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读了凤凰卫视名牌主持人陈鲁豫的《心相约》一书,联想到了现在业内谈论很多的关于媒体“人文关怀”的话题。笔者以为,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内涵是很丰富的,但从陈鲁豫的《心相约》中可以看出,有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 一、对报道对象的亲和与对生命的敬重  相似文献   

2.
"你曾经是否凝望过大海,凝望过广袤的山峰,在地平线上延展的喜马拉雅山脉,你曾经是否运用你的所有感官,凝望过一朵花?"这是20世纪最著名的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他最后的时光里对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对于祖先总是很崇敬,大家都对本地曾经出过、来过的名人尊敬有加,引以为无上光荣。对于光荣的追求,就产生出对祖先,尤其是有大名的祖先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曾经在哪里的争议。过去这种争论多是为了给桑梓增光,所做的多是学术上、道义上的事,开些研讨会,请一些相干不相干的人来论证,然后在国家级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或是汇编成文集也就了事了。  相似文献   

4.
在来美国以前,我一直以为,只有中国这样曾经有过封闭历史的国家,一下子开放,才会产生对于变化太快的世界无所适从的感觉.印象中的美国,是一个多么眼花缭乱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对别人了解得越多,也就越了解自己;对于地球的过去、今后和未来的研究也是这样。我曾经说过‘莫让火星的今天成为地球的明天’,今天火星上荒芜一片,是否过去曾经繁荣过,曾经万物生长?是否那里后来才遭到某种破坏,生命一去不复返?如果我们把这个认识清楚,对于把握自己的命运就有  相似文献   

6.
“对别人了解得越多,也就越了解自己;对于地球的过去、今后和未来的研究也是这样。我曾经说过‘莫让火星的今天成为地球的明天’,今天火星上荒芜一片,是否过去曾经繁荣过,曾经万物生长?是否那里后来才遭到某种破坏,生命一去不复返?如果我们把这个认识清楚,对于把握自己的命运就有了更大依据。同样,如果我们对类似地球早  相似文献   

7.
苦难辉煌     
我从哪里来? 我们从哪里来? 所问像生命一样久远和古老. 不仅是未来对过去的寻问.是大树对根须的寻问.是火山对岩浆的寻问.是有限对无垠的寻问. 我们曾经是奴隶.否则不会有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 我们也拥有英雄.否则不会有从1949年到2050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 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相较,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幸福起来的人们于是不想承认自己曾经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不知不觉中,自己那部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抽干了,弄成一部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放在那里无人问津. 历史命运蜕变为个人命运,众生便只有在周易八卦面前诚惶诚恐.  相似文献   

8.
陈佳凝 《青年记者》2009,(14):62-62
笔者以为,中国新闻舆论的多元结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新闻舆论的差异。笔者曾经研究过抵制家乐福事件,发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新闻舆论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一群书生聚集“中央研究院”,留下了无数逸事篇章:蔡元培、胡适、丁文江、傅斯年、郭沫若、赵元任……这些曾经与中研院有过缘分的读书人,他们为学问而执著追求的悲喜故事,他们对社会事务孜孜关怀的入世情怀,成为后人津津乐道和缅怀的话题。本书依据多方面史料,追踪了这些曾经的书生之典故和风范。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为,中国新闻舆论的多元结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新闻舆论的差异.笔者曾经研究过抵制家乐福事件,发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新闻舆论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站在人性高度上对突发事件中人们"表现"的深刻思考,是对报道对象的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注。新闻从业人员只有通过增强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业务素质,才能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做出有温度、受欢迎、传播正能量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11月25日,云南省富源县、黑龙江省鸡西市分别发生瓦斯爆炸,共造成53人遇难。27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来信《矿难频发是因为劳动力定价过低》。笔者以为,此种说法很不准确。如果说是“矿难频发是因为‘生命’定价过低”还算有道理,但“来信”论述的“农民的整体收入”,这样的说法就未免过于牵强并有些空洞了。(11月27日《南方都市报》)  相似文献   

13.
科学研究,没有文献资料的保障是难以想象的,汪猷先生曾经说过:“有机所图书馆办不下去,研究所也就该关门了”。这句话是有机所历任领导对有机所文献情报工作重视的写照。在历任所长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关怀下,在图书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纪录片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它的真正发展乃至勃兴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对非主流人群,弱势文化群体的关怀,以致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了纪录片的代名词。然而面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面对时代大变迁的今天,仅仅把纪录片定位于反映社会小人物未免失之偏颇。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这个词只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一、纪录片的“记录真实”的涵义纪录片是纪录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对于纪录片真实境界的探讨目前面临着一种理论上的悖论,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普通的街心公园,活跃着一批特殊生命的人。他们的灵魂都曾经在死亡线上煎熬过。今天仍顽强地在天地间伸展着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伟大的开头里,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用寂寞来偿还。”中国的春花与嫩芽,用不着等到寂寞,就毁在中国人的舌尖上了。  相似文献   

17.
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退一步,进两步。” 我以为,这其中所涵的辩证法,可以用来指导采访实践。我采写的《他对家乡一往情深》一稿,便是一例。 3月21日,无锡县召开县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事先我得悉有一位“港商”要在会上捐款100万元。  相似文献   

18.
读黄裳琐谈     
曾经看到过一个书名,叫《爱黄裳》,不禁哑然失笑,这名字起得不知黄裳以为如何!不过又想想,倒是直白道出了黄裳在“黄迷”们心目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14,(10):23-24
内容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无可争辩的、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有良知的、具有高尚精神、深具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在一生中,他无视过威胁,拒绝过总统职位,但从未放弃过对正义和良知的追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在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思索。这本书反映了爱因斯坦的哲学、政治和社会态度,让我们看到这个伟大的人深沉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相信,曾经有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相似文献   

20.
一年前的春天,出版界曾经有过一场关于学术出版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学术出版,春天还有多远".我当时就表示说,本人对此比较悲观,自以为学术出版的春天还很远.春天虽远,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就放弃学术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