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之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高校实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的途径和方法,旨在调动各方力量齐抓共管,整体联动,构建长效机制,合力促进大学生形成理性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这支“麦克风”自由发声,积极展示其话语权,成为新时代的主力网民。但网络虚拟世界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负面网络舆情信息的影响,产生网络失范行为。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探求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建的“网络舆情工作室、网络舆情兴趣小组、网络舆情社团”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系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角合力,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的走向是国际化,路径是群众路线,行为是适度理性。全球化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削弱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减弱了大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民族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户外荧屏等新媒体,加强民族精神教育,陶冶爱国情怀;利用课外实践,巩固爱国情感;与时俱进,进行理性爱国教育。  相似文献   

4.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梳理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舆情管理体系,对高校的和谐稳定以及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舆情管理受传统思维方式束缚,在舆情应对上被动消极,管理意识落后,机制不健全,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媒介素养教育缺失。改变现状对策: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需通过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加强主流媒体阵地建设、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不断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科学有效地管理和疏导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5.
在时代不断变化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不断地创新,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应施以情感及理性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使其为祖国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参与逐渐成为大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甚至娱乐性、趣味性,网络舆情越来越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有效引导和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主体意识,增进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理念,建立规则意识,学习公共生活经验,同时引发大学生对于公民权利和责任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延伸和体现,高校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高校的突发事件大都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信息的研判、引导工作,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舆情既是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的新渠道,也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更成为考验高校驾驭舆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一个标杆。通过对网络显性舆情的监测,及时倾听和有效解决大学生的诉求和建议,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生活稳定;通过对高校隐性网络舆情的研判,及时发现和有效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稳定;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的建设,提高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可以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9.
重视并实践生命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然而,高校生命教育却被更多地误读和理解为口号式、情感式甚至应对性教育。高校生命教育不能缺乏对生命及其生命教育的反思,这是大学生认知、思维特征所决定的。要使生命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应该理性地深刻体悟和认知生命本身,即对生命及其生命教育"沉思",才能真正使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体悟生命真谛,确立生命之自觉。  相似文献   

10.
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进行划分,可以归为信息型网络舆情、维权型网络舆情和爱国型网络舆情等三类。通过对三类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了解外面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民主诉求,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争取平等的话语权,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了全新的网络社会特性。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蕴含着华夏儿女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应尽的责任义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面对攸关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重大事件时,大学生表达抗议之情本是合理爱国之举,但若不受理性或法律的规约,演变成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乃至违法行径,便与"爱国"的要求相悖。应对大学生理性爱国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对理性爱国意义的认识,教育大学生认清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危害,加强大学生的世情国情教育以及加强维稳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如何引导大学生舆论健康发展,如何利用大学生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就成为了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面对的新问题。高校共青团在了解大学生舆情,把握大学生舆情动态,引领舆论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分析大学生舆论群体的特征分析,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角度提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大学生舆情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之一,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这种爱国情感值得弘扬。然而,有时受外界干扰,大学生爱国情感的表现方式容易偏激和不理性,甚至触犯法律。青年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与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关。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努力培养青年学生成熟、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互动能力不断增强,加大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本文通过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分为生成、爆发、扩大和消亡四个发展阶段,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琳 《辽宁教育》2013,(9):41-42
理性爱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理性爱国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应不断改进。优化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强化主体社会实践、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爱国的热情,有民族的自豪感,有爱国的自强心。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是完善大学生素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域。把爱国热情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走出理性爱国的误区,使我们的爱国更有深度。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安全战略是安邦定国之道。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战略意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爱国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营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安定环境,实现中国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高校应开设国家安全战略及相关课程,从知识学习、思维训练、体验活动、国防教育等方面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战略意识。  相似文献   

18.
由于高校网络的高度普及和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和新媒体自由表达言论观点的强烈意识,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的常态化工作。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能力与技术的同时,应该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分析与思政教育引导机制,以求有效化解齐发性、多发性、复发性的舆情危机,营造和谐稳定的高校网络氛围。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作为永恒的主题,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大学生的盲目爱国的问题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保护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从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到理性阶段,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已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任务。本文通过驳斥几个典型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非理性爱国主义观点,探讨如何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文章提出国防教育中开展理性爱国教育的必要性,强调爱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引导大学生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具备政治觉悟和辨别力、开阔胸襟、科学把握民族尊严与社会的关系和正确定位自身选择,提出将国防安全战略教育与理性爱国教育结合开展的现实策略,最后阐述该策略有维护国家和谐稳定、培养大学生前瞻性战略素养、推进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