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一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性格矛盾而复杂。他们之所以成为“多余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二重性冲突 ,而构成其性格二重性冲突的深层原因 ,则是俄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以及社会、历史生活状况。细言之 ,即文化的冲突 (包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底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与现代文化中的先进性的冲突 )、先进意识与阶级地位的冲突、历史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本文着重从文化冲突上探讨形成“多余人”二重性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曾文清是中国传统中庸礼让文化的优秀代表者,他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他的命运是在他善良与懦弱的性格导向下一步步完成的。成就他性格命运的是社会环境,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座标,它是一个与中国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实用理性主义的文化体系,因此,《北京人》是一出以人物悲剧命运的形式来表现文化悲剧的戏剧。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的人生悲剧,有其复杂的思想根源。其中,作为"爱智者",其早期的生命与进化观、存在与历史观中,就潜伏着与鲁迅迥然不同的消极成分,加之其文化性格的独特性,使他在命运的沉浮中,呈现出人格形态的分裂情形,虽以理性自恃,热衷于"生活之艺术",仍然不能不堕入悲剧性的泥沼。探究周作人的命运与道路,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6.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出现之后,就以一种流动的文学形象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处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社会影响,他们在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反抗中形成了二重性格,成为中国式“多余人”。本文将对巴金笔下的李冷、觉新和汪文宣的矛盾性格进行探析,从而发掘此类“多余人”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倩雯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1):68-68,73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红玉形象的塑造不是对黛玉形象的简单临摹。她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沾染有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痕迹;她既有传统女子古典静雅的气质,又有现代女子的从容大方。红玉虽是一个才女,但她的性格缺陷却直接导致了她投水自尽的命运悲剧。文章从性格、心理方面对红玉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试述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红玉性格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文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为基础,以性格决定命运为决定论哲学思想,以《性格与命运》类书刊为宣传材料的现当代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精英人才评价为性格悲剧,如司马迁、周亚夫、晁错、李广、贾谊、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等等。这些站在封建社会政治权术立场的学术思想,以明哲保身为人格操守,借用现代西方美学的悲剧和喜剧概念,将无数为封建王朝做出牺牲的社会精英,使用性格悲剧的概念进行贬斥,教育青少年一代吸收中国文化的权衡思想,减少所谓书生气,打消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然而,即便是评价精英人才的性格为悲剧性格,我们的历史文化却因这些人才而永放光芒。我们一代又一代学习的教科书,永远都是这些精英的名字和他们的人生性格光辉。  相似文献   

9.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悲剧性格,他们的悲剧的产生,正是由他们性格或心理上的冲突引起的,即传统的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旧礼教和宿命悲观思想在他们的心中一根深蒂固,形成了她们特有的性格,注定了他们为了贞洁思想而抗争一生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11.
《围城》的悲剧性在其主人公方鸿渐身上得到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方鸿渐的悲剧性具体体现为他的爱情婚姻悲剧、人生命运悲剧,实际是一种性格悲剧,也是一种社会悲剧。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其悲剧命运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有影戏之说,戏与影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探讨戏曲唱段与电影悲剧之间的这种关系,首先要洞悉电影内外人物的命运悲剧,假以戏曲唱段的参与,可以从性别置换和性别认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次,潜藏于命运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人物的性格悲剧,常常表现为同性之恋与异性之爱的纠葛。电影中的戏曲唱段与电影中人物悲剧的形成之间有着内在的结构和纹理,本文试着通过对戏与戏、影与影、影与戏的探讨,发现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14.
在跌宕起伏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知识分子始终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所以知识分子问题成为了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知识分子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厚的学识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纵观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往往以其命运的悲剧作为了人生的结局。在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中,作者塑造了知识分子倪吾诚的形象,他的悲剧命运告诉我们:由于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迷茫,性格受到压抑后的畸形发展,再加之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倪吾诚必然会有痛苦的一生,而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王蒙在新时期重拾知识分子问题,目的在于呼唤新一代知识分子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获得了宝贵的现代意识,但他们身上仍有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着他们最终的悲剧命运.在现代中国这个铁屋子里,他们是唯一的觉醒者,却被昏睡的国民视为狂人,被吃人的环境所扼杀.这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现代中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命运、社会、性格三个方面分析了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指出这种融命运、社会、性格于一体的悲剧观既是哈代对悲剧的体验与思考,又是他对悲剧探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作品《猫城记》、《月牙儿》《骆驼祥子》等,揭示了小人物的悲剧性格,他们的失恋、痛苦,忍受命运的安排,一方面对命运不满,一方面又对命运感到无能为力,因此他们的命运都带上"命运难测"的悲剧气氛,小人物悲剧社会性的强化,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悲剧精神、反抗意识的强化,他们与社会各种丑恶势力形成尖锐冲突,但他们并没有对社会的丑恶势力作有力的攻击,他们就好象压在磐石之下的可怜的小动物,只剩下微弱的呼吸,悲哀的叹气,无声的流泪。这种悲剧仍然缺乏"英雄悲剧"的悲壮意识,继续保持着下层小市民由极平常的生活事件中发生的哀哀切切的悲叹的悲剧意识特质。  相似文献   

18.
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分析鲁迅笔下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悲剧命运为基础,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和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迫害。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扼杀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呐喊,号召知识分子要勇敢地与当时的黑暗社会作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传统认为巴金的小说《寒夜》是一部反映黑暗社会的力作。本文则认为是《寒夜》一曲小人物命运悲苦的哀歌。笔者试图从女性解放的社会因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探求主人公汪文宣性格悲剧的成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破解婆媳纷争之谜。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笔下悲剧人物的性格、命运是悲剧性的,其悲剧的产生是由人物性格、命运乃至社会的残缺酿成的。人的灵魂的被束缚、主体精神的失落与社会现实之残缺面,主导了人物的残缺悲剧。体现了作家对人的生存方式、生存价值的探求、对社会存在方式、价值及历史文化心理的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