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出版参考》2009,(5):41-41
第一次看见吴为山的雕塑是2000年4月,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的多件作品。青铜的“齐白石”,从瘦削的脸孔,到长髯,到许多皱褶的长袍,捕捉了一个癯然独立的精神。费孝通是国际知名的社会学教授。我曾多次听过他的课与他的演讲。吴为山的“费孝通”比真人似乎更像费孝通:开朗的面貌,幽默的谈吐和乐观的精神都刻画了出来。“荷兰女王”是另一件我十分欣赏的作品。通常西方艺术家很难画中国人面或塑中国人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刘锐 《出版史料》2004,(1):64-66
雕塑艺术门类众多,作为公众艺术的城市雕塑,它与近几十年世界上流行的“公共艺术”、“景观雕塑”、“环境雕塑”等概念,有着各有侧重但又相通的含义。它主要是指设立在室外的,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作品。它可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和娱乐性四大类。当代中国雕塑,纪念性城市雕塑尤为突出。本文以新中国55年中建立的纪念性雕塑为主,做一次简要的观礼。  相似文献   

3.
张天阳 《今传媒》2014,(8):156-157
二十世纪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变革意义的一百年,也是中国雕塑从萌芽、转型到繁荣发展的时期。雕塑艺术的日臻成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中,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积极的从自己的根源出发,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再创新,创作出属于中华文化的雕塑作品,为我国现代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发展的观点,通过对雕塑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的简单梳理,分析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舒勇和区志航为纪念汶川大地震.创作了雕塑作品“生命之花”,从一开始就演化成为社会行为艺术。从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出发,可以看到艺术家创作的社会根源。艺术的社会学评价脱离不了公众的参与。接受美学奠定了艺术欣赏的社会性基础。公众关注艺术家用意图伦理挑战和颠覆生命伦理,以及对于作品的炒作,这都是有其社会性基础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冉玉 《兰台世界》2014,(9):135-136
元代是一个“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朝代,不过,在其短暂的统治下,也诞生了堪比隋唐的雕塑艺术。本文主要介绍了元代雕塑艺术的繁荣盛况,对刘元的成长经历,及其大量雕塑作品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杨惠之是唐代与“画圣”吴道子齐名的一位雕塑艺术家,自唐以后便有着“塑圣”的赞誉.他弃画从塑,在多年雕塑艺术实践中创作出了大量形神兼备、风格独具的雕塑艺术作品,同时还在雕塑艺术理论方面建树颇丰.  相似文献   

7.
《新闻爱好者》2006,(10S):F0002-F0002
孔家钧窑是中国钧瓷的重点生产企业,以“传承文化,缔造经典”之创作理念,率先奠基了近代钧瓷的发展体系,完善了科学理论与钧瓷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成为钧瓷艺术的代言者。  相似文献   

8.
亨利·摩尔是现代英国著名的雕塑大师,他的雕塑作品中的空洞突破传统雕塑封闭的、单一的静态形式,创造出了更富有想象空间和生命力的雕塑作品.在艺术精神上和中国传统的追求空虚灵动的境界相契合.  相似文献   

9.
当代雕塑作品百花齐放、分门别类,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缺乏艺术想象力、缺乏文化个性、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雕塑作品,而且这种现象已经影响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本文就此现象提出在现代雕塑创作中需纳入个性化设计的全新观念,并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阐述一些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6,(35):79-79
诞生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如今已是第六届了。这次上海双年展的主题锁定的是“超设计”,分“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实践”和“未来构建历史”三个主题。在展出方式上,除了主展场上海美术馆,人民公园、中信泰富、外滩18号、新天地湖心舞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也成为了分展场。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一篇人物通讯要象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那样,凹者入木三分,凸者梭角分明,就应该获得一座雕像所具备的坚实基石:现实性与典型性。瓶华社九月十七日播发的通讯《“我是党的作家党的人”》(见《人民日报》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九日第四版)就是以其深刻的现实性与充分的典型性而引人瞩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通向世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雕塑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向前发展、延伸的。她给人类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艺术遗产,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石头编年史”。综观新中国的城市雕塑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起步较晚,但发展惊人。”过去人们陌生的城市雕塑艺术,现在已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当我们翻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12开本大型画册《中国城市雕塑50年》的时候,就仿佛打开了一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史,它记载了我国城市雕塑的现在与未来。该书收集了我国有代表性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403件,较为…  相似文献   

13.
曾虹 《现代传播》2003,(6):125-126
随着主持人节目的日益成熟 ,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日趋完善 ,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现象。其中 ,主持人语言中的“留白”是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预期目的而运用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可以说 ,“留白”水平的高下 ,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节目主持人的素质。“留白”是绘画 (尤其是中国画 )、书法、摄影、雕塑等许多艺术门类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 ,播音主持工作又都是有声语言的空间艺术。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有着相通之处的。“留白”是处理作品中实与虚的一种技巧 ,它绝不是随心所欲的“开天窗” ,而是按…  相似文献   

14.
志勇 《出版广角》2016,(14):72-73
自古以来,西方就非常重视雕塑艺术,拥有较为丰富的雕塑纪录片素材.相对于西方,我国古代更重视平面艺术,雕塑被认为是“匠人”的“粗浅”工作.因此,我国制作古代雕塑纪录片的素材较少,此类纪录片的数量也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有限的素材制作成精良的雕塑纪录片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讨论了东、西方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而后分析了《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作为记录古代东方艺术的纪录片所具有的艺术造诣;最后分析了该纪录片为同类纪录片制作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代工艺家鲜有留名者,“瓷圣”何朝宗的作品虽有款识,但文字记载极少,生平是个谜。本文试从何氏存世作品入手,对其艺术形成的环境、师承、艺术历程、敖识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与罗丹、马约尔并列为欧洲近代雕塑三大支柱的法国雕塑大师安托瓦尼·布德尔,在其艺术实践中将古典主义的和谐典雅、浪漫艺术的神秘奔放与20世纪新艺术的躁动和力感熔于一炉,其作品达到了质朴优美的外形与复杂多元的内涵的完美统一,从而革新了雕塑语言。《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孔凡平、孙丽荣编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布德尔艺术随笔集的问世,有心的读者自会争睹为快的。我们从本书中所见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片言只语的零星感受,而且是其整个一生艺术精神的轮廓内涵与艺术思想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专题《呵护“中国清水”》有幸获得第十四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和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时该作品还获得了2006中英媒体网络类“最佳科技作品”的殊荣,大江网因此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网络媒体,作者也因此应邀出访英国。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2月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塑魂鉴史——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飙等出席开幕式。我馆馆长吕章申,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以及作品创作者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先后致辞,陈履生副馆长主持仪式。  相似文献   

19.
李娟 《现代传播》2023,(12):55-65
国际传播已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获得战略主动,再审视“自我与他者”这个核心概念十分必要。自文艺复兴始,西方中心主义逐渐成为国际交往中“自我与他者”的主要内容,并对国际传播格局产生决定性和持久性影响。随着新兴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以往的“自我与他者”理念和实践出现一定变化,为更具建设性的国际传播创造了可能。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指导思想应聚焦“自我与他者”的共同利益和价值,在软硬实力匹配原则下通过理念更新与顶层设计、汉语推广与受众为本、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技术投入与渠道建设等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树立美好国家形象,科学提升软硬实力,不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一个"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朝代,不过,在其短暂的统治下,也诞生了堪比隋唐的雕塑艺术。本文主要介绍了元代雕塑艺术的繁荣盛况,对刘元的成长经历,及其大量雕塑作品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