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赋予了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工科教育供给侧面临巨大挑战,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人才标准等亟待改革。基于与本科新工科教育的路径对比,结合高职院校新工科教育的特色,可以推进高职院校新工科教育供给侧的如下改革:立足地区产业发展,推进以专业链(群)与新工科产业链精准对接的专业结构改革,以人才链与岗位链精准对接的课程与实训教学体系改革,以知识链与技术链精准对接的学生专业技能叠加改革,以专业交叉融合为目标构建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新文科"改革。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3.
为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以服装学科专业建设为例,构建艺术工科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服装学科的发展实例举证了艺术工学学科发展实例,较系统地探索了因应产业转型发展的艺术工科建设及其服装学科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7年,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要求。新工科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学科思维定式,推动工科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基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重新审视新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新的工程学科。一般认为,新工科是由应用理科等基础学科孕育、延伸和拓展形成的“新兴”工科,传统工科转型、改造和升级形成的“新型”工科,以及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生”工科共同构成[1]。也就是说,新型工科和新生工科形成与发展的逻辑均基于传统工程学科建设的经验实现工科再造,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唯独新生工科是新生事物,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态势和地位,同时为应用理科等基础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厘清新兴工科专业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明晰新兴工科的内涵特征与建设重点,是有效推动新兴工科建设、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基于此,本文旨在简要探讨并理顺新兴工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以期为新兴工科建设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不同学科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在新工科建设理念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竞争新形势和新经济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新化工为主题,结合国内外典型工科高校的创新实践,讲述新化工的新故事。  相似文献   

7.
浙江大学新工科项目"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始于2016年设立的工科试验班(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此项教学改革推动了浙江大学机器人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构建了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依托荣誉学院建设新工科的新模式,是浙江大学作为工科优势高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主动作为,以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为己任,率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工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达成"新工科"建设共识,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工程,要求高校"新工科"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系统的开放性、融合性与创新性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搭建产教融合教育平台。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构建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地方高校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建设呼唤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平台的改革创新。"校地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打破了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藩篱,构建起跨界与跨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专业交叉融合式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构建专业群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实验平台,搭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素养的实践平台,为地方高校培养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发生深刻转换,涌现出一大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为发展载体的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亟需大量具有复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切实面向未来加强"新工科"建设,深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支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科技术人才。在建设路径上,高职院校要以回归工程实践为主线,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新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完善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建立健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的"新工科"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是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聚焦于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新工科建设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不断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快速融入新工科学科建设的大潮中,提出以区域特色产业转型为高校师生共同创业导向,构建应用型高校新型工科学科体系。首先分析了“新兴”“新生”“新型”工科学科分类与产业环境、学科层次、办学定位等客观因素对新工科学科建设提出的约束情况,揭示了我国新工科发展在未来面临的局域饱和问题。并通过实例证明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师生共同创业方法建设新工科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激光是新工科建设面向的领域之一。地方高校激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立足产学合作,主动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发展链、科学研究链的融合发展。文章从产业资源利用、课程教学改革及科研服务教学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加速将高等教育从外延发展转换为内涵发展,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阐述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时代需求,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现状,提出新工科视域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改革措施,旨在探索与实践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的新思路与新路径,进一步创新建立工科专业教育培养机制,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势不可挡。加强"新工科"建设,助力经济转型,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时代赋予工科教育的神圣使命。作为我国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支撑点,高等院校传统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与改革已迫在眉睫。笔者从高校微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出发,寻找融入"新工科"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在新经济时代主动适应社会、转变自身发展理念的主要举措。在学校领域,新工科建设要从学科专业结构、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建设、实践创新平台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展开。具体而言,新内涵、新结构、新素养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理念。大国工匠精神与新工科建设具有内在的相通性,能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思想和精神引领,体现在实践层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要重新审视教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三是面向新产业展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化喜 《高教论坛》2023,(11):44-47
地方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新工科人才能力素养的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应遵循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满足地方产业行业需求、面向未来世界发展、新建和改造并重等基本原则,基本路径是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和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基于此,通过对接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共建科教平台打造互补教师队伍、突出产教融合强化政产学研合作、研学赛创联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完善一体评议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等措施,实现学科与专业相互融通,强化科研与教学协同互动,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探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研究项目指南达成度对精准推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借鉴"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本思想,运用Python、词频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工具与方法,分析了指南的达成度,从宏观层面对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整体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项目指南中新模式、新结构、新质量的达成度较高,而新理念与新体系的达成度相对较低,这带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一系列现实困境。基于此,未来新工科建设应坚持守正创新,坚守实践导向,加强新工科理念与标准研究,深化新工科专业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更加关注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背景下,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蚌埠学院硅基新材料创新平台为例,对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创新平台实际,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创新团队、实践基地等方面加强创新平台的内涵建设,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迈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为特征的新时代。在新的环境下,新工科专业也必须顺应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文章基于新工科背景分析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智能制造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明确了有效构建智能制造平台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平台构建体系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