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特殊群体学生预警与援助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预警与援助体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构建的预警与援助体系是针对大学生将要发生和可能发生思想问题、行为偏向进行预防和主动实施援助的方法,它包括学业、思想、生活、心理、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的预警与援助,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2.
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实现"两课"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临新的形势,“两课”教学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育过程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从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海峰 《高教探索》2005,4(3):77-78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用正确的观念认识人、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正确的机制激励人、正确的方法管理人、正确的途径培养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成功地探索了“课堂——工作间”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工作间”教学模式,教学贴近生产,学生“拿得出、用得上”,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即“三贴近”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它体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多层面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三贴近”原则,必须关注和研究学生实际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如网络化和信息化带来的问题、贫困生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三贴近”的要求,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我校部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相对弱势状况为研究对象,把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弱势群体的预防体系构筑方面,对有常见心理困扰(异常情绪)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实施二级心理弱势"警示,"分级实施心理弱势援助,建立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事前预防、事后警示和完善援助措施等方面贴近学生进行了实践,促进了我校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协同育人视域下构建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防御体系具有现实意义。防御体系是由学生、家庭、学校、区域四方为预防和应对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而构建的目标一致、策略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包括“识变:觉察‘瘾’情,筑儿童青少年网络预警墙”“应变:直面‘瘾’势,建儿童青少年网络防护网”“求变:攻克‘瘾’头,拓儿童青少年网络援助台”。我们通过“网络成瘾”防御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帮助欲罢不能的学生走出虚拟世界,与正常生活接轨,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空间作为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战场和第一线,是高校“立德树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场域,关乎大学生成长健康和国家网络的安全稳定。文章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三贴近”原则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使政治理论落地到实践;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是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贴近学生主体、贴近具体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化与分层,其中一部分的学生由于学业、心理、生活等原因,导致了学业困难,严重影响到了个人成才.高校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应当加大对学生的关心与帮扶的力度,建立科学的学业预警及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10.
徐涛 《文教资料》2007,(14):26-29
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首先应当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应当高度重视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规格要求。因此,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应当确立教育的理念,构建与实施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 援助”的体系。这一体系应当由援助目标、援助内容和援助实施途径构成。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措施。199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学杂费成为接受高等教育必支付的开支,在校贫困生数目急剧上升,贷学金制度的实施不仅能缓解日益增长的资助需求,克服了以往资助政策的局限,是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措施。199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学杂费成为接受高等教育必支付的开支,在校贫困生数目急剧上升,贷学金制度的实施不仅能缓解日益增长的资助需求,克服了以往资助政策的局限,是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当个体面临心理危机的时候,及时性和专业化的心理预警与援助显得殊为必要。一个由“学校领导统辖、心理危机专家居要、所有关涉人员参与”的联合营救行动是维护平安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保障机制。“大学校园心理危机预警与援助系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系统的运行规划和保障系统正常开展工作的心理动力该系统的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扶贫对象和贫困类别认定的精准性,构建以经济帮扶为主要手段,融合诚信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实现贫困生认定程序、帮扶理念、返贫预警机制三个优化,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提升贫困生内生动力和长期跟踪反馈机制以预防返贫。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学业过程管理及其预警工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分析了高校学生学业过程管理及其预警工作机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高校学生学业预警工作系统及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援助机制,健全综合的学生学业预警工作信息平台,形成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及其预警的合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就学资助,是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义务教育过程公平的目标。但目前西北民族地区贫困农村就学资助面临着覆盖面窄、力度小,资助需求满足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对现有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及社会对贫困学生开展资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尽快构建西北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就学资助体系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两所不同类型高校作为研究场域,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通过对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文本分析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等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在贫困认定、公示伦理、制度宣传和育人机制中存在多重育人困境,这种困境背后是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制度局限性的外化表现,蕴含着深层的制度逻辑:其中贫困生身份认定的“阿喀琉斯之踵”体现资助育人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目标的脱节;学生资助政策中的公示环节和政策宣传过程中所产生“两难”背后是政府政治逻辑和贫困生情感逻辑的一定程度的匹配偏差;资助育人执行“困境”凸显了高校育人逻辑和管理逻辑名实分离。新时代充分发挥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应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贫困生甄别的技术重建,贫困生权利义务均衡的机制重塑,去污名化前提下的贫困生自尊自信的情感重现以及“立德树人”理念下资助育人的模式重构,从而实现高校学生资助“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突围。  相似文献   

18.
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资助体制的演进过程,指出新中国六十年中,我国的研究生资助方式和资助力度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助学金模式发展为“奖、助、贷、补”多元化叠加模式;从完全免费教育,到部分免费教育,资助力度呈现下降态势。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机会成本增大,研究生贫困化现象日渐严重,这将不利于“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指出当前高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认定工作中还存在认定制度、认定方法、认定标准、认定过程、管理监督等方面问题,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认定流程优化4A模型和资助认定"五合一"资助模型,阐述贫困生资助认定模型的运用,可为拓宽资助资金渠道和领域,规范贫困学生认定程序,更好发挥资助功能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学业预警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业指标进行分析,整合学生学习中的不利表现,对学生进行警示、劝告,并采取一定教育、引导措施,可以帮助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学业问题的学生,及时开展相应学业帮扶,避免走向退学的不利境地.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指标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进行量化评估,对于全体学生进行定期评估,筛选出处于不利情况学业情况的学生,并及时采取相应学业帮扶措施.本研究综合多种学习行为影响因素,能够全面细致评估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单一因素表现,设定相应学业预警分级体系,旨在为学生学业预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