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霞 《报刊之友》2013,(10):58-59
新媒体环境下,民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比例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的自由性也导致网络上大量“谣言”的泛滥,尤其是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下更为严重。主流媒体对于网络谣言需要有新的应对方式,了解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冯菊香 《今传媒》2014,(5):37-38,54
"世界末日说"属于流言中的谣言,其传播渠道主要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新媒介传播等不同途径。"世界末日说"传播的影响成了现代"魔弹论"的翻版,究其原因,除了深层的社会原因外,与电影《2012》引发的恐慌、新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等推波助澜不无关系。为此,可以从公众理性认识"世界末日说"的本质;媒介理性设置报道议程;政府应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力度等方面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3.
田又萌 《新闻世界》2014,(8):126-127
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理和动因,从构建良好公共对话空间、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三个层面,探讨了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是个突发事件频仍的社会,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谣言已从人际传播发展到通过手机短信、微博、QQ及网络论坛等新媒介传播.新媒介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渠道之多、传播范围之广,令人际传播和传统大众传播难以望其项背.因此,新形势下,从传播学视角积极探究突发事件谣言的传播特点及其化解策略势在必行,它必将对维护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对突发事件的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晅 《新闻世界》2012,(1):100-101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新媒介(互联网、手机)赋予了公众在信息传递上的开放性传播特点,无从证实的新闻、诽谤流言、假情报、天花乱坠的广告承诺,使得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的错误信息,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2010年初的山西“地震门”事件使我们对有关网络谣言传播的现象进行反思。本文将从媒介环境、传播方式、传播者、受众等方面梳理阐述研究者们针对网络谣言盛行现象的揭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网络谣言因此层出不穷,给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挑战。社会管理是社会正常运行与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立足媒介传播规律及案例,阐释当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表现形式,并据此提出在社会管理视域下,网络谣言治理的过程性路径、源头性路径、基础性路径和自省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谣言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今年6月11日,一场罕见的雾霾天气突袭武汉,三镇被灰黄色气体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异常天气引发公众恐慌,网络上谣言四起。本文将透过武汉雾霾事件,浅析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以及遏制办法。一、谣言发生的原因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相似文献   

8.
杨静 《新闻窗》2011,(2):26-27
谣言与突发事件 顾名思义,谣言,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得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要想成功地预防和应对谣言,就必须要转换思维模式,适应网络谣言的传播环境,即用互联网思维来应对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0.
谣言与突发事件顾名思义,谣言,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伴随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种网络谣言爆发,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传媒等相关组织也对网络谣言越来越关注。网络传播谣言具有传播者匿名性、传播方式多样性、网络谣言大量复制性等特点,正是因为以上特点使网络谣言传播比以往口头谣言传播更具有影响力和杀伤力,相关部门如何有效应对,扼杀网络谣言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13.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意指“用户内容生产”)时代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让海量信息泥沙俱下,信息把关缺位滋生不少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具有主体去中心化、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裂变式与危害广泛性的传播特征;传播主体的复杂动机、涉性与猎奇的敏感话题、受众偏爱的视频表达方式和部分非理性公众是导致网络谣言在信息空间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网络谣言乱象,多方主体应协力共治,让网络谣言无处遁逃,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发展,为民众话语权的开放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拓展了话语空间,同时也为滋生和传播谣言提供了条件。因此,从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媒体自身、网络用户和政府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规避网络谣言的策略,推动网络传播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小林 《东南传播》2014,(1):101-103
本文在深入剖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谣言发生的概念模型。依据对谣言发生和扩散机理的分析,提出了政府应对谣言的长期预防和短期应对机制,并认为在长期预防机制上政府应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信息透明度,建立健全网络监管的法律规范;在短期应对机制上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加强网络舆情"把关人"的监测、"意见领袖"的引导、信息发布途径的多元化。通过长期预防、短期积极应对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网络谣言的产生和泛滥。  相似文献   

16.
主流网络媒体要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民意表达更加容易,但也为网络谣言更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广泛普及所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何看待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面对网络谣言,主流网络媒体该如何作为?西部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多起网络谣言事件中主动承担起了"谣言扑火者"的角色,让很多网络谣言在及时准确的报道而前"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7.
马天剑 《新闻知识》2012,(10):48-49,39
每当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出现时,都伴随着各种谣言的快速传播,谣言严重地影响了事态的正常发展。本文从甲流疫苗的谣言分析入手,对媒体的医学报道进行反思。本文认为,应当从议程设置、媒体报道技巧、健康传播意识、专门领域记者、整合传播等多方面,改善与提高媒体的医学报道,增强应对谣言的能力,正确引导舆论。唯有这样,才能强化媒体的公信力,提高民众抗拒谣言的意识,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灾难事故发生后,通常也就产生了谣言,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更加严重,谣言传播源头无法把握,传播范围较广,应对谣言传播更加困难。所以,新媒体形势下,以传播学视角审视谣言的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了解谣言产生机制,从各个层面治理谣言。  相似文献   

19.
张越  王勇  赵永彬 《今传媒》2023,(4):107-109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在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这在灾难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灾难事件作为重大公共性事件,对人民群众来说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在事件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模糊以及公众缺乏甄别能力,容易出现信谣、传谣的现象,也是重大灾难事件中谣言容易产生和传播的原因之一。谣言的传播对社会而言,易引发社会恐慌;对当事企业而言,会损害企业声誉;对当事人而言,也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应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朱颖  李嘉碧 《今传媒》2016,(8):8-10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治理谣言主体的不同,提出微信公众号谣言治理的内部及外部两种路径,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治理和危机传播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