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首先是标题,接着便是导语。标题要能抓住人的眼睛,导语要能抓住人的心灵,这样它的可读性,它的宣传效果,就会相当可观了。 1986年11月,我曾写过一条关于作文比赛的消息。这消息的导语,下了很大功夫,也算冒了一点风险。因为它跳出了惯常导语的路数,很可能不被认可而毙命。给这个导语起个什么“名字”?一时还想不出合适的,故且叫它“梗概导语”吧,因为它讲了一个故事的梗概。 1986年,全国作文研究中心、文心出版社《作文》杂志搞了一场中小学学生作文邀请赛。《作文》主编、我在郑大上学时的老师王素英找到我,想让新华社就这场比赛发一条消息,以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消息写作中,存在着一种比较普遍而又被人忽视的现象——标题同导语的重复。仅据今年2月份《保定市报》第一版的统计,全月共载消息114则,其中标题同导语重复的91则,约占总数的79%。标题同导语重复,有一些可视为正常现象。但大量地出现就容易产生一些弊病,为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重复的原因一、标题、导语来源及作用的相同性。标题是消息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概括、提示,导语则是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两者都来源于新闻本身;标题、导语作用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以揭示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为“己任”。标题、导语来  相似文献   

3.
一条新闻要吸引读者必须具备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一条使人非读下去不可的导语。有人认为,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导语的写作,标志着作者的水平。 导语的主要作用一是告诉读者这条消息的主要内容,就是“立片言以居要”。再就是要紧紧抓住读者,使其欲罢不能,引导读者读下去。如何使导语写得吸引人,是新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报刊上出现了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的好导语,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 请看羊城晚报的这条新闻导语: 本报讯“怪事!武汉市有两幢新盖的居民大楼,竟然无人管业,住户要求立约交租,也无人理会…  相似文献   

4.
常见病之六:导语与标题、主体重复导语要求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一个事实,或者反映出新闻事实中最主要的思想及意义。新闻的标题,也要求突出新闻的主旨。这样,在新闻写作中是容易出现导语与标题相互重复的现象。新华社去年4月22日播发的一条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章钟基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工业过热、农业过冷的局面开始改变。”这条消息的引题是:一季度国民经济整治初见成效。主题是:工业热农业冷开始改变。请看,这条消息的导语与标题用语几乎完全一样。我国汉语词汇丰富,且同义词很多,只要多在  相似文献   

5.
翻开1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一条醒目的标题——《今天早晨狼来了!》闯进读者眼帘,当读者带着惊诧的目光读完这条新闻时,掩卷扼腕,更感到心灵和形势的震撼。这本是一条关于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的新闻,而作者却跳出会议的圈子,直率地反映似乎是突然来到的全国能源危机!又从能源危机的“制高点”来纵观整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阵痛局面。把每个棘手的问题都形象地比喻为“恶狼”,导语中有“恶狼上门”,结尾又大胆预测还会“狼烟四起”,标题借用民间寓言“狼来了”,再加上“今天早晨”,这就使人已在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导语便是这“眼睛”里送出的第一层“秋波”,导语有无神采,决定着读者能否对你的新闻“一见钟情”。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新闻,又何尝不是呢!干记者的人,谁心中没有几多遗憾!回头望望,我们写出的那一条条消息、通讯、特写的导语,有多少是经过苦心锤炼而独出心裁的,有多少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而草草出场  相似文献   

7.
在安徒生的童话里,两个骗子裁缝空着手,煞有介事地把赤裸的国王拉到大街上炫耀其杰作,得到了行人对那件根本不存在的新装的热烈颂扬。安徒生让读者把骗子行骗的过程看了个痛快,却对骗局为何成功不做任何解释,引起读者良多感慨。霍格兰写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慕尼黑骗局》一文,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曾几何时,西方七国首脑聚在一起,规划着全球的经济格局和宏观政策,干预着世界各地的冲突危机,触角无处不及,历来引人瞩目。但是《慕尼黑骗局》的作者在副标题里称之为“装扮演戏”,可谓语出惊人,夺人耳目。经济巨人为何就国际和自己的大事闹出一场荒诞喜剧?这无疑是文章的暗藏主题,也是读者急切欲知的个中原因。然而作者却不慌不忙,全篇包括第一幕、第二幕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描述骗局内容,每一幕的开始和结束,都抖动着一层婆  相似文献   

8.
如何矫治“标题导语重复病”只要你随手翻开任何一张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即便是在全国获奖的作品中也是俯首即拾。标题和导语重复,可以说是新闻写作史上的顽症,若干年来,人们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忽视了对它的防治。一些老编...  相似文献   

9.
一篇消息,按其内部结构一般地应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六个部分,其中的关键部分是标题和导语。精心地设计标题和导语,是改进消息写作、提高消息写作质量的突破口。应该说,对于标题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那种再视标题为“雕虫小技”,已被人们当作愚昧无知的表现了。范敬宜同志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还讲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无神,内容再好也吸引不了读者,何况内容本身就差,加上眼睛无神,就无吸引力了。”“我想抓精品首要从标题抓起,这是一项实实在在、又能立竿见影的工…  相似文献   

