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喝奶也启智     
巴甫洛夫曾说过一句名言: “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进行教育,就迟了两天。” 可是,对于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的小宝宝该如何进行教育呢? 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于新生宝宝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的大脑接受着许多复杂事物的刺激,原来空白的大脑中,会逐渐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图像等感觉知识,形成条件反射。当然接触的种类越多,对大脑的刺激也相对要多。  相似文献   

2.
正习惯是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最近有一种坏习惯总困扰着我,每次模拟考试,我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我又考砸了”。这种感觉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一出考场就会产生,以至于影响了其他科目的考试。我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会影响到我的高考考试.我很着急,不知道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4.
周蓉  陶骥 《家教世界》2014,(3):56-56
习惯是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刘本全 《职教论坛》2002,(12):58-58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自觉地应用奖励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强化。教师用其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家长用其来鼓励子女好好学习,老板用其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这种促进人的进步和成长的方法就是工具性条件反射。本文拟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含义出发,讨论其在学校教育尤其在中等教育中的应用。一、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含义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后果能满足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高。该反射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利用白鼠和鸽子等动物,运用一种特殊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6.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其基本内容是:一个并不能引起某种反映的中性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结果,生物对那个中性刺激物也作出了某些反应。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常见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恐惧型条件反射,它的心理反应为焦虑情绪,外在表现为不安、焦躁、害怕等。例如:某人因车祸受伤,康复以后.一见到汽车就引起恐惧感,生怕车祸再度出现。汽车这个中性刺激物成了他产生恐惧的一种条件刺激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对某一学科或整个学习的“害怕”也是这种心理现象的反映。这种恐惧型条件反射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它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缺乏内在动力,进而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教师在  相似文献   

7.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给儿童乐学带来的启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 ,人的行为是从学习中得来的 ,是通过人的条件反射建立的活动。一种行为的获得就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建立 (或者说建立起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 )。在行为心理学派中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就人的行为的获得给予了充分的解释。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要使儿童形成乐学行为 ,我们必须实施强化策略 ,遵循及时强化的原则。使儿童的乐学行为持续下去。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也给我们如何使儿童乐学以…  相似文献   

8.
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人脑对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条件反射活动。刺激可分为三种,即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第三信号。条件反射可分为三类,即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三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有机体受第一信号刺激所产生的条件反射活动。第一信号系统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它使人和动物得以适应客观环境、繁衍生息。第二信号系统是人脑由第二信号为刺激所产生的条件反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为人类所独有,它能使人类认识改造客观和自身,使人类智慧超越动物,成为生物链的最高端。第三信号系统是人脑以第三信号为刺激所产生的条件反射活动。它是在前两种信号系统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它悄悄改变人类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提升人类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所谓“惩戒法”就是惩罚、警戒的教育方法。大量的事实说明,在幼儿教育中坚持以诱导为主,并不意味着诱导法是幼儿教育中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迁就,适当辅以惩戒教育也是必要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为这种辅助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人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条件反射,一种是为  相似文献   

10.
<正>1问题反射和本能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印随属于反射还是本能?如果是反射,属于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2讨论包春莹[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本能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印随是一种后天的学习行为,不属于本能。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后天的学习行为。首先这属于动物的行为,行为的产生当然是需要神经系统的  相似文献   

11.
问:上课铃响了,学生纷纷进入教室,是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答:巴浦洛夫把对抽象信号(语言、文字等)作业反应的条件反射定义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把对具体信号(声、光、形、味等)作业反应的条件反射定义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据此,对于上述问题,如下分析: “上课铃响了,学生纷纷进入教室”这是铃声往往引起绝大多数学生产生这样一些联想:“上课了,别迟到”“请遵守纪律”“下  相似文献   

12.
教育“适应”说和教育“三化”说单子经济体制的转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反映到理论层面上,作为一种本能性的直接反应或者说条件反射性的反应,就是出现了许多关于教育要适应商品市场经济和教育要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三化”[‘]的观点或主张。这在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想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一点当前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当如何改进的问题。 一 从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来看,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而它们对于教育工作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一种是联想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一种是结构主义、认知发展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前者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只是主体对外在刺激的反应和条件反射;人对外界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 ,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 ,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叶老曾说过 :文字语言的训练 ,主要是训练语感 ,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熟续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词语、句式、情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语感一旦形成 ,就内化为能力了。基于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 ,不论是在课堂的变化上 ,还是在文体的区别上 ,乃至方法的选取上 ,都应该瞄准“读”这个标 ,抓住了“读” ,也就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一、课型各异着眼于读孟子云 :…  相似文献   

15.
孙琰 《现代教学》2011,(4):36-37
什么是教育科研,如何搞教育科研,怎样做才是教育科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是有效的,这些问题从我第一次听到“教育科研”这几个字就开始了思考。而我开始进行教育科研是从“创造教育”这一课题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中的问题行为,即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幼教工作者面临着如何矫正问题行为并培养我们所期望的行为这一重大任务。 一、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行为矫正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早期的行为矫正主要依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两种  相似文献   

17.
教育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崇高的工作。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方式是肯定和否定。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多给予肯定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最直接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之一。肯定——激发兴奋性活动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有机体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即在有和体内部和外部刺激物的作用下,大脑皮层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 :“教育是什么 ?简单地说 ,只须一句话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指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或趋向。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 ,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一接触相同的刺激 ,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习惯已经形成一种内在需要的心理机制 ,每当习惯的条件出现时 ,相应的习惯动作或反应就要随之出现 ,否则人就会感到难受和别扭 ,不需要别人督促和提醒 ,也不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低年级英语课堂上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一节英语课接近一半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有的做自己的事情,有的开小差,有的发呆,有的和同桌讲话,更有甚者,和周围的学生开始打闹。面对这些状况,教师就不得不停止讲课进行班级纪律的管理,第一次管理,常用的方法是说 one,two,three,学生会条件反射地回答 three, two,one,之后学生会把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会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又不得不停下来再次进行教育。就这样一节课上会出现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的环节就被完全打乱了。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呢?1.利用条件反射。每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就会密切注意老师并期待老师宣布该节课的主题是什么。许多次我发现,在我说话之前,很多学生已拿出笔记本等待着记录我即将宣布的课堂主题。这实质上是一种条件反射的结果,因为他们懂得我每一节课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向他们宣布该课的主题,于是他们在看见我走进教室时就主动把笔记本准备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