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汶川大地震中,教师范美忠丢下学生最先跑出教室,并在博文<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写到自己当时的行为只是出于逃生本能,完全与教师责任或个人道德无关;还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此文一出立即掀起千层浪,网友们认为范美忠此般言行令师德蒙羞,"范跑跑事件"也由此升级.  相似文献   

2.
5月22日,时任都江堰光亚中学语文老师的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发表文章<那一刻地动山摇>,暴露了自己在地震中舍弃学生,自顾逃生的行为.他写道:"我曾经为自己没有出生在美国这样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而痛不欲生!""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  相似文献   

3.
一句话新闻     
在北京开华培训学校聘用范美忠事件引来极大关注后,该校决定无限期推迟范美忠上岗时间,对此范美忠认为学校是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干涉,“自已已被视若眼中钉”。  相似文献   

4.
很久都没有为媒体鼓掌,今天我把掌声送给6月7日凤凰卫视播出的《一虎一席谈》节目——《范美忠不顾学生逃跑是不是失职?》的编导们。因为这期节目,让公众从多角度看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真实的范美忠,范美忠十恶不赦的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偏,网络上过往愤怒谩骂的感性声音渐而缓和为理性的同情、谅解、宽容,并进一步开始反思范美忠逃跑背后冷漠,甚至冷血性格的社会成因。不管过程如何,节目结果成功的上演了一出“变形记”。  相似文献   

5.
震中汶川,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强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堵塞了所有通向这里的道路。尽管温家宝总理下令5月14日凌晨打开通道,但截至14日中午12:00,道路仍在开掘中。《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已放弃车辆,随部队步行进入汶川。 那些家在汶川的人,也在不惜一切代价赶回。在都江堰,很多人大声呼喊着出租车:“我们愿意出500块钱一个人!”为了证实自己没有其他企图——这里已经谣传有人会借去汶川之机抢车,他们掏出自己的身份证,“我的老婆和孩子都在那里!”  相似文献   

6.
被网民称作“范跑跑”的四川灾区某中学教师范美忠。表_璎很前卫。地震来了,他自己先跑到了安全地带。事后还在网上理直气壮地说,他追求自由和公正,不是一个愿意献身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与评论家郭松民辩论。坚持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冯春梅 《军事记者》2006,(10):15-15
作为人民日报的军事记者,我有幸能够经常面对英雄。像采访报道“时代先锋”杨业功、丁晓兵、王庆平就是这样。他们有的还活着,有的牺牲了;有的一生豪迈,有的瞬间壮烈。有机会采访他们,对于我这个英雄情结很深、总爱寻觅英雄人物济世价值的女记者来说,既很荣幸,又很艰苦。我觉得自己所面对的挑战,不仅是因为牺牲了的英雄无法再与之交谈,而活着的英雄也不愿展露自己;更是因为他们的事迹总会令我眼含泪水。面对他们的慷慨牺牲,我有时会默默仰望,怀着敬佩和悲痛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都好好地活着,你却这样牺牲了?”往往在热泪盈眶的时候,职业…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31日,乐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靳岷江在随乐山慈善总会向汶川县漩口镇灾区运送救援物资时突遇车祸,不幸身亡,成为全国摄影界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前线牺牲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顾长芬 《大观周刊》2012,(11):16-16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申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和“超我”的特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本文试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0.
忆邓拓     
“我的这一颗心永远是向着敬爱的党,向着敬爱的毛主席。”“我对于所有批评我的人绝无半点怨言。只要对党和革命事业有利,我个人无论经受任何痛苦和牺牲,我都心甘情愿。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永远是这样。……”这是受万恶的林彪、“四人帮”恶毒诽谤诬陷的邓拓同志,十二年前在他临终时,写给彭真同  相似文献   

11.
小杜同志:您好!您在来信中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报道怎样才能写得更深一点。我考虑了一下,想跟您谈一个问题:采访中的“自我发现”。所谓“自我发现”,就是个人观察、认识事  相似文献   

12.
吕平 《新闻爱好者》2010,(5):169-170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因此,所谓的“镜中我”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王超 《出版史料》2006,(2):93-95
郑振铎与三家出版社有几个小故事,鲜为人知。朴社被人提及,大多是与顾颉刚先生联系在一起的。顾先生曾经在《古史辨·自序》说过,“商务印书馆中固然待我并不苛刻,但我总觉得一天的主要时间为馆务牺牲掉了未免可惜。我不是教育家,并不应编教科书;馆中未尝许我作专门的研究,又如何教我作无本的著述”。“只希望著述上可以立足的人得终身于著述,不受资本家的压制,社会上的摧残”,“我们所近情的唯有纸笔,所以要在书籍一方面做事业”。也就有了顾先生竭尽心血创办与维持的朴社。但是,朴社最早的创办者却是郑振铎先生。在商务工作的时候,郑先生…  相似文献   

14.
王亮 《军事记者》2008,(7):16-1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从5月12日19点起开始24小时无间断直播,直击灾情,传递温暖,被灾区群众称为“生命的电波”。地震发生后,我奉命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冒着生命危险随部队徒步进入震中汶川映秀镇,并最早从现场发回报道。进入灾区工作以来,我几乎走遍了震中最危险的地段:汶川、北川、青川、绵竹、什邡、彭州、安县、都江堰……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中期,我和李克简同志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不长,同志间的战斗情谊却比解放后一起工作一二十年的同事还要深厚,我想是因为那时是我们一生经历中最艰险、困难的岁月。 1942年秋季,在太行山最激烈最残酷的五月反“扫荡”(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左权将军英勇牺牲,我所在的《新华日报》“华北版”职工近四分之一牺牲)以后,我从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时实行“报”“社”合一,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也是《新华日报》“华北版”的采“访”通“讯”  相似文献   

16.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17.
张艳锋 《大观周刊》2012,(17):202-202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让灵魂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亵渎。”人不能忍受无意义的存在,人的一生始终逃不过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回避不了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寻。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语文教师,我时常在思考: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李丽芬 《大观周刊》2012,(48):285-285
新课改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肓的指路明灯.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教师都发现新课改对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展现课堂魅力.大面积吸引学生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了一线教师急需探索解决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不适宜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塑自我,走近学生,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这样一定会让自己的课堂呈现出不同的魅力.从而让高效课堂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发现,因为自我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他们过于注重自我差异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自我差异的积极效应.网络的崛起,引发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网络情境中的自我情况,他们认为,人在网络中更易进行理想化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博,分析其使用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想自我”,研究发现,微博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理想我:通过印象管理策略来美化自我,将“理想我”投射于他人,虚拟想要成为的另一身份.  相似文献   

20.
宫礼 《新闻世界》2008,(7):21-22
“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约翰·唐恩 从5月12日开始,16世纪英国诗人兼神学家约翰·唐恩的这句话就一直在大脑中浮现,因为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那里也是我们的家园。“海水卷走一杯泥土,我们的大陆就少了一角。一个生命消逝了,我们就少了一个亲人。”这是我刚刚从四川回来后的最深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