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就是用最大负荷进行训练 ,采用超负荷能迫使肌肉进行最大收缩 ,因而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适应性变化 ,导致肌肉力量增长 ,较小的负荷只能使肌肉保持原有力量水平。2 渐增阻力原则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 ,肌肉由于超负荷训练导致力量增长 ,原来的超负荷变成了低负荷。因此 ,力量训练必须循序渐进 ,经常不断地增加阻力和重复次数 ,使肌肉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 ,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3 力量练习安排原则 :力量训练中 ,要使大肌群先于小肌群受到训练 ,其原因是小肌群比大肌群易出现疲劳 ,为了保证大肌群的超负荷 ,…  相似文献   

2.
力量训练在山地自行车训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地车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突出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训练,在速度力量训练中宜采用大负荷与小负荷的交替练习,重复次数一般为2--6次,组数为2--3组;发展力量耐力时宜采用最大负荷的40--60%,完成练习的速度与比赛时的踏蹬频率相近,重复次数为150次左右;在专项力量训练时,大腿后群肌的训练占60%左右,腹背肌占30%左右,其它力量占10%左右.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知道,高水平的投掷运动员都具有高水平的力量素质。因此,在投掷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发展力量素质是居重要地位的。如何发展力量素质呢?基于学习和工作实践,我认为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研究和运用好与力量训练有关的基本原则是至关重要的。一、安排练习的原则:在力量训练中,练习的安排必须是大肌群的练习在前,小肌群的练习在后,这是因为小肌群比大肌群较早和较容易疲劳。为了保证大肌群的超负荷,故大肌群必须先于小肌群疲劳  相似文献   

4.
力量训练能保证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机体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大负荷的要求,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潜力,使有机体的运动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认为力量训练可以概括为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两种类型;在发展绝对力量的训练中要注意负荷量的增加,训练的特点负荷强度大(75%~100%),每项训练完成的组数多(5~8组),每组重复次数少(1~6次),每组训练的间隔时间为3min,采用大强度训练法训练时需要很大的体力和心理准备,还应具备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手段;发展速度力量的方法一般采用本人最大负重的40%~70%的强度,兼顾力量和速度两方面的发展,练习中应尽量体会最大用力和最大速度感,一般每组重复5~10次,完成3~6组,组间间歇时间2~3min,提出爆发力训练负荷等级与重复次数以及极限用力的百分比关系;大强度间歇循环训练是提高速滑运动员力肌肉耐力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练习重复速度要快,采用最大力量50%~80%的负荷,重复在10~30次之间,间歇时间应是用力时间的2~3倍。  相似文献   

5.
投掷标枪是力量和速度性的练习,它要求肌肉产生爆发式收缩,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把器械投掷出去。所以力量是投掷标枪运动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少年时期的肌肉、骨骼发育不成熟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少年不能承受大强度的力量训练,所以在少年时期的力量训练中,要安排以小负荷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为主的训练。主要突出动作的速度和幅度,使力量练习在快速舒展的情况下完成。  相似文献   

6.
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力量素质训练,已是当前训练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力量素质包括最大力量(又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各种力量素质的训练,通常采用负荷重量的练习法。在负荷重量的练习时,要从训练任务出发,安排好负荷重量(即强度)、练习的重复次数和组数,以及次间和组间的间歇时间。一、绝对力量发展绝对力量基本是采用本人最大力量的60%-75%的负荷重量,重复次数在8-12次,组数以不降低重复次数为主,组间歇时间2-5分钟,但基础训练应从45%的负荷重量开始,在基础训练的同时,我们的教练…  相似文献   

