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解题这首古诗在《河岳英灵集》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所以有的版本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王瑶的《李白》中写道:“在北方盘旋了几年,他就南下了.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一作《别东鲁诸公》,就是在南下前写的.”“在北方盘旋了几年”,指的是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应玄宗征召,满怀政治抱负,赴入京城长安,到屡遭高力士之流的陷害,政治上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2.
公元744年,经历了一番短暂得意的李白终究被权贵们排挤出了京城,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彻底破灭。745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一首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3.
自“庄生晓梦迷蝴蝶”肇始,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梦幻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源远流长。在数不胜数的“梦幻”作品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扛鼎之作,被选入多种教材。如何把握其主题,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题作一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李白遭权贵谗毁,被赐金放还,开始再次漫游。他离鲁南游吴越,临行时留此诗向朋友们表白心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问世以来,对其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传统观点把梦境当做李白追求的无限…  相似文献   

4.
公元七四四年(即天宝三年),李白因遭权贵谗言诋毁,被唐玄宗赐金还放。离开长安后,在山东盘桓的日子里,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他将只身自东鲁南游吴越。临行前,便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情况的诗章,以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故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亦作《别东鲁诸公》。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梦境诗。诗人借助想象和夸张,由瀛州引出天姥,由梦游天姥山引出仙境,再由梦醒引出感慨,使得具体现实与虚构景象,历史人物与神话境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和实”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在诗人被排挤出长安之后,行将告别东鲁诸亲友而南游吴越之际,故有“留别”二字。但这首留别诗,却以其奇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突破了我国古代诗歌中一般留别、赠别诗的常格。诗人别出心裁,写了一个“梦”,假托“梦游天姥”,抒写其在理想破灭之后对于前途的新的憧憬和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因为是写“梦”,这就给了诗人施展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更加宽广的天地。因而全诗写得词彩飞动,造意新奇,风格雄放,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一个奇峰,而为千古留别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7.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天宝三载 ,李白因受权贵排挤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结束了他短短三个年头的供奉翰林的生活。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 ,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他离别东鲁家园 ,准备南游吴越 ,临别时写下这首诗。所以诗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诗的主体部分写的全是梦境 ,展现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神仙世界 :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熊咆龙吟、群仙盛会……有人说 ,这是一首记梦诗抑或游仙诗 ,那么应当怎样看待李白的仙道观呢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道教发…  相似文献   

8.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他本可以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但由于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着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这首诗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该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被夸大了,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去探寻内在的情感美,这些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题目明确包含“留别”二字,说明这首诗是一篇留别之作,但诗歌涉及留别主题的只有一句“别君去兮何时还”,如同蜻蜓点水,一笔而过。整首诗是在记梦——“梦游天姥”,记述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全诗写了一次完整的梦游经历。我们该怎样理解题目的“留别”与整首诗记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本文通过对岱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解读,折射出大诗人李白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诗人李白渴求光明、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叛逆精神。这首诗歌的创作艺术——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形式自由,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风得以充分展现。全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同时,它也深深地刻着道家文化思想的印迹。最为明显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游仙诗“梦游”模式的传承,道家文化意象的运用,以及诗人李白对道教文化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15.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南游吴越告别东鲁诸公时写的一首留别诗。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它意境雄伟,形象多彩,手法新奇,是一篇体现李白浪漫诗风的重要作品。我在讲授时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现实的反抗,是他不事权贵、傲岸不屈的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在指导阅读时,我先让学生理出文章的思路:入梦缘由—梦游天姥—梦中仙境—梦醒时分—梦后感慨。然后提出6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  相似文献   

16.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句中的“或”字,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学文言文的注释本都把它作“或许”解释。译文则为“越人所说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可以看到”。联系上面的诗  相似文献   

17.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745),是诗人行前书赠友人的一首乐府古诗。全诗意境雄伟,离奇惝恍,艺术形象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巧奇特.向来为人所传诵。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缔造了奇妙瑰丽的意境。诗中梦境节节展开,景物步步变化,越变越奇,把人带入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之中。  相似文献   

18.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杰作,写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这首诗是行前书赠友人的。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  相似文献   

19.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于745年,通过分析发现,在这首几百字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找到李白这种思想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唐诗三首》汇集了唐代三位成就最突出的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代表作。这些诗作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为世人所珍爱。《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有人仕之志的李白在政治上遭遇到第一次打击以后写的。应当看重诗题中“梦游天姥”四个字。诗开笔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