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晋祠》《难老泉》都写列了晋祠及周围的景物,都用了描写的手法,由于文体不同,两篇文章有许多相异之处。 一、目的不同 两篇文章都对“圣母殿”的塑像进行了描述。在《晋祠》这篇说明文中,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但只需看清两个判断句,说明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四十二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真是巧夺天工。”夹在两个判断句中的,虽有些许描写,其目的却是为刻画晋祠光辉灿烂的文化,说明塑像作为文物的价值。作为游记散文的《难老泉》就不同了,它赞颂“不老的江山、不老的人民、不老的民族精神”,它的描写特点是:一,细致。《晋祠》中一句“形态各异”在这里变成了“有的像  相似文献   

2.
×××同学问:《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色?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平实。如果在平实的基础上再生动形象一些,当然更好。《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特色是生动形象,从标题以“大自然的语言”比物候现象就可看出。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集中表现在开头两段文字中。先说第一段。本段写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立春过  相似文献   

3.
《晋祠》是一篇优秀说明文,它在状物写景及语言运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善于抓住景物和景物特征来说明事物,是这篇文章一大长处。作为名闻遐连的名胜晋祠,应该说可供说明的景物是相当多的。要想完整清晰、简明扼要地将这一名胜介绍给读者,这首先需得在选材上下工夫,选取那些富于特征性的事物来写。文章开头的“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一句,就  相似文献   

4.
【借鉴与提示】 说明文往往以平实、简明见长,但也并不尽然,有些说明文寓说明于描写之中,把描写作为说明的一种手段,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感染力,又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晋祠》一文就是典型的实例。我们不妨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将某一事物说明清楚,就必须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一篇说明文中,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而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说明方法。教材中《太阳》一课,就综合运用了如下几种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如:“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  相似文献   

6.
第五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的内容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说明文要写得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于生动有趣的说明之中,使人喜闻乐见,取得更好的说明效果,从而达到传播普及知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形象生动呢? 形象说来就是要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即选择好形象生动说明的角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这类说明文的前提。所谓“两个基本点”是指:(一)适当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寓抒情于说明之中,前者如《蛛蜘》一文中对蛛蜘捕捉各种飞虫生动传神的描写,增强了文章趣味性;后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结尾以抒情的文艺性笔调对春蚕吐丝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了赞美。其形象生动之处不言面喻。  相似文献   

7.
四、五单元是本册书的重点单元。六篇文章都是紧紧抓住事物自身的特征,将说明和描写结合起来,具有一定文艺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说明建筑物的外形,构造的。教学时除抓住这一特点外,重点使学生认识说明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同时了解说明建筑物一般采用的说明顺序,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春蚕到死丝方尽》《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是说明动、植物生长,宇宙科学,现代科技的知识小品。教学时重点使学生理解:抓住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物说清楚这一道理,同时了解并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是高考的命题依据,也是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准绳。就历史学科而言,我们不仅要重视“考试说明”中关于“考试范围”的内容罗列与文字表述,更要重视其关于“考核目...  相似文献   

9.
王平同学问:“《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有许多描写,这些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说明服务的。首先,说明文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为目的,记叙文则以记人叙事为目的。说明文中描写的作用,使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显得更清楚,更明白,以利读者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记叙文借助描写,使所描述的景物显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以感染读者,引  相似文献   

10.
1教材 刘叔成教授主编的《新编文艺学概论》教材是文学概论课程的主教材,与之配套的还有25节的录像课以及《新编文艺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和《新编文艺学概论参考资料》。三本文字材料的关系通俗地讲,《新编文艺学概论》是主食,《新编文艺学概论学习指导书》是餐具,《新编文艺学概论参考资料》是配餐。同学们只有在吃饱吃透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比较正确地运用一些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运用一些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正确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学习指导书将主教材的内容进行了精要的提炼,同时告诉学生怎样学习,重点问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本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参考资料与主教材相对应,将教材中涉及到的人物名词及经典论述和部分作品片段集于一册,因为这些参考资料对素材的选择有一定的取舍,同学们在运用参考资料的时候,既要注重这些材料的代表性,更要注重这些材料与主教材的相融性,做到融会贯通。当然,也应尽可能多地涉猎一些其他资料。要说明的是,文学概论录像课不是教材的简单复述,而是就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做比较深入集中的闸述,同学们应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1.
第二册第六单元共包括四篇文章:《驿路梨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除第一篇为记叙文外,其他三篇全为说明文。 为什么本单元要将两种不同文体的文章混合编排呢?不妨让我们揣摩一下编者的意图。“单元提示”中谈到:“记叙文或说明文,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记叙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不难知道,要写好记人叙事的文章,往往要动用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五单元中的“叙述与描写”;本单元《驿路梨花》中的“叙述与抒情”。同理,要写好说明文,也不仅仅只是说明一种表达方式,它还得兼用其他,或叙述,或描写,如本单元中的三篇说明文即是如此。不过,从本单元中的四篇选文看,尽管文体不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是一致的,即让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布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序言”部分,新写进这样一段文字: “根据国家教委对高中教学计划和内容的调整,从1994年起,高考内容和要求将作相应的调整,为此我们对《考试说明》作了修改,以便更好地适应高校招生需要和中学教学实际。”这段文字阐明了此次修改的依据和目的。将1994年《考试说明》与1993年进行比较,仔细揣摩修改的内容,学习那些修改意见,对于明确今年及以后  相似文献   

