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新课标”出发,立足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听潮》等文章为例,探讨了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认清教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汉唐儒家以治“六经”为主,宋代儒家却多治“四书”,唐宋间存在着“四书”升格的趋向。中唐时,韩愈创儒学道统之说,以孔孟为正宗。皮日休承其说而复推之。李翱著《复性书》三篇,启后世儒者畅谈心性的旨趣。北宋初年,当政者以实际行动来推广“四书”。北宋中叶,荆公新学虽以《三经新义》为本,但扬《论》、《孟》之意颇浓;张载关学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二程洛学明确将“四书”并行推举。南宋朱熹将“四书”并行出版,意味着“四书”升格运动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报刊为开启民智的工具,采用白话文办报,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前奏。“五四”前后,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为阵地推行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等开展“大众语”运动,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解放日报》改版,实行全民办报,白话文运动成果得到巩固与深化。在白话文运动的“三部曲”中,报刊始终充当着语言变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4.
张雪敏 《天中学刊》2003,18(1):52-54
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的当为公孙尼子的《乐记》。在《乐记》中,“气”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自然之气,即天地阴阳之气;一是指人的气质个性。作者主要以“气”来论述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气质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乐记》之“气”论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之“气”论,并与之相通,直接启迪和影响了其后中国的“文气说”,并形成了中国文艺的“重气之旨”。  相似文献   

5.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6.
郭店《老子甲》的“道”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甲》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甲》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7.
"书札"质疑     
本文对《三国志》《谯周传》中谯周“尤善书札”提出质疑,从谯周的师承传授、著作情况以及“礼”字的写法等方面作出考察。认为由于“札”与“礼”字形近似,造成书写之误,“书札”即为“《书》《礼》”。  相似文献   

8.
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可划分为“国际化课程”和“国家化课程”。在《西方会计》等“国际化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把握世界会计领域的发展动态,缩小中西方的学术差距,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分析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原则和课程设置要求入手,以《西方会计》课程为例,探讨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设计和创新,并对双语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一国两制”的涵义和基本内容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目的、内容及现实意义的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一国两制”为“反分裂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反分裂法》以法律形式贯彻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分裂、促进统一为主旨,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心愿和坚强决心,是一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律。此法从法律上贯彻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祖国和平统一指明了前景,也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0.
褚峥  殷慧勤 《现代语文》2002,(11):22-2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节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历来注家皆以为“白衣冠”乃凶丧之服。其理由有二:一、明知荆轲难以生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制造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表示生离死别;二、有激励荆轲之意。果真如此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有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丧服的主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白色又曾经是中国古代平民的常用服色。《辞海》“白衣”:古代人民衣白衣。《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就是说公孙弘原来是位平民学者出身。“白冠”令…  相似文献   

11.
李贽辞官。有一个长期的思想过程。但这一过程往往不为学者所注意,或被简单化了。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被他自己和他的好友真实完全地记录下来,而本文只不过把这些记录顺序展示出来,就能让读者看出李贽辞官那曲折长久的过程了。  相似文献   

12.
By  Anon  王伟伟译 《高中生》2012,(12):60-61
这一天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生命中的其他日子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他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从保安身边走过,进入环球电影公司大厦。他坐在椅子上,打了几个电话,然后起身到处走走,观看正在拍摄的电影的进展情况。但实际上,这一天没有人要求他来公司大厦,他的公文包里也只有午餐而已。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晚年大力引入西学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遵宪晚年被罢官家居,然而,他仍然积极地传播西学:一方面注视着梁启超办报,极力纠正其办报宗旨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在家乡大力普及新式小学教育,力所能及地进行"开民智"实践。  相似文献   

14.
幽默与笑话     
马克斯韦尔有些失眠,就请医生开了点药。当晚,他服用了几片,酣然入睡,直至早晨才醒来。到办公室后他告诉老板: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考辨胡期恒的生平经历,初步勾勒其与扬州诗坛的渊源,探讨他于乾隆初期近20年间在“韩江雅集”中所起之作用与所具之认知价值,从一个侧面观照康熙、雍正、乾隆交接时段朝、野诗群力量的消长及“盛世”治策略施行之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和个人原因,辛弃疾仕宦期的词作表现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孤独心境、恨世言愁情绪和思退心态。这四方面各成体系而又相互关联,构成了复杂的思想内容,典型地反映了辛稼轩的遭遇和心绪,深刻地揭示出辛稼轩内心悲剧性情感,集中反映了辛词的悲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去吴七牍》是晚明文人袁宏道在吴县知县任上所写的七篇辞职公文,为了实现顺利请辞的修辞目的,袁宏道至少运用了三种修辞策略,一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二是声泪俱下、以情感人;三是态度坚决、方式灵活。最终达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8.
清代晚期著名将领苏元春一生戎马倥偬,在其40余年的军旅生涯中,担任广西提督(包括署理)时间长达20年,但其于何时担任此官职,有关材料大多语焉不详。本文作者详考清史档案材料,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元春担任广西提督的任命时间为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阳历1885年7月11日),但正式上任是近两个月后的七月二十四日。  相似文献   

19.
云南云州(今云县)人杨国翰与浙江有不解之缘。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先后在奉化、诸暨、海盐、仁和、玉环等地为官,勤政为民、政绩卓著。他在奉化时与林则徐的书信往来,触及了吸食鸦片这一当时社会问题,是林则徐最早进行禁烟活动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得阅湖州贫民秀才贾收一首诗,心有所动,叹之“秀才有才”。公务到湖,急于求见,以文会友,结为知己。从此,无论顺世还是逆境,一位高官,一位贫民,两人或赤诚相见,或诗词往来,互相温暖,直到老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