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们经常说,文学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在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商业化毫无顾忌地在文坛新人身上打上烙印,作为中国文坛进入市场化过程中的第一批获利者和受害者,这些出生在80年代之后的年轻作家,被人们统一贴上“80后”标签,这个称谓的背后蕴涵了太多的希望、诡异,他们享受过这个标签的荣耀,现在又在挣脱这个符号的束缚。如今,他们已经步入成年,正在发出这个年龄段面对时代的呐喊。可许多人担心,从外部环境到心理贮备,“80后”准备好了吗?郭敬明们的成长之痛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三位“80后”写手推出一套号称“告别80后”的文 丛,公开表示要撕掉“80后”这一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 色。自此,轰轰烈烈地告别“80后”的活动进入公众视听,数十 位知名“80后”写手集体签名要告别“80后”这个群体。 针对“80后”写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本刊 今年第一期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白烨,发表了一组文章进行过讨 论,而这次的“告别”宣言究竟意味着“80后”的集体告别还是 又一次商业炒作?本刊再次走访白烨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并发 表眉睫的文章及“80后”作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白雪 《新闻天地》2010,(10):38-39
悬梁刺股、孔融让梨、曹冲称象。这些王文蕾一代“80后”童年时耳熟能详的小小偶像,如果放在这个时代,马上会被贴上新标签:穷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世袭”现象如此敏感,以至于影响了对未来的想象——“穷二代”是否应该生出“穷三代”。  相似文献   

4.
2006年,网络上最热闹的事件恐怕要数“韩白之争”了。争论双方都是当今文坛颇有影响的人物,一方是“80后”中的明星作家韩寒,一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先生。论战起因是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始发于《长城》杂志2005年第6期,后搁入白烨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文章认为,“80后”作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尚未进入文坛,因为他们很少在文学期刊上亮相。该文一出,立即引起“80后”作家韩寒的强烈反应,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题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的文章,对当…  相似文献   

5.
对于年仅20岁的郭敬明来说,2003年是他风光无限的一年。他的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和随笔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不断登上畅销书的排行榜,销量极为可观,据说达到了首印30万册之巨,以致好事的记者把过去一年的文坛称为“郭敬明年”;虽然出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另外一个记者庄羽因他的抄袭把他告上了法院,稍带  相似文献   

6.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中国文坛,郭敬明可谓风光无限。作家富豪榜魁、天娱文学总监、公司董事长……即便同属80后标杆人物的韩寒,也只是个车手作家或作家车手。在郭敬明身上,有多少名声,就会招来多少骂声。对其晋升“副总编辑”一职,网上讨伐声一片,有网友甚至称郭是“所有中国读者的耻辱”。《中国青年报》发表刘永涛的文章说:认同与否,是个人的权力,但情绪化的谩骂或上纲上线的讨伐,则实无必要。笔者并不是要为郭敬明开脱。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文化语境中,郭敬明早已成长为一个文化商人。  相似文献   

8.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9.
赵强 《出版参考》2007,(4X):10-10
如今要想探究谁是第一个喊出“80后”词汇的人恐怕还有些枉然,这个词汇的始作佣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80后”如今成全了包装“80后”作家的某些出版社、某些书商、制造“80后”花边新闻、八卦新闻的某些报刊、网站。他们一是利用社会经验近乎稀少的“80后”作家的作品狠狠地赚了一把,二是利用“80后”的轻率和狂妄所产生的一些新闻,或多或少地霸占了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特殊年龄层的人群,“80后”在人们眼中,除了相对的年轻优势之外,总不免被或多或少地贴上“任性”、“不成熟”、“难当大任”等有色标签,本文无意评判“80后”作为社会人的特质,而只是想在传媒行业这一特定领域探讨“80后”记者面对挑战如何取得职业成功。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评论家。1999年以来,主持遍选“年度中国文论选”和“年度中国文坛纪事”。 2006年2月,白烨在博客上发表《“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称目前的“80后”还只是文艺爱好者,走上了市场但还没有走上文坛。韩寒在5月2日写文驳斥,从而引发鼓噪一时的“韩白之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80后"这一概念从一出现就被贴上了标签,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一定的偏颇,媒体的报道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关于"80后"报道的分析来探讨其报道特色,以及报道中是否存在对"80后"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3.
向菲 《新闻三昧》2005,(9):14-17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两名身负命案的逃犯在我的陪同下自首,此事被各家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我似乎成了一名“传奇”女子。几个月来,被提问频率最高的就是两个问题,“你是如何让这两个逃犯相信你的?”,“难道你不害怕吗?”。我想,人们之所以会在这两个问题上疑惑重重,原因在于,许多人眼中辜海军和袁炳涛的第一身份是“杀人逃犯”,带着这样的“标签”,在人们眼里他们就是凶恶的、危险的、良心泯灭的、不可靠近的。而在我眼中,他们的第一身份是喜爱我节目的忠实听众,其次,他们才是“在逃犯”。因此——  相似文献   

