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们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参加各类学习班、兴趣班、提高班,但往往忽略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很多幼儿园教师也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但也越来越难管。“难管”的表现之一就是孩子缺乏一定的社会规则意识。怎么样才能够制定出孩子们能够主动遵守的规则?我想何不尝试让孩子们自己来制定规则,就从最简单的做起,如“课间牛奶喝好后我们可以干什么?”孩子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两条,在位子上轻轻地讲话;玩一些安静的游戏。接着,我又问小朋友:“怎么样才能遵守这条规则?”有一个小朋友…  相似文献   

2.
正家庭规则,能帮助孩子明晰自己在家中的应有表现,以及与其他成员相处的模式。被认同的家庭规则可以使各成员的需求得以满足,同时,还能增强孩子在家中的安全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的社会性将不断发展,其表现之一就是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遵守规则。家庭规则的制定和遵守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人",同时也能帮助他发展自我控制等能力。因此,当你发现孩子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开始能够听懂规则  相似文献   

3.
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具有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个人在班级组织中的行动是由既定的组织章程和规范等规定的,从而保证班级组织中的行动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群体或组织的维持需要以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及组织秩序为保障,并需要坚持下来,并形成制度。班级生活的过程也就是制度维持的过程。换言之,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小学生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这种单一方式中走出来,并开始接受群体生活制度的约束。小学生在家庭里也接受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但这种约束来自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且多附有亲情的意味。由于家庭无法形成制度约束,所…  相似文献   

4.
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具有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个人在班级组织中的行动是由既定的组织章程和规范等规定的,从而保证班级组织中的行动的统一生和连续性.群体或组织的维持需要以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及组织秩序为保障,并需要坚持下来,并形成制度.班级生活的过程也就是制度维持的过程.换言之,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小学生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这种单一方式中走出来,并开始接受群体生活制度的约束.小学生在家庭里也接受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但这种约束来自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且多附有亲情的意味.由于家庭无法形成制度约束,所以家庭并不是一个制度化的场所.班级生活的开始是学生接受正式"制度"熏陶的开始,也是制度化进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正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形成的共同认识、理念和思想。制度不等同于文化,它是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英国的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被称为“绅士教育”。在英国的家庭中,你绝对看不到对儿童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训斥甚至惩罚。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人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英国人的家教是非常严格的。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软法是近年来行政法学界研究的新兴理论,它是一种由共同体成员在尊重成员意志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具有强制力的规范,由成员间相互监督,共同遵守来实现。而在村民自治中,村民自治章程是村民基于自我约束,共同协商制定的规则,它不同于传统的法律。因此,是典型的软法。  相似文献   

8.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是各种行为主体为实现社会的有序与规范,避免社会在自我冲突中毁灭,而制定的一套行为整合模式,制度权威是人们对行为整合模式的认可、服从和尊重。本文分析了制度权威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探究了制度权威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并为制度权威重塑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个温馨班会,明确学习规范。班会是学校中小家庭的一次集合,要的是温馨如归,要的是全体“家庭”成员今后的学习生活指南。面对新的班集体,让所有的孩子没有生疏感,并尽快掌握今后在这个班集体中的学习生活包括纪律规范。  相似文献   

10.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遵守相应的社会规范。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需要或因一时冲动而自行其是,丝毫不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家庭也必须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使孩子从小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习惯,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正确地对孩子实施约束的,实际上许多家庭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约束方式:1.责打。当孩子不听话时,许多家长便施以拳脚。责  相似文献   

11.
何谓制度?“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有学者认为: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间接地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①这些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所谓制度化规则,是指通过制度,规定大家应共同遵守的规矩或章程。人们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外,更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就形同虚设。②由此可知,就广义而言,制度化规则包括正式的、理性化的、系统的、形诸文字的行为规则,如法律;…  相似文献   

12.
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大到国家的法律,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以及大家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都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里所必须遵守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十分重要。现代社会的秩序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社会是由无数规则构筑起来的稳固结构,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就无法逃避这个结构。只有去适应这个结构,与这个结构相互融合,以自我约束的方式享受自由,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需要明确的是,“规则意识”重在意识,重在自觉和习惯,这种规则意识,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修养,而它的养成不是靠说教和暴力可以完成的,更多的应该是在生活当中得到一种外在的教化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惯。这就需要作为教化者的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敬重规则的人。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刊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晏红同志的文章《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具体阐述了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缺乏规则意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培养规则意识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宋新华 《师道》2011,(3):61-62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父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规范是人为制定的、要求所属社会成员遵守的一种思想规则及行为规则,通常表现为纪律及仪式.教学规范与自然形成的习俗不同,而由某个权威机构先行制定,在学校生活中,教学规范主要表现为6种形态,即制度形态、组织形态、学科形态、意识形态、事务形态和物质形态.下面我从一次阅卷谈一谈数学学科规范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的、由全体社会成员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中共同确立并完善起来的优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传统美德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传统道德习惯,促使人性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在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安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制度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本质上讲,教育制度是规范和调节人的教育行为与关系的规则。教育制度的根本问题是人们对教育制度的认同、遵守问题,没有人认同、遵守或大多数人都有意违反的教育制度就是无效的教育制度。要获得人们对教育制度的认同、遵守,教育制度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准确反映特定社会的权力结构;真实反映各种现实利益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充分反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取得文化上的正当性;符合基本的逻辑规则。  相似文献   

17.
教学规范是人为制定的,要求所属社会成员遵守的一种思想规则及行为规则,通常表现为纪律及仪式.教学规范与自然形成的习俗不同,它由某个权威机构先行制定,在学校生活中,教学规范主要表现为6种形态,即制度形态、组织形态、学科形态、意识形态、事务形态和物质形态.下面从一次阅卷谈一谈数学学科规范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家的奥秘     
本期主题:学会约束自己编辑心语: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里,比如家庭、学校、班级等。任何一个集体都是有"游戏规则"的,只有大家共同遵守统一的"游戏规则",这个集体才能和睦、和谐,合作共事。这就要求每个成员自觉地约束自己,使自己融入这个大家庭,并对这个大家庭负责!  相似文献   

19.
制度,就其字面解释,那就是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由此可见,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形成统一的意志,同心协力去实现教育教学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一.乡土民俗文化的基本特质(一)礼治文化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自己出生地的乡土礼治文化影响。这样的影响基本上来自于家庭、聚集地传统以及民族。比如说,家有家规,父母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教育他们怎么样为人处世,要养成怎么样的优秀品质。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积极主动的引导孩子去做对事,说对话,及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