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艳梅 《江苏教育》2012,(26):45-47
学校特色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质与核心。在谋求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是"只见树木"式的师德要求和学科培训,而是要有"还见森林"式的全面建构,倡导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新型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就是教师的价值追求、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以及行为方式的统一体,直接决定着学校特色文化的结构与水平。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教师文化的内涵应当是完整的,它应包含观念系统、知识系统与伦理和心理人格系统几个主要方面,具体地讲,也就是应形成与学校特色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  相似文献   

2.
<正>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文化建设应当成为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教师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就基础薄弱学校而言,亟待解决的是师德、专业、好学三个方面。一、高尚师德是为人师者的基石教师文化建设首先应解决的是教师的"职业倦  相似文献   

3.
彰显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师德建设,将有助于树立科学全面的教师专业发展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在实施校本特色的师德建设实践过程中,尝试将师德建设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从了解学生需求入手,在回应学生需求的实践中,强化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重树教师品格,在践行"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师自身建设中,探寻学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胡晓明 《湖北教育》2003,(12):42-43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师德建设则是教师文化之根本。兴山一中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并将师表形象纳入“兴山一中文化”范畴加以铸塑,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软资源,成为学校德育的有形教材。  相似文献   

5.
郭太生 《教育》2015,(10):48
学校文化是立校之魂,通过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等,点点滴滴滋润师生的心灵,滋养每一个生命。近年来,凤台小学紧紧围绕"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特色亮校"办学目标,努力构建学校文化,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谋大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夯基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德立校,廉洁从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通过师德讲座、师德演讲,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廉洁从教的使命感,认真执行《凤台小学规范教师办学行为十不准》,没有发生任何违反师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教师师德的建设长期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学校发展和竞争的核心是教师的素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常重视教师的素养,认为学校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教师优则学校优。广益中心小学多年来十分注重内涵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教师现状,在系统开展的学陶过程中,以陶行知的教师素养理论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的"四大工程"为平台,力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队伍。一、爱心工程——提升师德修养爱与责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多年来,我校始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具有示范性和先进性,关系着农村的未来。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的原因。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素养,切实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师风,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学校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推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实现对广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建设是在批判传统"教化本位"取向下的一种发展理念,它由教师的善、教师公正和教师的责任感构成,并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学习、反思等途径践行师德建设的"内生本位"取向,强调教师在道德建设中的持续自我发展,目标直指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温伯颖 《职教论坛》2004,(34):50-52
"教之道,德为先",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百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指出:"我国广大教师,要身先示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国家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加强师德建设,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表现.特别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锐 《生活教育》2013,(6):87-88
本文以江苏省灌南县长江路小学为例,从"和雅"文化在学校提升师德品位、学识品位和专业技能这三个方面为师德建设搭建平台,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学习环境,挖掘有利资源,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也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人人有机会,人人可成才"的教研土壤、"人人敢创新,人人要发展"的教研氛围,它将推动我们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教学业务技能精良、教育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4.
以"师德"为内驱力,能让教师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这不仅是教师传播人类知识文明和塑造灵魂的职责,还因为良好的师德能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自觉提升,形成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师专业成长还应该立足课堂,敢于实践,及时反思,从而塑造师德,提升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13,(6):16-17
赋予学校灵魂和思想缔造丰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有利于优秀校长脱颖而出培养更多的教育家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自主调控的保障赋予学校灵魂和思想主持人提示:《专业标准》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灵魂,应该以自身的文化价值领导力引领学校的建设、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中校长王猛:专业化的校长应该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的新战略。以学校价值观体系建设为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如何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如何对教师的师德和专业双发展进行考量,通过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培训体系和师德评价体系,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专业理想和职业行为,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师德建设和评价的有效方法及途径。为了构筑高效课堂,学校有必要创设达成高效课堂的制度体系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学校,这就意味着校长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以价值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师德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以目标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研修团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科研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情感感染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如何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如何对教师的师德和专业双发展进行考量,通过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培训体系和师德评价体系,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专业理想和职业行为,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师德建设和评价的有效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巾帼 《教育与职业》2022,1003(3):96-102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信念的生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是一种建立在德国历史文化传统、制度现实及整个社会有关职业的信念体系和精神基础之上的观念,是指导其教学科研等职业活动的引擎和动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信念的生成经验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应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语境、法律制度、教师所在学校的特征定位,通过塑造我国文化语境下的教师道德信念、建立整体统一的师德师能评价制度、更加关注教师的内隐性要素、凸显自身师德建设的特色加强应用技术大学师德建设,使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德建设能够独树一帜,发挥教师教学信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本贤 《中国教师》2013,(16):71-72
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系统性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创树良好的教师形象,我们在教师中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学规范,正师风,树形象"的教育活动,结合自身实际,将师德建设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之中,把师德建设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做到既修师德,又提师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以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