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五世纪初,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驰骋在烟波浩瀚的大洋,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远方;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欧洲航海家们率领各自的船队纷纷驶入大洋,最终完成“地理大发现”。缺乏强大持续的动因,科学知识的欠缺,封建君主追求虚名,导致郑和不能带来“地理大发现”。  相似文献   

2.
地球上的标高以海平面为0起算。人们都认为各大洋的水面也是平的。但海洋学家会告诉我们:大洋上并无一个水平基点,各大洋的水面是高底不平的。据科学家测定,印度洋洋面在斯里兰卡岛附近要比其他海面低约100m,大西洋面到了冰岛附近则要比其他洋面中心高出约65m。可见,大西洋像一片丘陵。 这种奇观并非由潮涨潮落所致。而是因各大洋低部地心引力不同造成的。引力大小的差别与地貌、地下的情况有很大关系。由于地球呈椭球体形,地壳厚的地方,其引力大些,而地壳薄的地方,引力小一些,因而产生海平面“不平”之奇观。  相似文献   

3.
“新的发现”指什么?《“你们想错了”》一课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两个士兵希望新的发现指什么?”时,一般教师都认为这个”新的发现”指的是与大洋同样值钱的东西;学生会恍然大悟,那一定是党的机密,它可以通过变换得到大洋。对此,我认真地又一次阅读了课文觉得新的...  相似文献   

4.
2“大洋一号”启航2005年4月2日,我国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实现我国海洋工作者提出的“进军三大洋”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的大洋事业发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考察计划历时约300天,预计2006年1月回到青岛港。关于“大洋一号”“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是我国精心打造的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执行了多次调查任务,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任务,…  相似文献   

5.
该地壳残片日前被国际科学界确认为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大洋地壳遗迹,比先前全球 公认的最老的大洋地壳残片还要“年长”5亿岁。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学生》2011,(7):75-76
近日,考古学家在埃及沙漠发现一个地下墓穴,并在墓穴迷宫般的地道内发现数百万条用于祭祀的“木乃伊狗”。据估计,地下墓穴中的木乃伊狗数量多达800万条。很多狗出生后几小时便被制成木乃伊,用来祭祀神灵。  相似文献   

7.
环绕地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我们称之为赤道。它的总长度约为40077公里,被公认为地球上最长的地理界线。然而,科学家发现,一条贯穿于地球大洋的洋底、长达64000公里的中央海岭体系,长度差不多是赤道的1.5倍。这条中央海岭体系是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后来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构筑成现在雄伟壮观的海底“山脉”。它酷似大洋地壳的“脊梁”,有“大洋中脊”之称。这条绵延数万公里的中央海岭体系的具体走向是:从北冰洋开始,呈“S”字型穿过大西洋中部,在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之后,与呈“Y”字型的印度洋中脊的西支相连接;北上的印度…  相似文献   

8.
我实习教学《试航》这课时,碰到两个词语——“大海”和“大洋”。按照词典上的解释,我对学生讲:“大海是很大的水域,大洋就是比海还要大的水域。”同学们问:“水域是什么意思?”我又讲解水域这个词“指海、河、湖的一定范围”,花了很大的力气也没使学生弄懂什么是大海,什么是大洋。下课后,我到邻班听同教材同学的实习课,正好他也讲解“大海”和“大洋”两个词。他说:“洋是地球上被水复益的广大地方,海是大洋靠近陆  相似文献   

9.
“失踪城市”位于大西洋海底。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日前在大西洋海底发现了高达18层的“石塔”(一种天然形成的水下火山岩石景观),研究者证实,这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高的石塔,它们坐落在靠近脊状火山岩地带的海底。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描写过一个古老而辉煌的城市,名叫亚特兰蒂斯。文章中说那里土地肥沃,遍布富丽堂皇的庙宇神殿。但不幸的是,一夜之间这座古城便沉没在大洋深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丰厚的文体矿藏中,有一个特殊的地质层面:地下文化。而被誉为“传奇之首”的“飞燕外传”,堪称“地下文化之祖”,在它身上表现了鲜明的“地下文化”的品格:作者身世的“隐秘性”,作品流传的“地下性”,叙写题材的“挑战性”,审美效应的“新奇性”,文化板块上的“补合性”,从《飞燕外传》始,我国古代形成一条地下文化的潜流,忽隐忽现,忽浮忽沉,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青山正补墙头缺”,它正好从一个特殊的方位上补充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翻开扉页,我们开始抓住“绵羊”的双翼,跟着她,飞越大洋来到一个童话般的国度……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国科学家在执行中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的任务中,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4个新的海底“黑烟囱”——位于海底的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并取回了珍贵样本。  相似文献   

