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5,(9):90-96
在分析社交学习网络特点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情感识别与学习者学习状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学习者脸部表情、眼动、人体姿态与情感图文等多模情感作为识别的指标,并结合学习者的学习认知状态和学习行为,构建了社交学习网络情感交互模型。该模型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支持大规模的远程学习;也可以对社交学习网络进行更好的监督与指导,为该网络在学习上的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网络学习中的时空差距,情感缺失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障碍。基于模糊情感分析的个性_OCC情感模型,给出了网络学习中情感变量初始化和更新的一套规则,将个性与OCC情感模型相结合,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判引起情感变化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过程因素。该模型克服了以往一些模型太过复杂、不能达到主体反应实时性的缺点,并考虑了个性对情感状态的影响。基于该模型的学习支持技术,有效解决了网络学习中情感缺失的问题,改善了网络学习的交互过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情感计算的适应性网络学习系统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计算是与情感相关、来源于情感或能够对情感施加影响的计算。文章在分析适应性学习理论及网络学习适应性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情感计算的适应性网络学习系统模型,并对系统的用户登录模块、情感交互模块、评价模块、适应性学习过程模块及数据库模块进行了详细论述,籍以此解决传统适应性网络学习系统的情感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网络学习的有效评价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对网络学习者的情感评价更是热点中的难点。网格计算技术是高性能计算技术与分布式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将它应用于网络学习中的情感计算就能了解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本文尝试将网格计算技术应用于网络学习中的情感计算,旨在为解决网络学习者的情感评价难题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体验视角和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VLC)的自考课程学习优势出发,探讨自考生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环境中的认知情感体验形成过程和自考课程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体验设计。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认知活动的体验过程形成了自考生认知情感体验体系,自考生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学习中的认知体验形成过程可分为认知体验、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三个环节。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自学考试课程学习活动中认知情感体验设计是从认知体验形成过程的三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为新时代学习提供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技术环境,在自主开放的超时空系统中,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化和个性化。然而,网络环境自带的情感威胁,始终是阻碍学习成效和学生人格发展的对手。以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情感为线索,寻求摆脱情感迷陷的解决对策,为提升网络学习注入新的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7.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由于师生时空分离而导致的情感交流缺失一直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需要特别加强与完善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本文在查阅分析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情感交流缺失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促进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引发了一场新教育的革命.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师生时空分离而导致的情感交流缺失一直是困扰广大网络远程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该文探讨分析了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平台支撑、营造人文关怀的网络班级氛围、创设仿真教学情境、运用嵌套表情符号和动态图片、设计情境性网络课程、丰富情感教育评价机制、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来改善和加强网络学习的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人讨论了网络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情感教育的理论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然后就促进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据智能分析的学习资源推送是精准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服务方式之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通过对行为数据、测评数据和日志数据等的分析进行资源推送虽已有较成功应用,但未能实现学习者个人情感状态为引导的资源推送。为此,该研究针对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中情感价值、情感控制理论和实践的缺失,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多维度情感识别为目标,采用BERT模型和TextCNN构建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文本情感识别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学习者作业、论坛内容等的文本情感识别模型实现过程。学习资源推荐文本情感识别模型和实现过程可为真实应用提供方法支持和技术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11.
周霞 《天津电大学报》2010,14(2):17-18,42
远程开放教育注重形成性考核。开展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试点工作,以加强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整体设计,促进考核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学生参与课程形成性考核面临的个别化学习、计算机应用能力、自主选课和情感障碍问题,应从入学教育、技术支持、学习过程跟踪、学习策略研究、考核评价中的情感设计、合作式学习等方面加强学习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12.
“社会情感学习”是指个体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建立社会关系、履行社会义务、完成社会工作而进行的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内容指向从事这些活动所必备的情感行为和情感技能。社会情感学习伴随着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教育是人的社会情感习得的最主要的途径,环境适应和社会交往是社会情感学习的其他重要途径。在中国基础教育面临深刻变革和转型的今天,加强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玛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这种需求中的某些因素对外语学习动机有一定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外语学习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在外语学习环境下,英语的应用相当有限,无法满足低层次的工具性需求。因此,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量足由内在兴趣带动的多层次求知需求,即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14.
自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其将来的学校学习做好准备。美国伊利诺伊州在制定和完善儿童社会情感学习标准、提供支持促进儿童社会情感学习标准落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霍尼格的政策实施理论分析伊利诺伊州的经验,可以发现其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该州不仅有系统明确的政策,统一了各相关行动者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认识与发展期待,而且建构了不同相关机构与团体互动协商的实施机制,共同助力教师与家长不断提高支持儿童社会情感学习的教育能力。这使得伊利诺伊州形成了互相尊重与信任的文化,能够广泛调动各个层面的政策实施者的能动性,由此带来了政策工具的持续更新与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若要进一步推动包括社会情感领域在内的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应进一步清晰界定政策目标和工具,形成有序且灵活的标准框架;以信任文化孕育共识,发挥政策对象的能动性;提升系统间的协同性,改进标准实施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认知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隐认知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仅仅重视外显认知的单一局面,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认知系统的多重性和认知过程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角度.当前的内隐认知研究广泛涉及了感知、记忆、语言理解、规则抽取、动作技能、情感反应等多个方面,揭示出内隐认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已有研究指出,内隐认知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中均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内隐认知将有助于促进认知效率的提高以及认知发展,并可为外显认知功能受损个体的功能康复带来希望.进一步揭示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相互联系与促进问题,对于揭示人类认知本质及促进人类认知发展与认知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形成性评估在公共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网络教学评估存在若干问题,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一种新形的形成性评估模式并应用于公共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旨在探讨这种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以及教学产生的后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对远程学习者进行情感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远程学习者进行持续性关注和情感支持,可以有效地维持学习者孤独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兴趣,使其更有信心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在分析了成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情感现状之后,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中进行情感支持的具体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使焦虑等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外语学习焦虑的诸多因素都与情感智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100名在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情感智力与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焦虑心理存在负相关。关注大学生的情感智力,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19.
王荣英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111-113
内隐学习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外显学习是自觉的较高层次的认知。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大学校园网英语教学系统为开发大学生内隐学习潜能,实施对其内隐学习的外显指导,提供了有效的契机和接口。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技术优势,以强化内隐学习为突破口,或许可开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personal networks in academics’ learning in relation to teaching. Drawing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1 academics, this study examines, first, how and what academics learn through their personal networks; second, the perceived value of networks in relation to academic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ird, whether and how network participation affec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extant teaching practic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ersonal networks equip academics with a diverse pool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about teaching, offering both profession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What academics learn through personal networks subsequently becomes embedded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In this sample, change in teaching practice is focused on application of new learning technologies and new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