14.
叶云 《出版参考》2007,(10X):40-40
五年前当张者以一曲《桃李》震惊文坛时,人们看到了那曾经高高在上的神圣无比的象牙塔在面对着商品经济冲击时表现的是那样得力不从心。五年后,张者又推出了长篇力作《桃花》,再次为我们展示了大学校园里的尔虞我诈,小说故事依然发生在某知名大学的法学院里,四个研究生弟子面对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为捍卫他们心中的“完美导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上“春晚”的念头,曾经一度在酷爱相声的王德志心里执拗而疯狂地生长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甚至成为这个打工者“漂”在北京的唯一理由。 在北京郊区的皮村,王德志与另几个文艺青年相遇,他们写打工者的作品,为打工者表演,调动打工者的文化热情,专家说,这是打工群体的“发声练习”。 他们的艺术也有机会“登堂入室”,当然,前提是贴上了打工者的标签。王德志觉得,这才是真正属于他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2017年的"郭敬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带有鲜明标签的品牌。从签约作者到打造鲜明特色的"最世文化"出版帝国,他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在媒体融合,"80后伤痛文学"日渐衰落的同时与其他"80后"作家相比,郭敬明是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位。这不仅仅表现在青春文学图书领域,更涉及到出版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笔者从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韩寒"叛逆文化"的出版品牌打造之路,着重分析郭敬明的"最世文化"出版品牌的建设优势,并探讨其中带来的问题,以此反思我国青春文学类出版品牌之路。  相似文献   

17.
即便目前“80后”占据着文坛主流地位,可似乎也不能太“大意”,因为大概从2007年开始,“90后”便登场了,打着“‘90后’将把‘80后’给灭下去”的旗号,来势汹汹。《诗选刊》在2007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中推出6位“90后”诗人专辑,2008年4月又推出17位“90后”诗人作品,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名望”这个东西忽然变成了易碎品。我们最初从歌坛发现这种现象。当代再没有郭兰英那样一红数十年的歌星。李谷一曾经被誉为流行歌曲的开山者,倾倒千百万歌迷.然而随之而来的谢丽斯、王洁实、成方圆、朱晓琳,潮水般地涌上舞台,无情地把他们的“开山祖”挤向幕后.郑绪兰一曲《太阳岛》,唱得天下陶醉,但人们不久就发现,这位年轻的歌星实际上已经“老”了. 文坛也是如此。十多年来,有那么多的作家崭露头角,但从未有人成为公认的泰斗.即使风靡九州的《伤痕》和《高山下的花环》,也不过“各领风骚三五年”。有人因此作出决断:在当代中国,谁也不可能独霸文坛两年以上.  相似文献   

19.
虽然离鲁迅还很远,但年轻鲁迅的道德激情在不少孩子的身上复苏了,青春写作不再是示弱的写作偶像的写作花烛泪的写作,他们自觉地要成为这个时代的深入观察者和批判者,不要用文坛新星来“招安”他们的血液,他们是未来写作的陈胜吴广。  相似文献   

20.
"80后作家"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许佳等.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