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校古籍研究所所长穆克宏教授研究文学史史料学的专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已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目前,国内外尚无此种专门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的著作问世。这部学术专著的出版。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研究的空白。 此书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论述系统,内容丰富。本书共分八编。按时代顺序论述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的文学史料;鉴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又将南北朝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小说、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之史料,分专章论述。横切与竖切结合,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不仅广泛地汇集了文学史料的版本目录,而且对史料加以鉴别、评述,有的还撰写了内容提要。对于一些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也作了介绍,对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游记散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一生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特别是他的游记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此,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成熟文体。追根溯源,中国游记文学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自然景物只是某些作家抒情诗文和铺叙苑林的辞赋作品的附庸,并没有成为文学作品中独立的审美对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告退,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个文学多方面酝酿着新变的时期,对唐代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孟浩然的诗歌,正是在接受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广泛地吸取魏晋南北朝作家的种种经验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风格,成为盛唐诗坛上首树一帜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本次研究选取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一些勇武女性形象作为案例,分析古代文学中的勇武女性形象,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勇武女性形象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中不能忽视的美丽风景。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拥有张扬的个性,有着追求和平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也努力捍卫尊严,维护孝道,她们勇武的形象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为后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出现女性勇武形象的原因,分析文学中勇武女性形象的类别,以期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指导文学发展和文学进步。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学鉴赏问题,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很少有专门的论述。在先秦两汉时期,虽然已经有了文学鉴赏和批评的萌芽,但还是十分粗浅的,更谈不上系统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高度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曹丕、曹植、应场、陆机、挚虞、李充、葛洪、沈约等人,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但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只有刘勰,在他的不朽名著《文心雕龙》中写下了《知音》篇,全面地阐发了文学鉴赏的理论、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我国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无疑,(知音)将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鉴赏和…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8.
宋钢 《文教资料》2008,(36):206-207
怎样通过对文学史的讲述和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即通过宏观的勾勒和微观的透视,使学生对某一时期文学的来龙去脉及主要特点等有所了解,并进而理会该时期文学区别于其它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本文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作家风格和面貌两端,结合教学实际,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文化方面突出表现为文学的自觉和史学的独立。文学和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文史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分野。文史分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间历经反复,但各自独立并最终分道扬镳,确实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时代在中国文学、史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史分野问题进行了考论。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也是人的自觉时代.<世说新语>"人物品藻"在对人物的品评鉴识中确立审美价值取向及其观测点,着重从精神品质、个性风格、自然表达三个角度建构审美人格和人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确立了"文如其人"的作者评论倾向和"文学是人学"的"原人论"文论导向.  相似文献   

11.
提到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文学开始关照自身,并从功利主义到审美主义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时,以逍遥世外、任情放达、风神萧朗为特征的所谓魏晋风度开始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表现形态,并一直贯穿魏晋南北朝文学,并对之后的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它的美学内涵而言,可以概括为魏晋士族的内在品格、精神气质的呈现。其集中体现在魏晋文章之中。在理性精神渗透的当下,魏晋风度愈加显示出一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究魏晋南北朝诗歌审美内容,主要从一般诗歌、玄言诗、山水诗、乐府诗四方面展开,结合具体诗歌内容探究其审美价值与影响,探究不同诗歌作者笔下的"魏晋南北朝",突出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效果与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汉乐府作者的变迁看文学自觉意识的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文学被称为“朦胧的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被称为“觉醒的文学”,这种认识比较形象。大规模的整体性的文学自觉固然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但我们也不要忘记汉代文学朦胧中的知觉。那些零星的或较为隐蔽的文学自觉意识,代表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为文学的觉醒做了长时间铺垫的年代。除此之外,笔者又在汉代乐府中挖掘出一点,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4.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尤其是对其艺术特点,以往的有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进行新的深入研讨后,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已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在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除借山水以娱目遣情、适性自得之外,欣赏山水之奇亦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追求。"奇"作为魏晋南北朝新兴的一种山水审美趣味,在山水文学中影响甚广,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章,明确地流露出了对山水之奇的钟爱。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的"奇",可以分为雄奇与幽奇两类,其中雄奇在山水文中又具体表现为形奇与势奇两种类型,幽奇在山水文中则具体表现为空灵、澄澈、迥异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一方面,图书传播对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文学繁荣又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与传播。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传播的特征、图书传播的主要方式以及图书传播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等三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图书传播与文学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褚斐青 《中国教师》2009,(Z1):89-89
干宝是我国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搜神记》在文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就书中出现的仙、鬼、妖等异类女子形象作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这类女子形象身上体现出的美学特征,诸如外貌美、人情美和奇异美等问题,从而指出异类女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魏晋南北朝散文中,爱国思想在其中多有体现有贤明君主对人才的渴求,有忠肝义臣对国家和君主的赤胆忠心,也有杰出的文学家发自内心的、深切的爱国情怀。爱国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个较突出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和亲次数众多,与其它历史时期相比有很大特点。第一,开放的通婚观念导致魏晋南北朝和亲繁盛,且涉及众多政权、民族;第二,魏晋南北朝和亲受少数民族婚俗影响大于汉唐统一时期;第三,魏晋南北朝和亲通婚的政治层次比汉代和隋唐高;第四,隋朝与后梁皇室通婚是唯一一次汉、汉和亲,成为分裂时期汉族政权间关系的特例,是南北统治集团中高门大姓的联合,有助于减少统一的阻力。总之,和亲各项主要特征在魏晋南北朝已完善齐全。魏晋南北朝和亲不比汉唐逊色,而且影响着以后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中存在着诸多的以相同或相近事件为原型的“同题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迥异的面貌。文章从故事情节、文学趣味、细节描写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小说集中先后出现的这类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出其中存在的细微差别.透视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艺术效果提升方面的逐步发展和可喜进步,进而探究造成这一文学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