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存在论发展历程中引出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产生背景,并深入地解析了他的存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存在"、"此在"出发,了解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是通过对人的生存实践进行分析显示出来的,而人的生存又关涉到世界其他存在者的意义,时间、人、世界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理解其时间观的根本。文章首先剖析人的生存特征;进而揭示出在人的领会中世界其他存在者方才呈现出意义即存在,显现人的存在具有存在论意义;最终领会又根源于时间性,从而显现了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反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要求回到希腊时代,海德格尔也不例外。海德格尔尤其关注希腊哲学中的诗性之思,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就是受到希腊时代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三人一定程度上的诗性之思的影响。他将三人的思想融合统一,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哲学中存在论与解释学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其存在论文艺观与解释学文艺观的相互依存性:文艺本质用存在去解释,对文艺作品的批评则是去解释其中的存在。这也就是解释学的循环结构的体现。海德格尔存在论与解释学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其文艺观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分别表明为早期的世界性、中期的历史性,以及晚期的语言性.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是通达存在的道路.在本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语言的问题.在这里.从存在何以规定思想及其言说方式,以及语言时存在的敞开等重要问题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语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思想相互关切的生成游戏,这一生成游戏正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一种不解的思想之谜.  相似文献   

6.
闫伟 《惠州学院学报》2015,35(1):84-87,93
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厘清存在问题必须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解构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本真的理解。这种本真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现象学实现的。为了回答现象学何以如此?海德格尔探讨了现象和逻各斯这两个组成现象学的语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象学的现象即是存在,故现象学是存在论;现象学的逻各斯是存在在此在的生存中的展开,故是此在的释学。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部人的异化史,近代以来的技术进步是存在遗忘自身的过程。海德格尔和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是人类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从东方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所组成的"元儒家"的思想出发,我们可以证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及其带来的灾难并不拥有必然性的光环。从另一个角度看,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之思可以与"元儒家"共同承担起对当代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建构的使命,并因此而成为"元儒家"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现代诗学思想,不涉及其与语言的关联简直是不可能的。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诗学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得出了“原初的语言是诗”这一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语言论诗学之思。对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诗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西方诗学的学术路向。  相似文献   

9.
从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中去”这一视角出发 ,通过“时间性”境域和“语言”之途 ,海德格尔阐释了其现象学存在论的“存在”之道 ,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 ,这样 ,就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襁褓 ,使得各种在世的问题都澄现出来并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把唯物史观划为"形而上学的颠倒"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终究未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机制.本文认为,马克思揭示异化正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入手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一维中去了.通过对感性存在论的阐释,马克思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私有财产状况下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现成性的"什么"于是转变为历史性的"怎么".这是对不思存在机制的形而上学的彻底"解构",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颠倒".因此,"形而上学的颠倒论"只能说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是把马克思的"对象性存在"混同于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维"了.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是其哲学、诗学与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其通过真理的“遮蔽一敞开”涵摄性运演机制彰显诗学的本源性内涵及诗人之诗才等重要思想。梳理“真理之非本质”“存在者之真理”以及“存在之真理”3个层面的蕴义,旨在彰显出海氏真理观内在旨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符合论”色彩,赋予真理源初性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德关于"哲学的耻辱"之问是一个关于存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在本质上实际关涉的是哲学观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存在主义哲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哲学尤其是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前奏。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康德的"耻辱之问"是一个伪命题,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新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实现了哲学革命,确立了新的哲学观,给康德之问提供了一种唯物辩证的哲学解答。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从古希腊发展至今,作为最高的认识对象,它一直试图成为“科学的科学”,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怀疑主义的质疑,也有康德对其的批判,但作为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作为人类的价值对象,本体论的存在却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逐渐缺失的当今社会,对本体论的追求更是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15.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6.
生成性教学所体现的是一种从“预设”到“生成”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学生成的本体论意蕴,也即“教学生成何以可能”这一本源性问题主要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的“游戏”品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性”的特性;第二,教学面向师生的存在,构成教学生成的本体论基础;第三,教学生成是教学本真性价值的体现,旨在实现师生的精神建构。  相似文献   

17.
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可以发现,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具有显著的区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其区别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在本质上形成以下三个鲜明对照,即“同一与差异”、“现成与生成”和“封闭与开放”。其相通之处则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和共同的追求,即“具体的统一”、“过程的真理”和“自由的追求”。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有利于看清他们各自思维方式的深刻差异,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对生存和自由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与老庄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会通,在相同中也有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比较研究二者对于“有”和“无”、对于人本真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是庄子的诗意运思,还是海德格尔的诗意追问,都体现着对人类生存的真诚关切,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三木罗"是今日佤族歌曲中的一个重要韵脚,表达一种欢快喜悦的情绪,但其含义与其产生之时相比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其产生之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透过佤族人民对"江三木罗"的传唱可以体验到佤族人民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那种民族性格。从对"江三木罗"含义的演变入手,探讨佤族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