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汪曾祺作写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受戒》抛开了新时期"反思文学"反思文化的苦难历程,从"伤痕文学"十年文革的罹难中解脱了出来,被奉为短篇之经典。该篇小说审美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人性美进行了新的道德厘定和价值重塑,对新时期文学的复苏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放置在新时期文学的大背景中,以多种视角探析刘心武小说城市书写的特色。首先,相比于京味小说对北京城市乡土性的迷恋,刘心武关注北京由乡土性向现代性的转型;其次,由于对北京强烈的地域认同和问题意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呈现出“我城”的建构;最后,刘心武书写城市中启蒙的嬗变,理性地呈现出社会文化转型对不同人的影响。总之,刘心武连接了北京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立体地展现出北京的城市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一、新时期文学主潮的启蒙主义性质新时期文学主潮是启蒙主义的,这一点,基本上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同。多数学者虽然肯定新时期文学具有启蒙主义的思想倾向,但他们只是把启蒙主义当作一种社会文化思潮,而不是当作一种文学思潮,这种情况与对五四文学的定性是一致的。那么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新时期文学该如何界定呢?有的学者对新时期文学主潮的性质不作界定,只是进行具体的描述,实际上是回避了这个问题。更多的学者沿用传统现实主义的概念来界定新时期文学主潮,这与对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新时期产生“重读”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文学研究本身需要重读;二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界的自觉倡导;三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它以198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经历了由依赖政治向回归文学本身的转变过程;前期是文学的“拨乱反正”,后期是拨“政治”反“文学”,贯穿前后的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读”在履行文学批评的同时,承担了双重的启蒙任务,它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世纪初的五四文学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如果说五四文学的精神核心就是立个体本位的人,其实质就是通过思想启蒙将人从封建文化中解放出来,以推动人的现代化,那么新时期文学则大力继承五四文学精神,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文化启蒙将人从极左政治的严重扭曲中恢复过来,经过观念更新,以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的启蒙主义经历了从“政治启蒙”到“文化启蒙”再到“诗意启蒙”的流变。启蒙的指向逐渐由外而内(即由“政治层”、“制度层”逐渐转向“精神层”、“文学层”)并最终指向启蒙本身,启蒙的姿态逐渐由贵族式、霸权式转向平民式、对话式。  相似文献   

8.
贾大山的小说经历了从"文学工具论"下的民间伦理书写到五四启蒙伦理与民间伦理结合形成的启蒙叙事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在贾大山的文学世界中,"民间伦理"作为一种价值融入到新文学传统的启蒙叙事,成为它的补充。贾大山虽然摆脱了国家抒情体制下写政治、写政策的主旋律文学成规,但依然坚守着五四新文学的"主旋律",他是孙犁开创的河北文学启蒙叙事流脉中的重要作家,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参与了新国民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实现了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层面的社会变革,更是实现了新时期主体的启蒙和人性的反思。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下,解放思想成为政治和社会层面"新时期"来临的标志和破除左倾思想的工具,也成为"现代性"想象中的意识形态框架,甚至带有"启蒙"的色彩。人们对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知识体察与情感认同,并不仅仅是与"文革"旧时期的决裂和对物质生活的诉求,同时也需要身份被重新建构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体验,并在此维度上实现个体解放。此种以"启蒙"为基调的主体论思想解放话语,一方面呼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使之可以在意识形态空间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以"五四"文化启蒙思潮的回归和延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主体论和现代性的姿态重新占据文化和历史的高地,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丰富的科技、文学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性"实践的百年历史,成为探讨20世纪80年代从"新启蒙"到"文化寻根"现代性实践的知识资源与问题视域的逻辑起点。在"新启蒙"的"现代性"诉求中,文学书写与政治实践共同完成了对中国现代历史连续性、完整性的叙述,"现代性"的内涵始终处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启蒙知识分子"新时期共识"的框架之中。"文化寻根"作为"新启蒙"的逻辑展开,试图借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挖掘以完成"现代性"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想象性建构,而"文化寻根"的困境,显示的正是"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和中国"本土化"的"现代性"遭遇时难以规避的矛盾与悖论。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的苦难叙事与其自我认同有着深刻的关系。虽然"归来"作家揭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运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迫害摧残,但他们的用心显然在于刻意强调自我无怨无悔的忠诚。在新时期之初,这正是知识分子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但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了对苦难、历史必要的追问,复杂的民族国家历史、个人情感记忆就此被简化,被悄悄重构。  相似文献   

13.
明治文学中的民族主义思潮主要有两支:以明六社成员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和以<日本人>、<日本>同仁为中心的国粹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由启蒙民智向伸张国权发展,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国粹主义作家从东方和日本传统中发掘思想资源,其代表冈仓天心系统论述了以日本为核心来统一亚洲文化的思想.大正文坛的民族意识日趋高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评论家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和当时流行的"支那趣味"文学.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起源于晚清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国民"与"新民"概念的提出及其泛化确立了文学大众话语的接受主体,以"开通民智"为核心的启蒙目标的确定使文学变成了政治启蒙的工具,促成了晚清"文学民众化"的潮流的发生。白话报刊的创办和戏剧改良的盛行是晚清"文学民众化"潮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民众化"运动开启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民众化"潮流,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北京新生代作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的北京新生代作家金汕孟固京味儿文学的两度热潮与沉寂流行色●金汕孟固横空出世的北京新生代作家刘心武若以地域流派划分,中国的文学不管有多少家,北京总是重要的一大家———尽管京味儿文学和北京地域文学是近十几年来才普遍出现的称谓。北京作为新时期传统与...  相似文献   

16.
许地山的创作着力于表现苦难,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文学和革命文学在题材上具有类同,但在对待苦难的态度上,他主张拥抱苦难,在苦难中坚持爱与宽恕,走救赎的道路,引入神圣资源对苦难者进行终极关怀,让苦难者在苦难中找到一条自我之路,使人生意义丰盈。这一精神探索路径与启蒙、革命文学产生很大距离,而与基督教思想关系密切,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色彩,在今天看来,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70年代,刘心武以短篇小说<班主任>轰动文坛,近年又在<百家讲坛>以"揭秘<红楼梦>"而名噪一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刘心武的名字是很响亮的.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文中说,刘心武到科幻小说巨匠凡尔纳的故乡参观访问,见到了当地文学博物馆的馆长.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大众文学发生的外部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所带来的消费与日常文化环境的变革,其内部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新时期文学(后现代)思潮颠覆与重构的文学姿态,文学启蒙与反启蒙的救赎与重新抉择,"不、非、反"反叛的文学实验及"怎么都行"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19.
红卫兵以反叛、怀疑和执着精神对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红卫兵的反叛精神打破了中国十七年以来文学的制度化格局,红卫兵的怀疑精神拓展了新时期文学的现代特征,红卫兵虔诚的宗教精神促使中国文学本体意识的滋生。  相似文献   

20.
<正> A、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变异、发展主要是在对世界文学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同中产生的没有横向借鉴、综合,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不可能在变异中求得发展。这是被其自身嬗变历程所证明的。纵观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不难看出:1976—1978年,以天安门诗歌运动为序幕,以陈若曦的《尹县长》、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伤痕文学”的崛起,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接着,现实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