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伪文化”现象泛滥,“新八股文”呈现燎原之势。在2007届的高考作文评改中,这种“虚、假、伪”的文风将一定会受到打压。然而,怎样把作文写“真”、写“实”呢?  相似文献   

2.
何兆新 《辅导员》2013,(23):25-26
对于同学们的习作指导,作为老师提倡的是一种新文风,坚决反对无中生有的胡编乱造,但现在的习作已经形成了造假和虚假之现状,让老师们很是头疼.写作固然需要艺术化处理,老师也并非反对“虚”写,但应该正确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以“实”为主,关键处也允许“虚”写.在作文教学中,由于一些语文教师无意识地错误引导,致使文风日下,“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照搬抄袭”成为当前语文界“虚多实少”之习作乱像.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题有实有虚,实题指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实物,比如“水”、“门”、“路”“牛”“窗前”“玉兰花”等。虚题指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意义,比如“美”、“奉献”、“追求”、“温馨”、“暖流”,“幸福”、“苦难”等。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是缺乏深度的,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  相似文献   

4.
面对高考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政策,有的学生“天马行空”,有的学生“无从下手”。前者在话题中信手走笔,什么都写了,但什么都没能写好;后者却只能望话题兴叹。因此,要写好高考作文,在理解话题的基础上还要树立“聚焦”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高考作文的命题,有时候是比较“虚”的。对于比较“虚”的命题,可以采用化虚为实、虚题实写的方法。考生要在命题的范围内,展开具体的议论、阐述、证明等,或者以感性的材料来丰富这个命题,也就是说,考生在构思时要把命题的有关内容逐一加以落实。具体说来,可考虑以下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2000年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并且“文体不限”。一看到这个作文题,笔者脑中就闪过这样一个疑问:今年高考作文能否写诗?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新考试精神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有关人士透露了2005年高考作文的最新动向:“20%的考生因为作文写不好而落榜,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高考作文面临‘大革命’。”鉴于此,作文备考不可缺少以下“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8.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规定了四个方面,“有文采”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苏轼也说过:“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在注重文章立意和内容的同时,要做到文采为立意服务,为内容增色。  相似文献   

10.
判断话语或言语的“真”与“假”有两条标准:一是依据客观事实;二是说写者意欲表达的信息。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看出英语语法中的主谓一致、否定和时态所展示的不一致。主谓的不一致表现在谓语动词的数与结构的不一致和与意义的不一致;否定的“真”与“假”包含了否定的转移、形式的否定与意义的肯定以及结构的肯定与意义的否定;时态的讨论含盖了一般现在时表过去和将来时间,一般过去时表现在和将来时间以及SINCE从句、“假”主动态和“假”被动态等。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满分作文的炒作中,一些考生看到了不少辞采华丽的高分之作,纷纷起而模仿,他们一味追求语言的华采,一味写历史文化名人,于是在高考作文中,浮华文风多了,朴实文风少了;古人古事多了,现实中人少了;抒情味浓了,记叙味淡了;伪真情多了,真性情少了。这是一种很恶劣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13.
说“虚静”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强调酝酿构思文章内心要清虚宁静。“虚”即空虚,指心头没半点别的事,这样心里才宁静。写文章为啥要有这样的心理环境呢?在“养气”篇中他解释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说水停止不动,就能像镜子一样把人影照出来;火焰静止不飘移,就能把事物照清楚;写作时文思也不要被打扰,我们才有清明的精神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4.
张晓红 《广西教育》2013,(37):66-66
数学教学永远处于不停地摸索与实践中,在探索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新理念的提出,一些新尝试的进行,而在这其中,“矫枉过正”的现象不时出现。比如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理念有所转变,但又出现了许多“假、大、空”的伪情境、伪操作、伪探究现象,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片面地追求新奇而忽视了学情分析,导致学生在基本运算、基本解题技能上的全面倒退。本文以一些真实的案例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考作文有别于一般情况下的写作。它要求考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快速成文,而且阅卷教师也在极短的时间里给学生一个分数。因此,作为考生要紧紧围绕命题人所提供的信息,悟透材料要义,有意描述、展示材料的重要信息以显示主旨至为关键,这也是高考作文的“样式”。明了这一点,按“式”索骥,这丈就会写有所值,不至于下笔千言,离要求万里了。  相似文献   

16.
姜广生 《小学生》2008,(1):40-41
技法一点通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可以同时并用。如例文中对妈妈爱美等一系列的描写均属直接描写,再现了人物的特点;此外,通过他人对妈妈爱美的看法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的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虚是与实相对的概念,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而古代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出的空灵境界和无尽情感:撇开借景抒情手法(因为相对于“景”而言,“情”也可说是虚笔)之外,古代诗歌中的虚写大体包括以下四类情形。  相似文献   

18.
陈瑞昌 《江苏教育》2007,(12):23-24
方海莲老师的《透视语文教学的“伪思考”》一文,直面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表面化、程式化、“空壳化”现象,指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伪思考”.学生个体没有真正进入能动状态,因而不能达于内心,无法“自由言说”。方老师又说学生流于“伪思考”,与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依附既定的目标任务有关,与“预设”抑制了“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青秀 《语文天地》2010,(9):15-16
江苏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绿色生活”.笔者有幸参与了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全省54万考生.居然2/3的考生都只是在谈“环保”“低碳”,要么编故事,要么像一道政治问答题,“假”“大”“空”,毫无文学色彩可言。毫无文化底蕴可讲,千人一面。千人一技。江苏高考作文总分是70,可实际的平均分只有四十五六.也就是仅仅高于及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当前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新闻工作应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改进“四风”(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细致深入的采编作风、孜孜不倦的学风、清新鲜活的文风),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