7.
怀特提出了有关力量训练原理的一个新观点,他认为对各种不同的力量训练手段可以进行分类,并列举了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训练手段的示例。有关力量训练的文献资料将力量分为三类: 1.绝对力量:肌肉或肌群所产生以克服某种阻力的极限力量。 2.力量耐力:肌肉或肌群在一定负荷下尽可能长时间耐受疲劳、持续工作的能力。 3.力量速度(弹性力、爆发性的力量):一块肌肉或肌群所产生的,在一定负荷下高速收缩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负重力量和阻抗训练在全面身体能力提高的同时,负重训练可发展滑冰所需要的专项肌群,可以提高体能,可以改善短时间内肌群的工作效果.力量训练还可使肌群逐渐提高阻抗力量和负重力量及负荷强度. 关于负重训练对提高力量、耐力、爆发力、柔韧性、肌肉收缩速度、短距离速度和运动创伤的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比比皆是. 目前有各种力量训练器材,每种器材都有利弊.从滑冰的角度看,最好选用安全、有效、实用的训练工具.我认为在自己家里进行负重力量练习比到公共场所或到别人家去为好。速滑运动员有一套简单的负重练习器材就可以了,例如杠铃、哑铃和自己做的沙袋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定的运动训练方法对短道速滑青年运动员下肢小肌群的训练进行实践性干预,寻找出小肌群训练在整体短道速滑专项力量训练中的权重地位。研究认为:一般专项训练方法往往忽视小肌群的专门性训练,然而在青年期时,肌肉迅速发达起来,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不断增加,通过传统的专项训练会导致大肌肉群发展速度过快,这个时期根据运动员的自身需要,注意安排小肌群的力量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注意掌握好以下三个条件。 强度:采用最大力量三分之二以上的负重,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优秀运动员多采用接近最大力量的负荷训练。 时间及次数:做接近最大力量负重的动力性练习时,只能重复1~3次;采用三分之二以上 力量负重练习时,可以反复8~10次,逐步提高 负荷量。每次练习可采用2~4个手段,一个手段 可进行3组。青少年不宜采用大力量练习,以中 等重量为主,但动作要快。 做静力性练习,采用最大力量负荷时,要坚持4~6秒,采用三分之二力量负荷时,可以坚持6秒以上。一个手段可进行2~3…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队9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最大摄氧量、心率、乳酸、卧推与卧拉的最大力量(1RM)及力量耐力(40% 1RM,120 s)、静水300 m直线速度、静水8 km长划等指标进行测试,采用SPSS25.0对测试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并与世界优秀选手相关体能指标进行比较,诊断我国优秀激流回旋运动员体能问题,并提出相应训练对策。结果表明,我国优秀激流回旋运动员有氧能力、专项力量、基础速度与专项速度不同程度落后于国际优秀选手。为提升我国优秀激流回旋运动员体能水平,建议采用水上与陆上相结合的有氧训练方法发展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全年有氧训练比例,科学安排有氧训练的负荷量与强度;采用陆上基础力量训练发展运动员上肢爆发力、力量耐力与躯干稳定性力量,采用水上专项力量训练发展运动员划桨的峰值桨力与功率;既要重视运动员静水划船的基础速度,也要强化其高强度、高速度的激流专项竞速能力。  相似文献   

12.
赵鹏 《体育科研》2013,(5):67-71
目的:对国家男子举重队重点队员在2012中国举重锦标赛(奥运选拔赛)和奥运备战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总结现有的赛前训练的模式,为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反应、修订训练计划和调整训练负荷、保证运动员在大赛前机能处于良好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男子举重队2012年奥运选拔赛和备战奥运的赛前期,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国家队5个重点级别,6名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结果:奥运选拔赛前的训练模式为赛前第2周训练强度和负荷达到最大,之后训练强度和量缓慢降低。奥运备战赛前的训练模式是大强度大负荷周与小强度小负荷周交替出现,总体呈下降趋势。选拔赛的赛前模式优于奥运备战的赛前训练模式。结论:两次赛前训练结果比较发现,锦标赛赛前训练模式优于奥运备战赛前训练;训练强度起始较大随后缓慢下降,整体训练负荷较稳定的训练可以保持运动员在赛前训练阶段的生理机能的稳定,同时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增强竞技状态;强度中等、训练负荷较大且整体训练量呈波动趋势的训练易于给运动员造成一定的身体不适,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导致赛前竞技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对训练有效性与比赛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的肌肉力学特征、供能系统特征和滑行技术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训练要从专项角度需要出发,注意发力时机与膝关节发力的角度,使力量训练与专项技能之间的转化更为直接、有效。认为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耐力力量存在的一些弊端,导致运动员下肢比较粗大、肌肉横断面大、技术相对粗糙和不稳定等问题;应摒除陈旧的力量训练观念,采取提高神经对快速募集肌肉能力、肌肉速度力量与超等长力量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等方法,提高我国速滑短距离运动员专项力量。  相似文献   

