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夏希 《中国科技纵横》2011,(12):172-172,120
双性化气质是一种综合的气质类型,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较高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各项优势。众多研究显示,双性化是较为理想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个体具有思维敏捷、乐观豁达、独立积极、心气平和等心理品质,双性化的概念已被用作心理咨询的一个指导思想,对儿童性别教育、女性心理健康、婚姻关系的改善、两性平等观念的建立、个体创造性的提升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父母职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父母亲职业是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亲职业中的文化含量、社会地位、工作压力以及与其职业相关的人格影响均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本文在问卷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对父母亲不同职业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差异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分析,并为大学生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结合海南高校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调查和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女性在适当保持传统性别角色的基础上逐渐适应原以男性为主的职业社会的各种要求,这将导致女性人格髓陛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女性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成长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其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大学生入学前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入学后的大学生活环境入手,具体调查了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发现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搞清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规律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也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心理素质对于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未来人生的奠基时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关系到大学生的成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智能、完善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其身心缝康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大学生情感世界的教育与引导.在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大学生情感世界的三个层面——亲情、友情和爱情分别加以分析,详细阐述当代大学生在各情感层面土存在的心理误区,并且针对各个情感误区做出相应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大学新生人格健康状况实证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格健康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本文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部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影响其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内涵的论述,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五人格问卷简易版(NEO-FFI),对5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本研究表明理工科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文理科差异显著;②人格方面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理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③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维度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新生的人格状况和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竹  陈永玲 《科教文汇》2013,(12):174+17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是大学生自我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本文对近几年国内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情绪、人格发展等多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阐述,并对未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0.
文竹  陈永玲 《科教文汇》2013,(36):174-174,17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是大学生自我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本文对近几年国内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情绪、人格发展等多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阐述,并对未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1.
周琰 《科教文汇》2014,(17):104-105
通过对高校德育和艺术教育概念的表述,探讨德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德育需要艺术的支撑,艺术需要道德的滋养,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融合德育与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与成熟的心智,使他们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心理健康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2.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于关注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课程教学也主要围绕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展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积极品质的研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幸福感、乐观、希望等积极品质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关注的是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也与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动态发展,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  相似文献   

13.
陈郑 《科教文汇》2013,(18):175-176
目的:研究大学生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Kessler10中文版量表,对武汉市3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3份。结果:(1)大学生的感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F=3.483,p〈0.0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专业类型差异(F=5.793,p〈0.05);(2)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感戴和心理健康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3.3%的变异。结论:女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理工科大学生;大学生的感戴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感戴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高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日常咨询档案对高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大一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不同年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等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女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情绪、学习、人格和抑郁等方面。结论要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引导她们走出心理误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复试研究生心理健康与个性成熟度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University Personalit Inventory)与个性成熟度测试表对来我院复试的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个性成熟度中,男生成熟人数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7,p=0.015)。民族、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PI中,心理不健康的女生人数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90,p=0.005)。≤25岁的心理不健康的人数高于25岁以上,(t=-9.739,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招生复试中进行心理健康及个性成熟度调查,有利于了解影响复试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成熟度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以保证研究生学业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周睿 《科教文汇》2013,(27):180-181
高校贫困生因家庭的贫困、自身生活近况的窘迫而导致其心理失衡,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进一步累及身体健康,在心理上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贫困生认知发展、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郭立军  陈献莉 《科教文汇》2011,(5):188-188,194
由于社会环境与趋势、学校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溺爱及大学生自身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职业选择理想化、功利化、社会责任感缺乏以及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明确其职业价值观;开展人格教育,提高职业选择的独立性;引导大学生个人注重心理健康,增加自我调节能力等方式来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超  闫淑军  孙明 《科教文汇》2011,(1):166-168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93名贫困大学生,2985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贫困大学生的SCL-90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且不同性别、城乡、是否独生、是否担任班干部等因素在SCL-90各项因子的得分也存在差异。另外,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贫困大学生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心理健康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马翠婷 《科教文汇》2020,(9):167-168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看似很轻松,但实际上却承受很大压力的团体。如在学习成绩、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就业等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如何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各高校无法避免且十分紧迫的问题,也是各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找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相应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协助问题大学生走出阴霾。本文希望可以对改善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改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以期对当代大学生起到有益的作用,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曾平萍  王玉洁  窦凯 《科教文汇》2012,(30):179-180
目的:为了解当代女大学生自杀态度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为女大学生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采用分层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18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选取“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和EPQ(中国成人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查。结果,女大学生对安乐死的态度存在城乡差异,女大学生的精神质存在年级差异,对安乐死的态度与情绪稳定性等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结论:女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不容乐观.女大学生自杀态度与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关联.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可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