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七彩思絮     
谁是杀人犯经讯问,已知下列判断为真:(1)若甲和乙都是杀人犯,则丙是无罪的;(2)内有罪,并且丁的陈述正确;(3)只有丁的陈述不正确,乙才不是杀人犯,由此可推出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丙是杀人犯B.丙、丁是杀人犯C.甲不是杀人犯,乙是杀人犯D.甲是杀人犯,乙不是杀人犯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科技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是世界领先的,相比之下,它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声望则要差得多。在一次次国际中小学生知识比赛中,美国学生的成绩经常排名在后。在2006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和伙伴国针对15岁学生的学业测试中,  相似文献   

3.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通过描述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物质财富堕落为杀人犯的故事,揭露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性的腐蚀.通过分析小说中各种“炫富符号”,如服饰、汽车、豪宅等,进而深度剖析小说中炫富心理的根源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E!Agenda     
第二葫 《音乐世界》2012,(22):28-28
11月8日 朴施厚 电影《我是杀人犯》 朴施厚首度挑战大银幕之作《我是杀人犯》。讲述了连环杀人犯在15年公诉结束后,成为了畅销作家的“李斗石”和想将已经不爱法律给的杀人犯绳之以法的警察“崔衡具”之间斗智斗勇的动作故事片。  相似文献   

5.
六岁时看电视剧里一些杀人的镜头。当时我就想,当演员好倒霉啊,演一部戏把命都送了。后来我想通了——那些被杀的人肯定都是杀人犯,所以在临死前演一次电视剧。很小的时候以为有水就会有鱼,经常把家里的自来水管打开,看有没有鱼或蝌蚪之类的游出来。  相似文献   

6.
文化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影片《卡波特》重现了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精英、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创作《冷血》一书的过程。1959年,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座小镇,一个四口之家被残忍杀害,案件震惊了全美国。作家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到堪萨斯采写报道此案的纪实文章。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杀人犯之一佩里·史  相似文献   

7.
读过一本书,可能救你一条命。3月11日星期五,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法庭上,发生了一件震撼全国的大案子:一名强奸嫌犯夺枪杀人,亡命流窜。但结局更出人意料:一位被劫持的女子,说服杀人犯向警察投降。而女子之所以有如此勇气,据她自己说,是因为读了一本叫作《让意义驱动生活》(The Purpose-Driven Life)的书。强奸嫌犯后又成为杀人犯的是布赖恩·尼科尔斯,一位五大三粗、孔武有力的黑兄弟。他在进入法庭之前,击倒押解他的警察,夺过手枪,向警察脸上开了一枪。然后冲进法庭,打死了法官和书记官。在逃离法院时,又击毙一名追捕的警察,也是黑…  相似文献   

8.
《美国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它讲述了一个原本天真的青年人受到社会上的邪恶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杀人犯的故事,它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邪恶是如何腐蚀青年人的,尤其是那些想要通过娶富家女而实现他们的美国梦的青年人。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进步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大都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悲剧,并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正尝试与一些生理学家合作,企图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嗜血成性的杀人犯的部分大脑,以让这些残忍无情的家伙放下屠刀重新做人。对此,我的牧师颇有异议。这个曾在台湾传教20多年的金发碧眼的美国老人根本不相信手术能改变一个人的品行。  相似文献   

10.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给校长写信,信中说:“在学校里经常看不到您,只有在升国旗的时候才能偶尔看到。”而在美国一所普通的小学,快70岁的校长老爷爷,每天早晨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进校,晚上送孩子们离校。学校里,  相似文献   

11.
把耳朵打开     
我马上就来向你证明耳朵的力量。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死囚里选择一个杀人犯,蒙上了他的眼睛,随后把他粗鲁地拖到另一间暗室里,手脚绑住。有人对他喊道:“你这个可耻的杀人犯,你掠夺了别人的生命,今天就是你偿还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正尝试与一些生理学家合作,企图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嗜血成性的杀人犯的部分大脑,以让这些残忍无情的家伙放下屠刀重新做人。对此,我的牧师颇有异议。这个曾在台湾传教20多年的金发碧眼的美国老人根本不相信手术能改变一个人的品行。他认为每一个父母或教师都有  相似文献   

13.
播种信任     
在美国的一所公立小学里,学生们很顽皮,经常要把图书馆的门踢破,校方将木门换成了铁门,可仍旧无济于事,过不了多久,铁门还是被踢破,为此校方很头疼.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这一做法的美国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上述两项数值差异明显,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教育和学生的两种状况,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现实。那中国学生的不提问是如何养成的呢?调查和分析称,有些学生不愿提问是怕自己提的  相似文献   

15.
流沙 《成才之路》2012,(9):97-I0014
正有两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两人在国内都是高才生。到了美国后,他们的语言遇上了麻烦,两人被邀请参加美国学生的聚会,美国人之间的交谈,他们听不太明白。其中一位心生怯意,不愿再参加这样的聚会了,而选择中国学生之间的聚会;而另一位留学生则经常参加  相似文献   

16.
温暖的阳光下,我汲茶读报,倒也自在。妻子递给我一张报纸,说:“看看这篇文章,对你会有教育作用的。”什么文章,能够教育我?慵懒地瞟了一看标题,我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美国科学家发现,从小虐待动物长大易成杀人犯。读完这篇消息时,我被吓出一身冷汗。  相似文献   

17.
吴越 《神州学人》2005,(5):50-50
我表弟毛毛高二,参加了与美国交换学生的合作项目到佛罗里迭州与一个美国家庭一起生活。这个美国家庭也属于整个合作项目的参与者即国际学生的接收方。在众多附着照片和简历的中国中学生的资料中,瑞克一家人选中了表弟理由是:毛毛在国内经常参与义务活动,而且和他们一样喜爱篮球。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正尝试与一些生理学家合作,企图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嗜血成性的杀人犯的部分大脑,以让这些残忍无情的家伙放下屠刀重新做人。对此,我的牧师颇有异议。这个曾在台湾传教20多年的金发碧眼的美国老人根本不相信手术能改变一个人的品行。他认为每一个父母或教师都有责任确保一个人从儿童时代就具有善良的心灵,长大后他才不会伤天害理。  相似文献   

19.
王侠 《语文新圃》2008,(3):19-21
<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刊发了拙作<正确认识文本解读的价值>一文.在文中我对"鲁提辖是杀人犯吗"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辨析,认为这种阅读教学不能体现经典文本的价值,不值得提倡.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类似于"鲁提辖是杀人犯吗"的教学方式却屡屡出现,甚至作为优秀范例展示于报刊杂志.比如"孔乙己告状""鲁提辖打官司""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精神胜利法利弊谈"等等.……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底气     
何恩鸿 《师道》2011,(6):32-33
一个杀人犯被打到十八层地狱,他听到敲地板的声音,问下面是谁,那人回答他是教师。杀人犯问,杀人犯也只被贬到十八层地狱,你作为教师怎么比我还低,那人说,阎王说我毁了别人的慧命。虽然只是一个寓言,言外之意还是让人沉重。一直被敬颂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被寓言化地打入十九层地狱,这是值得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深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