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它以实践为视角,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立足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统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建构生态文明主题理念,内含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消费理念,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为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合理解决困惑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以学生自身生态道德建设带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本论文将立足学生生态观念培养,从"生态道德观念"入手,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明天,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本文立足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通过调查研究,对青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现状进行深刻分析,探讨提高青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人类即将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农村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生态文明,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生态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才是生态文明之根。生态文明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思维与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培养"生态人"。  相似文献   

5.
人类即将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农村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生态文明,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生态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才是生态文明之根。生态文明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思维与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培养“生态人”。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和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是自然权力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是未来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价值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立足优势资源,重视生态伦理教育,强化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历史赋予高等院校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全民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生态文明教育对社会的文明进程、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层面看,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化解生态矛盾、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从教育层面看,生态文明教育是教育完善自身、与国际生态教育接轨的需要;从人的发展层面看,生态文明教育是人提高自身素质、走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学指引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深度反思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再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进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同时立足“自然—人类—社会”系统,倡导践行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引领深层生态实践,实现全机构推进、全领域拓展、全过程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的教育维度指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关教育领域的全部相关问题。生态文明的教育维度内涵广泛: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环境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与影响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品质等。完善和发展生态文明的教育维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生态文明素质的必要手段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们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从生态文明的属性、本质和基本关系的角度,可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哲学厘定,即生态文明是指人及其社会通过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在处理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社会)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生态文明研究的意义就在于:生态文明不仅为生态危机的解决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指明了方向,而且为社会发展的转型和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为世界文明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