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造的。富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创作主体应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发现评价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意象;激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创造,使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艺术的审美价值由其社会效果来决定,只有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最富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艺术观察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对现实生活充满艺术情感的有独创性的审美认识,也是产生创作动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审美客体刺激了主体,并被主体所吸纳、接受,并转化为主体的审美需求和心理动力时,才能产生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3.
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是文艺审美属性的根本标志,因为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既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感性显现,又是使广大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物质媒介体。没有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文艺的审美性也就失去了根本依据。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根源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是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结晶。在文艺作品的审美创作中应追求怎样的审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在这方面有哪些论述?弄清这一问题,对毛泽东关于文艺审美性的论述就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一、描写典型化和理想化的人民生活.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他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作为审美活动的极致,文艺审美创作活动,尤其是要真正达到文艺审美创作的顶峰,以创作出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审美创作主体则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旺盛的审美创作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创作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这种审美创作能力进行过多方面的论述。本文拟对其审美智能观中所涉及到的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直觉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传达能力等智能因素的  相似文献   

5.
创作主体只有在长期的文艺学习和创作实践中,才能形成特定的审美创造能力。创作主体只有具有优化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其创作相适应的智能结构和进步的人格结构,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毛泽东在这些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互动的问题,学术界尚缺少研究。本文认为:创作主体的生命驱力及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起来的向往自由的创造天性,是其互动的直接的动力来源;创作主体综合多种自身因素的自足而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及其功能,是互动趋向平衡又打破平衡并产生正面效应的内控机制;创作主体艺术思维的综合作用和多层次运动,是互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创作主体的想象、灵感、无意识等心理因素的作用,是互动的具体动因。同时,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的互动无论是对创作主体自身建设、对创作的顺利完成,还是对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的提升均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有着不可回避的创作审美缺陷。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多为缺失性创作动机;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心理多带有媚俗取宠的心态;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取向的主流是低迷颓伤。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它既是多维互动的过程性中介,又是情景交融的载体性中介,还是自我塑造的结构性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在其运作过程中具有对话性、存在形式上具有体验性、价值指向上具有超越性。美的创作主体、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间体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的复杂系统,在“美的创作主体—审美主体”的关系间,内含着“美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审美主体”这两对审美范畴的中介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以审美对象引力、审美主体趋力、审美间体融力为生成动力,其构建须以情境渲染为手段、着力提高审美对象引力,以审美素养为依托、着力提升审美主体趋力,以共通感培育为核心、着力呈现审美间体融力。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以创造审美价值为中心目标的艰巨的高级精神劳动,既受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审美客体、创作对象等因素的必然性制约,又与作家艺术家的多种个人因素密切相关,综合了创作主大多种心理因素、心理功能的作用,其产生、生成和发展,与创作主体的情感流变、心境构建、人格状态等心路历程内在一致,协调统一。因而,解开文学创作之谜,就要深入分析创作主体自我调节系统对创作活动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具体而微的工作,首先需找出创作主体个人因素作用范围内的典型材料与例证,包括其最具代表性的作用环节及功能特征,并在…  相似文献   

10.
因创作主体心灵的隐痛和创伤所形成的苦闷是创作动机的内驱力。这种苦闷主要由生活的苦难、生理的残损、精神上的疾病、政治上的失意所致,然而它却是创作主体产生幻想的最佳因素,是培养创作主体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促使创作主体洞察社会和人生的奥秘,从而使文艺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新感觉派"的小说家穆时英,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即创作主体、创作手法、表现内容和接受主体审美欣赏的错乱式.  相似文献   

12.
在意象创构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董其昌始终强调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也对审美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其昌的审美主体思想体现了其审美意识的高度自觉性,也在宋元绘画创作和理论建设深厚底蕴带来的土壤和桎梏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了强烈的张力,对后世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审美超越的实现,是创作主体虚静心态的动态展示,是一种形式冲动的文本映现;作家艺术家人格心态的良好建树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是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而从中获取的表达魔力和文本形式,又是审美超越时刻创作主体本质力量的最为根本的确证。  相似文献   

14.
谢榛诗歌审美主体建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主体建构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作是主体心智的果实。艺术作品烙印着创作主体独特的心灵印记。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以深刻的见解和独有的笔触,对创作主体胸襟的建构作了积极的和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艺创作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它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创作主体通过发现、体验现实美,进而进行典型化、情感化、理想化,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 艺术形象是审美价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学批评关注的焦点从作转向本和读,后现代主义提出“作之死”,推翻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中心论,但是主体的缺失却使学研究和评论陷入语言表征的危机。在新的世纪反思叙事学创作主体的作用,通过对创作主体的审美反映过程、审美心理定势以及叙事方式等因素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作并没有死,他只是“无言”于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困境。然而作的退隐、意义的消解导致学艺术的合法化危机,从学研究的本体论和目的论出发,我们应当重建创作主体的地位,并藉此在被解构了的本废墟上建构新的思想,寻求相对确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论注重观照审美主体在艺创作中的作用,并从主体情感特征和艺术修养、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及艺术转化等方面开掘主体精神。无论形而下层面的感兴而作、“神与物游”,还是形而上层面寻求“观道”、追求“天人合一”,这种对主体精神的外化和超越显示出异于西方论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任何思维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的记忆。记忆这一心理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包括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的形成,独特的创作领域的开拓等,艺术的创作阶段又可分为创作动机的萌动、艺术灵感的突发,艺术构思的运转等。 首先我们看记忆在艺术创造准备阶段的作用。 艺术创造,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可以说是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而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审美对象同化、顺应的双向运动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始终与人的记忆中信息贮存丰啬有关。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同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体记忆中贮存了相当量的与该审美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