13.
回顾这节课,我有两点感悟与各位同仁分享:一是写作训练要基于学情;二是写作训练要进行过程指导. 一、基于学情的写作训练 “人物描写”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如果从第二学段的“习作”训练算起,八年级学生学习“人物描写”已经有六年,可以说他们已经掌握基本的描写知识,习得一定的描写技巧,并能初步运用,可以说是已经能写.但是描写人物时他们也常常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展不开,不知怎样细腻描绘,以至于人物不够生动和丰满;二是人物形象模糊,往往是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则地随意写作,导致写出的文字看不出人物的性格或者写出的文字不是人物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同学问,《谈笑》一文中,较多地运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把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这就是分类说明。在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时,人们经常用这种说明方法。运用分类说明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好分类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到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或最本质的因素作依据来分类。比如我们要对笔作说明,先将笔分类,可以选择用途将笔分成若干类,然后再介绍每一类笔的其他知识。这样显得头绪分明,读者也  相似文献   

15.
感性的母亲     
当我们听歌的时候,常常不是因为什么歌,而是一种声音就能牢牢地吸引我们,而且,这样的一种声音能够长久地使人迷恋。我们把它说成具有磁性的声音。磁性是物理的名词,但我们用它依然难以表达对声音的感受。文字也是一样。同样描写一事一物一人,有的文字平平,有的却会让你有着切身之感。我把这样的文字称作具有感性的文字。感性的文字能够唤起读者如同身受的切肤之感。这期的“开胃果”就是一段成功描写母亲的感性的文字。(请看本期卷首“开胃果”栏《感受母亲》)《感受母亲》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为美国早期大律师丹诺作的传…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时序”“年龄”描写,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不统一现象。但这却不是作者的“失误”“疏忽”和作品的“纰漏”,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它是作者不为书中人物作“传记”、不为贾家作“年谱”的特殊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既使作品“历历生动”,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小说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更是作者“象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作者的这种写法是为其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  相似文献   

17.
杨述的《恰到好处 》一文(以下简称《恰》文),主要论述作事如何掌握好“火侯”“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批判以“过”为佳的错误,并且区分了“恰到好处”与“中庸之道”、“折中主义”三个概念本质的不同。在论证这些问题时,作者运用了“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而且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因此文章收到了深入浅出、界定分明、论证有力、令人折服的效果。 明确概念通常采取定义、划分、概括与限制四种方法。《恰》文在论证过程中就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方法。 (一)定义法: 定义法是通过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论说文中就是通过下定义来达到论说的目的。定义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科学论文中常用的精确、完整、严密的科学定义;一种是在一般论说文中运用解释词语意义的方法所下的一般定义。 《恰》文开头给“恰到好处”所下的定义,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解释语义来下定义的: “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这样地描写‘东家之子’的美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真是‘恰到好处’。稍为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就不美。” 这段文字就是巧妙地引用了一段宋玉关于“东家之子”的描写以解释“恰  相似文献   

18.
写好说明文,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是关键。下面我们结合《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具体来谈谈。下定义。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以便读者明确了解被说明事物的基本概念。《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在介绍“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事物时,就采用了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不完全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内容,“文学语言”实际上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文学性语言”。科学作品中可以有文学成分,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们可以说,梁衡的《晋祠》是实用的说明,但又何尝不是文学?我们可以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文学作品,但它更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按照后现代理论家所持的“文学性扩张”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作文范围记叙文,从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描写为主,间以说明、议论、抒情;在内容上,则可分为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两类。本单元重点突出“写景状物”。“写景状物”有一景一物的叙述描写,有一景数物的叙述描写,也有数景数物的叙述描写。例如《长江三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再驶行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