将继续“流”下去的主张。刘福林同志在他的《“山药蛋派”还能“流”下去吗?》一文中,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随着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山药蛋派”“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客观条件”、“后继乏人”,“正在走向凋零或变种”。我感到固然李国涛同志在《且说“山药蛋派”》中对  相似文献   

2.
刘福林同志关于《“山药蛋派”能流下去吗》(载《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3期)一文的立论,固然有些过于偏颇和武断,但不可否认,他提出了我省文艺界常常议论和关心的问题:“山药蛋派”的前途究竟如何?我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山药蛋派”仍然能够流下去。近二年不断出现的“山药蛋派”的作品和  相似文献   

3.
介绍“山药蛋派”“山药蛋派”是由山西作家群组成的一个文艺流派。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李国涛的一篇题为《且谈山药蛋派》的文章,提出社会主义文艺要讲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讲究不同的艺术流派的主张,并着重对“山药蛋派”作了介绍。“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首,主要作家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这个称号是结合山西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特点,又针对这批作家深深扎根农村生活,作品有浓厚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以赵树理同志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虽然几经沧桑,但终于能够走过三十多年曲折的道路,发展到今天,说明它符合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的。关于“山药蛋派”的创作经验,自李国涛同志的《且说“山药蛋派”》一文发表以来,特别是在《山西日报》、《山西师院学报》组织的关于风格流派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白居易名诗《卖炭翁》,并附有详尽注释。其中二条似有不当,今提出与大家商讨。注释第一条云:“《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条注释有两个问题:其一,对“宫市”的解释不准确。唐代宫廷派宦官到市场上购买生活用品仅仅限于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在《顺宗实  相似文献   

6.
“山药蛋派”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大树上的一枝文学奇葩.可以说,山西文学的根,就在“山药蛋派”.文章把直接受祖师爷们影响的第二代“山药蛋派”作家中,“较年轻的一位,也是颇有生气,颇有出息的一位”(西戎语)——杨茂林先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解析他在新时期的几篇创新之作,藉以回答“山药蛋派”能否继续“流”下去,根本出路在哪里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日子里,许多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现在对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论述上,就是抹杀一切,一概否定.如何全面正确对待《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本文将把它揭示出来,并进行初步的评论.其一,有的人为了说明他们关于《红楼梦》是“一部写政治斗争的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论断的“正确性”,和提出这个论断具有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竟不顾《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事实,说“过去的‘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枉自翻腾了二百年”,却“对这部作品肆意歪曲,一口咬定《红楼梦》的主旨是‘谈情’”,“几乎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二百多年来,新旧红学派都把或几乎都把《红楼梦》的主旨说成“谈情”吗?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是不是都错了?称《红楼梦》为“政治小说”,是不是就是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并非事实.《红楼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极大注意,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所谓“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有不少人把《红楼梦》视为“情书”,说“《红楼梦》工于言情”,“其言情,乃妙  相似文献   

8.
西方史学界倡导“问题史学”多年,影响深远。王加丰教授在《试论年鉴派的“问题史学”》中是这样介绍的:“‘问题史学’是一种以‘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把科学性与有用性相结合的历史学。‘有用性’主要指的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历史,通过历史研究解答现实问题或提供借鉴和思考材料,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需要。‘科学性’主要指的是历史著作应该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而写成;历史观要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曾在南京《钟山》文学双月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上,读到日本山口守先生的《刘绍棠与鲁迅》一文,其中有“把刘绍棠说成‘民族派’的旗手,把王蒙说成‘西洋派’的先驱者,那是并不奇怪的”等语。刘绍棠和王蒙都可算是熟人,抱歉的是我对他们二位的大作素无研究,因此不能置一词。不过由此我却想到了鲁迅。如果中国现、当代作家确可如此分类,那  相似文献   

10.
“山药蛋派”作为一个以地域性文化特征为主要标志的文学流派,在抗日战争特殊的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处于全国整体性文化趋向中的中心地带,因而使它带有了方向性的文化意义。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中外文化的渗透,“山药蛋派”的地域性文化特征逐渐消失,在整体性文化趋向中的地位发生逆转,“山药蛋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它叫啥呀     
波波是只好提问题的小刺猬。他在田里捡到了一块疙瘩,不知叫什么,决定问个明白。迎面走来背筐的山羊公公。波波有礼貌地问:“请问山羊公公,这玩意儿是个啥东西呀?”山羊公公捋捋胡子笑着说:“你这小问号呀,这玩意叫‘洋芋’。”“洋芋。”波波觉得这个名字挺有意思,心想,这么个土气的球球,咋叫个“洋芋”呢?他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马伯伯的门前。波波把手中的“洋芋”递给了马伯伯,“马伯伯,请问你这东西为啥叫‘洋芋’呢?”“什么‘洋芋’不‘洋芋’的,”马伯伯把“洋芋”还给了波波说,“我只知道这玩意儿叫‘山药蛋’。”“怎么?这不叫‘洋芋’,又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语文》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有一则题为《有“大”无“小”》的“补白”: “世间事物名称,一般说,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大年夜、小年夜’。可是也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的,例如:  相似文献   

13.
点拨教学有“法”而无“模式”蔡澄清十多年来,不断有老师向我提出问题:点拨教学的模式是什么?我们怎样操作?对这个问题,我总是回答:“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点拨之‘法’,求其灵活、实用、高效而已矣!”(见《语文教学通讯》1993年12期《点拨碎语》)...  相似文献   

14.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古有‘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画地为牢’的事例,这都是诚信的金科玉律。”在生活中,像这样把“一言九鼎”理解为坚守约定、诚实守信的情况不胜枚举,而这种理解是有悖于此词的原义的。“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昭王十五年,秦国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  相似文献   

15.
“山药蛋派”是善于运用讽刺手法的,我们试以《小二黑结婚》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作者常常给人物起绰号,如《水浒传》中宋江的绰号是“及时雨”,李逵的绰号是“黑旋风”,林冲的绰号是“豹子头”等等,这些绰号大多是褒美性质的。  相似文献   

16.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17.
“纟”究竟叫“扭丝旁”还是“绞丝旁”?“亻”应该叫“单人”还是“立人”?“章”通常说“立早章”是对还是错?据《光明日报》报道,随着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研制的语言文字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和《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的公布,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实际上,‘章’从字义上来讲不应该是‘立’‘早’,而是‘音’‘十’。  相似文献   

18.
人们知道张天翼,一般是从他的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开始的。其实,他早在二十年代初期读中学时,在林琴南翻译小说和“礼拜六”派的影响下,就开始以“张无诤”的笔名发表《少年书记》、《恶梦》、《铁锚印》一类的滑稽、侦探小说。那时他写小说,是为了“寻开心”,追求“‘误’,‘呆’、‘顽’这几个字”。到一九二八年;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张天翼的文艺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放弃了滑稽、侦探小说的写作,走上“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9.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20.
赵燕华 《学语文》2003,(6):48-48
拜读了徐逢春先生的《“一直以来”小议》(《汉语学习》 ,2003年第1期) ,很受启发。徐先生敏锐地观察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报刊上不断冒出‘一直以来’之说 ,且大有蔓延之势。”但是 ,徐先生在对“一直以来”进行了一番语义分析之后 ,却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否定 :“其实 ,上面列举的例句中的‘一直以来’意在表现‘长期以来’ ,但又显然不及‘长期以来’表意显豁。何必放着现成的‘长期以来’不用 ,偏要生造什么‘一直以来’。”就此问题 ,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徐先生商榷。首先 ,“一直以来”的形成并不是“一直”和“以来”的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