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亚健康问题是困扰高校教师群体的关键问题,亚健康状况的科学诊断与致因分析是亚健康预防、改善的基本前提。采用问卷调查和一滴血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质亚健康状况进行了医学检测,同时系统分析了各类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得出主要结论:①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较高,且女性略高于男性,理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高校教师亚健康在年龄上和职称上呈现倒U型分布。②辽宁省高校教师群体亚健康状况主要发生在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亚健康表现为胆固醇不规则结晶、脂质斑块;血液系统亚健康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消化系统亚健康表现为肠道毒素(黑色结晶);运动系统(骨关节)亚健康表现为骨关节炎。③影响辽宁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形成的主要因子依次为:生活习惯因子、饮食习惯因子、体育锻炼情况因子和工作环境因子,不同类型的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CMI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苏州市两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苏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25.28%,其中理科类的亚健康发生率为19.15%,文科类的亚健康发生率为32.50%.(2)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学生的亚健康状况有所不同,但无明显的差异性.(3)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父母的期望、从事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包括作息时间规律情况、按时进餐情况、上网时间等都是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重要原因.亚健康状态处理得当则会向健康方向发展,否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与课余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肥胖率为2.06%,男大学生的肥胖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肥胖女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肥胖男大学生,51.18%的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锻炼频度和锻炼强度是影响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每周锻炼3次及其以上、每次锻炼60min以上、锻炼强度在最大心率的70%以上的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军事体育锻炼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体育锻炼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随机抽取750名在校一年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家庭背景将其分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城市和农村两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价,比较两大组在军事体育锻炼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结果发现:军训前,独生子女组的心理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组,城市组优于农村组;军训后,独生子女组和非独生子女组的心理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城市组与农村组的差异逐渐缩小.结论:军事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对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的改善作用大于独生子女和城市生源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机依赖对大学生躯体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手机依赖量表、躯体亚健康量表以及自编的躯体不适量表,对合肥市4所高校的7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相关分析表明,手机依赖与躯体亚健康、身体不适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27。进一步分析表明,手机依赖高分组在躯体亚健康、躯体不适量表上的总分显著高于手机依赖低分组,说明手机依赖影响了大学生的躯体健康。结论: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躯体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非贫困生,对学校和专业不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是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对上海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的随机抽样调查,探讨不同体育项目对高职院校新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效果及对各种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者居多;通过不同体育项目锻炼,学生心理亚健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同体育项目中,篮球、足球等同场对抗项目对人际关系和恐怖症状方面改善非常明显,健美操、网球、羽毛球等非同场对抗项目对焦虑、躯体化、忧郁和精神等症状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体质状况,研究以8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和实验法分别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体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城市男大学生在在身高、体重、胸围、皮褶厚度、肺活量显著性大于农村男大学生(P<0.05~0.01),而引体向上显著性小于农村男大学生(P<0.05);而城市女大学生的身高、50m和仰卧起坐均显著性好于农村女大学生(P<0.05).②独生子女男大学生在在身高、体重、胸围和皮褶厚度显著性好于非独生子女男大学生(P<0.05~0.01),独生子女男大学生的握力显著性好于非独生子女男大学生(P<0.05),而的引体向上和1 000m显著性低于非独生子女男大学生(P<0.05~0.01);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身高、胸围、皮褶厚度显著性高于与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P<0.05~0.01),而握力和800m却显著性低于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P<0.01).③农村大学生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显著性高于城市学生(P<0.05~0.01).④独生子女组的在总分、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及敌意因子均显著性低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0.01).结论:城市生源大学生的体质显著性好于农村生源大学生,但城市生源大学生的皮褶厚度显著性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体质好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9.
尚明玉 《体育科技》2008,29(1):81-84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哈尔滨工程大学随机抽取的99名低年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本校学生亚健康人群比例较高,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比较明显,其检出率为6.25%,排在前五位因子依次是:F2(强迫)、F8(偏执)、F3(人际敏感)、F4(抑郁)和F6(敌对),并分析了造成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健康认识不够、与新生自身的入学适应有关等.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并探讨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这对固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调查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SCL-90量表对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敌对等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躯体化、焦虑、恐怖、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与非体育类大学生相比,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强迫、敌对因子得分较高,而躯体化、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较低.结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还可能存在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身体自尊量表》(PSPP)对264名高中生身体自尊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高中生身体自尊状况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各年级高中生身体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身体自尊状况显著高于女生。(2)高中生中男生的身体自尊状况的年级差异不显著,高一年级女生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高二年级女生,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女生各90名进行中等强度的力量和有氧耐力练习实验,采用SF-36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试18周后,大学生生命质量因子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性别,相同体育锻炼类型力量练习除生理功能和活力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外(P〈0.05),其它因子变化均不明显;有氧耐力练习除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外(P〈0.05),其它因子变化均不明;相同性别,不同体育锻炼类型男生在社会功能、活力、精神健康因子有方差显著性差异(P〈0.05);女子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因子有方差显著性差异(P〈0.05),在活力、精神健康因子有方差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有氧耐力练习比力量练习更能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评价2009~2013年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发展趋势,为学校体育卫生宏观决策和教育研究提供依据,促进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以某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全体学生为测试对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各项测试指标进行基本统计描述。结果:总体上看,学生身体机能、素质水平稳步提高;大一学生成绩好于大二学生成绩;女生成绩好于男生成绩。  相似文献   

14.
谈谈体育与大学生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既可转化为疾病状态,也可转化为健康状态。目前,全国高校有近40%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分析,认为体育是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体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调查分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及体质健康等方面的现状,结果表明:(1)研究生生活事件的负性事件、总分等因子的频度和强度得分均高于本科生,且在婚姻和家庭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2)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而不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且其利用求助等应付方式的有效性比本科生高;(3)研究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都明显差于本科生;(4)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本科生,但其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症状、精神健康等均比本科生差。  相似文献   

16.
运动对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动干预对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进行心理亚健康人群筛查,对符合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的40名高校女教师进行健美操运动干预实验,并以CMI量表和SCL-90量表检测、评价干预效果。结果:通过8周的健美操锻炼,受试女教师CMI心身症状均值和SCL-90的测评得分均低于运动干预前,多数因子差异非常显著(P〈0.01)。以健美操为手段的运动干预对心理及生理均具有较好的纠偏作用,对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整体效果显著,尤其是对改善情绪效果明显。结论:运动干预是改善心理亚健康人群不良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早期及时实施有效的运动干预有助于加速其向心理健康状态转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豫北地区高校男教师亚健康及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体育锻炼相关因素对男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豫北高校男教师亚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5.16%的男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明显降低高校男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锻炼时间、锻炼频度和锻炼强度是影响豫北高校男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亚健康人群心率变异的风险评估参数,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实验依据。根据《非体力劳动者亚健康评估参考标准》的调查表以及生活习惯调查问卷筛选出40~59岁无心血管疾病的亚健康和健康女性人群,分别测定心率变异各项指标。方法:心率变异采用韩国美迪克公司的SA-3000PMEDICORE心率变异分析仪记录心率变异情况。结果:亚健康组SDNN均小于健康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健康组 PSI 大于健康组,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从心率变异与生活习惯的相关问卷分析结果得出,心率变异与影响身心健康的噪音污染有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证实,亚健康中老年女性安静时心率变异标准差低于30.81ms,身体压力指数大于79,可以考虑将这些指标用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测查与评估,能够及早发现,及时诊断,改善亚健康状态,促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及早恢复健康状态。随着噪音污染程度的加重,人体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加上外界压力加大,身体交感、副交感平衡破坏,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对外界调节能力下降,无法对外在和内在压力做出适当的机能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