13.
2001年5月,我国科学家在河北遵化发现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大洋地壳残片,进一步推动了板块构造学说,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正如发现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李江海博士所言,“犹如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完美插曲,这些岩石残片记录了地球的童年,给板块构造和生命起源研究带来了曙光”。那么,板块构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2004,(7)
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工作人员西蒙·克拉克最近透露,几年前,美国宇航局发射的“伽利略”号航天站从离木星的卫星之一“木卫二”仅400公里的一旁飞过时,它上面敏感的无线电探测器发现该卫星大洋厚厚的冰层下面有一种动静,而声音传感器则捕捉到直接从冰层下面传来的“吱吱”叫声。据克拉克说,自从这些声音传到地球并经过电脑的仔细分析后,科学家们大为震惊。声音记录仪器表明,从“木卫二”大洋下面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地球上的海豚发出的声音完全相同,其错误概率只有0.001%。虽然目前还说不清在“木卫二”冰层下“说话”的…  相似文献   

15.
(虚、实)词均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的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是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叫作词的基本义,简称本义,如“地下”的本义是地的下面。如果说“地下工作”,这里的“地下”是比喻隐藏在敌  相似文献   

16.
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册第79页有关“表层洋流的分布”这部分内容有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现探讨如下:一、图3.11世界洋流模式图欠准确。在南半球由于三大洋连为一体,洋面广阔,西风漂流的一部分到达大洋东岸受大陆阻...  相似文献   

17.
地处上海远郊的某中学,在地区经济与文化尚不发达情况下,其教学质量能否跟上中心城区的教学质量?众所周知,视野决定境界,眼界决定境界。曾记得我在思想政治课上讲过的一个故事:海滩上,海浪袭来,小麻雀总能迅速起飞,而海鸥总显得那么笨拙。然而,能飞越大洋的,却只能是海鸥,因为小麻雀的视野,就只有这片海滩,而海鸥的视野,却在大洋之上。我和我的学生都想成为“飞越大洋的海鸥”。不同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毗邻印度洋位于亚非之间的红海素有奇海之称。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在红海海底发现了四座“烟囱”。这些“烟囱”又深又长,宽仅数米,科学家们称之为“海底深洞”。从“深洞”里溢出的热水温度高达56℃。在“烟囱”附近还生活着一些奇异的生物群落。科学家还在位于红海的阿特兰蒂斯(Ⅱ)海渊的200米深海底,发现水温为59.2℃、但盐度却达257的为大洋7倍的海底盐泉。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有的地方海底水温竟高达几百摄氏度以上。同样神秘的“烟囱”也在大西洋多处发现。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亚速尔群岛(葡萄牙)水下2500米深处的…  相似文献   

19.
李洪志在他的《转法轮》中编造了一个“史前文明论”。他说:“在许多大洋底下,却发现了一些高大的古代建筑,这些建筑物雕塑得非常精美,不是我们现在人类的文化遗产,那么,它肯定是沉积到海底之前建造的。那么几千万年前是谁创造了这些文明呢?那时候,我们人连猴子还不是,怎么会创造出这么高智慧的东西?在世界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生物,叫‘三叶虫’,它是6亿年到26亿年前的产物,到2.6亿年以后,这种生物就没有了。一个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块三叶虫的化石,上面同时还有一个人的脚印,是穿着鞋踩上去的,清清楚楚印在上面。这不…  相似文献   

20.
夕诚 《少年科学》2012,(7):60-61
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有一个矿区名叫奈卡矿,它之所以闻名世界,不是因为盛产金、银等资源,而是因为该矿区有一个神秘的“地下水晶宫”。2000年4月,两位矿工在地下300米深处挖掘巷道时,突然发现一个巨大的洞穴,洞穴里长满了半透明的柱状物,长的有几米,短则几十厘米,仿佛一把把水晶制作的利剑,错落有致,蔚为大观。置身其中,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水晶宫殿。两位工人急忙告知主管,主管意识到他们发现了一个天然宝库。为了防止洞穴被破坏,他立即决定改变巷道方向,并在洞口安装铁门,禁止进入。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禁不住洞穴的诱惑,有个工人偷偷钻进洞里,但遗憾的是没过几分钟,他就失去了知觉,等到后来被发现时已经被“烤”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