10.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的好坏。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禁锢,报纸上的消息导语几乎是千篇一律。新闻改革给导语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今年评出的1985年全国获奖消息,在导语的写作上就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少具有新意。《“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北京日报),是一则科技成果鉴定会的消息。请看它的导语:  相似文献   

11.
从爱上新闻报道那一天始,我就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天不看报,就好象有好些事情没办似的,心里总不是滋味。看报,我除了学习人家好的导语、主题、结尾外,见了好的标题也总是爱不释手,把它抄到本子上,取名叫《标题夕拾》。到目前为止,我整整搜集了一本子好标题,大概有几千条吧。正是这些好标题对我写新闻报道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标题好象人的脸,是门面子,一个新颖、鲜明、形象、简练而又耐人寻味的标题,往往会一下子把读者吸引住,抓住读者。看  相似文献   

12.
一位伟人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也这样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这些意见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写消息一定要开好头,而且还要有诱惑力。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有的新闻学著作讲到消息写作时说得形象:“好的导语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读者,不好的导语可以把读者推得远远的。”因此,消息的导语写作最好达到清代学者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那么,消息的导语怎样吸引住读者呢?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新闻的眉目,一条好的标题,犹如画龙点睛,能使读者产生美感,也能美化报纸的版面。但是,一些记者、通讯员在写稿时却忽略了标题的制作,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内容好,标题无关紧要”,把制作标题的责任,推给了报纸编辑。其实,对编辑们来讲,编辑部每天来稿上千,若每篇都细看,恐怕也不太现实。编辑们往往采用“筛选法”,即先看标题,再看内容,如果标题引人,则“另眼看待”,若标题一般,一些内容好的稿子也可能会成为“漏网之鱼”。好标题,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诱惑。据笔者对100名军报读者调查,其中72人是先看标题,然后…  相似文献   

14.
新闻标题是新闻基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读者接受新闻的必经通道。“看报先看题”,标题最先和读者见面。标题不吸引人,新闻就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即使是一条可读性很强、十分重要的新闻,如果标题失当,也会功败垂成。所以,古人说:“题如不称,佳画也为之减色。”而一个好的标题,就好像一首乐曲中的一个好的主旋律,能够扣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忘怀。制作标题是新闻工作“十八般武艺”中  相似文献   

15.
我业余时间从事新闻报道好多年了,对写好导语积累了些经验。新闻写作,不能没有导语。而新闻导语,应该是妙语。不然,它就不会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受众看下去或听下去。所以说,写好导语,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一、开篇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一些新闻导语没有“磁场效应”,最主要的毛病在于文字枯燥:“板着面孔说教”,受众不易接受。如果开篇就描述现场,把受众巧妙地“带入”现场,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受众不知不觉很轻松地看完或听完你报道的新闻,其传播效果就会明显增强。比如今  相似文献   

16.
每到炎热的八月,一个热门话题就是高考招生。在1995年那个“考完了学尘考家长”的季节里,广东省及北京的一些新闻媒介登出一个“新热点”: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天河康奈国际人才培训基地在广东大量招生,并美其名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众多的学生和家长被吸引住了,或者说被一场精心策划的招生骗局弄得头脑发热了,仿佛交3万元钱就可稳拿大专文凭。短时间内已有数百人报名。 就在此时,南方日报于1995年8月24日及时登载《“天河”设骗局乱招委培生》的批评报道,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委托培养”背后的真相,并通过省高教厅负责人的谈话,提醒求学心切的学  相似文献   

17.
时下只要你随手翻阅一些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标题和导语重复,人们司空见惯,忽视了对它的防治。笔者案头有一份报纸(1993年11月11日),我们不妨看一看其中一则新闻的“重复病”—— (主题)歪风邪气在某分部没有市场 (副题)原因是党委敢与叫号的人叫号,敢与找后台的人较劲,敢与不较真的人较真(导语)本报讯 董礼波、胡长祥报道:沈后某分部党委“一班人”不听邪,不信邪,敢与叫号的人叫  相似文献   

18.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西海岸有一个洋埔开发区,现在首期工程已由外商承包,开始前期建设。目前已确定的外商投资建设项目有火电厂、炼油厂、合成氨厂、尿素厂、乙烯厂。建成之后,将成为拥有50万人口、总面积为120平方公里的国内第一个自由港。这件事当然是颇有新闻价值的,新华社为此发了一条消息。但是看了这条消息的标题和导语,却令人有些不得要领。标题是“王震称赞洋埔开发区”,导语说:“王震副主席新近在海南听取洋埔开发区汇报时说, 洋埔开发区的办法使特区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见1988年12月14日新华社新闻稿)  相似文献   

20.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