14.
杜智山  杨时 《体育科研》2009,30(3):86-88
通过为期1年对上海女子重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跟踪研究,总结击剑运动项目力量训练规律。经过专门化力量训练,上海女子重剑队员在绝对力量、力量耐力、爆发力和核心力量方面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提高,击剑运动员最具影响的专项力量能力应该是“速度力量”,力量训练必须形成以速度力量为核心的力量素质系统;周期化训练同样适用于击剑项目力量训练;核心力量是其他运动能力,诸如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训练的基础,核心部位力量的训练在训练负荷中占重要比例。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法,对参加第7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14名大学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准备期进行4周以无氧阈强度和有氧无氧混合性负荷为主的有氧训练。结果表明:有氧训练显著提高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后同级负荷血乳酸降低,曲线右移,有氧能力提高。同时,绝对力量、速度耐力和耐力力量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heavy resistance, explosive resistance, and muscle endurance training on neuromuscular, endurance, and high-intensity running performance in recreational endurance runners. Twenty-seven male runners were divided into one of three groups: heavy resistance, explosive resistance or muscle endurance training. After 6 weeks of preparatory training, the groups underwent an 8-week resistance training programme as a supplement to endurance train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8-week training period, maximal strength (one-repetition maximum),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 the leg extensors, countermovement jump height, maximal speed in the maximal anaerobic running test, maximal endurance performance,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max)), and running economy were assessed. Maximal strength improved in the heavy (P = 0.034, effect size ES = 0.38) and explo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groups (P = 0.003, ES = 0.67) with increases in leg muscle activation (heavy: P = 0.032, ES = 0.38; explosive: P = 0.002, ES = 0.77). Only the heavy resistance training group improved maximal running speed in the maximal anaerobic running test (P = 0.012, ES = 0.52) and jump height (P = 0.006, ES = 0.59). Maximal endur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was improved in all groups (heavy: P = 0.005, ES = 0.56; explosive: P = 0.034, ES = 0.39; muscle endurance: P = 0.001, ES = 0.94), with small though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V·]O(?max) (heavy: ES = 0.08; explosive: ES = 0.29; muscle endurance: ES = 0.65) and running economy (ES in all groups < 0.08). All three modes of strength training used concurrently with endurance training we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readmill running endurance performance. However, both heavy and explosive strength training were beneficial in improving neuromuscular characteristics, and heavy resistance training in particular contributed to improvements in high-intensity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Thus, endurance runners should include heavy resistance training in their training programmes to enhance endurance performance, such as improving sprinting ability at the end of a race.  相似文献   

17.
唐琪 《体育科研》2017,(2):50-53
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自行车队场地短距离项目组重点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奥运会前一年的备战训练中,采用SRM系统对场地专项爆发力、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进行监测,并对运动员阶段训练前后不同专项能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成绩与训练后血乳酸综合分析的方法,对运动员奥运赛前专项速度和力量耐力训练的完成强度进行评价,为建立场地自行车专项训练强度的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自行车短距离阶段训练中不同专项训练比例可决定专项能力的变化,功率是评价自行车短距离项目专项能力和训练强度的有效指标,结合乳酸变化可分析专项能力变化与供能比例、代谢产物清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国家男子自由式摔跤队年度力量训练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认为,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在力量上体现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全面性要求,其中最大力量基础上的快速力量和长时间高功率的力量耐力是训练的重点,在训练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进行了力量训练的检测与评价,藉此希望能够为我国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陆上训练是速滑运动的重要训练内容,体能训练是速滑陆上训练的主要内容。短距离高水平速滑运动员陆上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三个方面,陆上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主要有力量、弯道皮筋、自行车、滑板训练、跑跳及灵活性训练,全年的负荷量、强度变化曲线呈现倒"U"字型的走势,并指出陆上体能训练应具备专项化训练的特点。探讨短距离高水平速滑运动员陆上体能训练,对提高教练员重视体能训练的意识和项目体能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础阶段的核心力量训练更倾向于关注静力姿势的练习,特别是对核心肌群的本体感觉进行刺激,而且要加大核心肌群的肌肉力量,首先发展神经--肌肉系统的能力,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好准备。至于训练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员制定不同的训练时间,但是必须至少1-2周,在基础阶段需要持续,但在后期,很多练习也应持续。静立姿势的练习比较关注动作的规范准确,不适宜有过大的负荷量,可以随着静力姿势维持的时间长度来调整运动的负荷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